大美江津!要火!中科院院士點贊江津!

大美江津!要火!中科院院士点赞江津!

專訪中科院院士趙鵬大

5月11日,中國地質大學川渝校友會第17屆聯誼會在四川成都舉行,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在現場獨家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原校長趙鵬大。

或許很多人並不清楚,作為中國著名數學地質學家、礦產勘探學家和地質教育家的趙鵬大,就是在川渝求學時開啟了他的地質夢。

大美江津!要火!中科院院士点赞江津!

回憶往事:江津求學是過得最安穩的一年

中科院院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美國紐約科學院院士、國際數學地質協會克倫賓獎章獲得者……趙鵬大的身上有太多榮譽和標籤。當這個88歲的老人,回憶起74年前流亡到重慶江津求學的經歷時,他面露感慨。

1931年5月,趙鵬大出生在瀋陽一個鐵路職工家庭,“九一八”事變後,他隨父母開始流亡生活,輾轉9所學校才完成小學到高中的學業。

1945年,父親帶他來到當時的四川江津,開始新的求學路。趙鵬大就讀的是國立九中(現江津二中),這是一所從安徽流亡入川的學校。

大美江津!要火!中科院院士点赞江津!

“當時家住江津城江邊,九中在德感,每週六乘坐一艘小木船橫渡長江回家,週日再坐船返回學校。”趙鵬大記得很清楚,長江水流湍急,每次坐船回學校,父親都要把他送上船,等看著船安全到達江對岸後才離開。

在趙鵬大心裡,江津求學的一年時間裡,是他和家人過得最安穩的一年,“在河南開封、四川自貢、威遠讀書時,都遭遇過日機的轟炸,住的房子也被日機炸燬了,但在江津這一年,從來沒有遇到過戰火,我和當地老百姓一樣,很幸福。”

對比今夕:看“雙曬”視頻感嘆江津變化太大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打開電腦,給趙院士展示了正在進行的重慶“雙曬”活動的江津視頻花絮。“以前江津是低矮的平房,也沒有橋,現在變化太大了,高樓林立;江津區努力提高統籌貫徹新發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努力開發本地特色資源,著力打造江津發展‘升級版’,發展態勢持續向好,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趙鵬大說。

大美江津!要火!中科院院士点赞江津!

當看到視頻中輪船從江上開過時,趙鵬大說,當年週末在家最喜歡做的就是在門口看一艘艘往來的輪船,“後來我只要一聽到輪船的鳴笛,就能判斷出是哪個公司的船,這也是艱苦時期自己給自己找的一些樂趣。”

視頻中的抗戰片段勾起了趙鵬大的回憶,他說,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他還能回憶起消息傳到江津時,百姓放鞭炮慶祝的樣子。

地質之夢:川渝求學時就立下志向

“我在四川威遠唸了三年初中,這期間,我受到了半軍事化訓練和管理,集體宿舍上下鋪幾十人,疊好被子像‘豆腐塊’,進去一看整齊劃一;吃飯時,必須在值日生喊完‘立正、稍息、開動’之後才許動筷;那時條件很艱苦,早餐的菜是鹽粒拌辣椒,中午則是魔芋下飯,但我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非常嚴格的要求自己。”趙鵬大說。

談及自己的地質夢,趙鵬大說,他從小就喜歡地質,小學時地理老師帶學生們下煤礦,參觀煤礦礦井,他就很好奇“為什麼地底下會有煤”,非常崇拜煤礦工人。到江津上高中後,他聽地理老師講,地質工作者能夠發現地下哪裡有礦,不僅能找出礦,而且還能計算出地下礦產有多少。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在心中定下了一個目標,就是一定要學地質。

在抗戰勝利之後,趙鵬大隨父返鄉。“從重慶到宜昌坐船就走了一個月。我們坐的是裝鹽的小木船。當時的長江三峽段險灘密佈,需要六七艘小船綁在一塊走,可每次都可能會翻一艘。就是在這樣的危險環境下,我們踏上了歸程。當時沒有錢,坐不起輪船。宜昌到漢口又坐了一星期。這樣的經歷很難複製,對我日後從事地質工作也是一筆寶貴財富。”他說。

寄語青年:珍惜在學校中學習的難得機會

雖然早已離開了中國地質大學校長的位置,但這位“很潮”的老校長卻一直關注著年輕學子們所熱愛和關心的話題。

他說,現在有了互聯網、大數據等等新的行業和研究領域,對於年輕人而言,無論獻身哪個行業,都要勤懇、向上、追求卓越,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

大美江津!要火!中科院院士点赞江津!

“以我們地質學科為例,雖然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努力,中國的地質研究已經在世界有一席之地,但要不斷努力創造,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趙鵬大說,新時代的地質研究工作,科技化程度更高,這就要求我們要有新思維、新視角,用科技武裝地質研究。同時,如今的地質研究也不再只是煤礦、金屬等傳統地質資源,而是轉向了新型資源的研究。比如新型資源,油氣、地熱、地下空間利用等等。新一代的地質人要運用先進科技,為國家做出新的貢獻。

趙鵬大勉勵青年學子們,一定要珍惜在學校中學習的難得機會,艱苦努力,發奮圖強。“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來不得半點虛假,成功是不能靠投機取巧得到的,必須踏踏實實的努力。”

《江津日報》值班副總編輯 胡小龍 袁孝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