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無錫知名的寺廟,週末去參觀看看也是好的~

無錫的寺廟也是非常多的,今天我們就來盤點看看無錫那些比較知名的寺廟吧~

華藏寺

盤點無錫知名的寺廟,週末去參觀看看也是好的~

盤點無錫知名的寺廟,週末去參觀看看也是好的~

華藏寺位於無錫的西郊十八彎的九龍灣南側的華藏山下,江南十大名剎之一。華藏寺原名青山寺,南宋紹興二十四年,即公元1154年,宋高宗皇帝將張俊葬於青山,為了每年祭祀張俊,特在墓左側建造了寺院,賜名“華藏褒忠顯親禪寺”,稱為青山寺。後為了避免與河埒口青山灣的青山寺混淆,便將這青山寺改名為華藏寺。

從建寺至今,華藏寺已經近千年的歷史,在朝代更迭的歷史長河中,幾經磨難,幾度興亡。1998年起,經有關部門批准,在原華藏寺西側的山灣復建華藏寺,時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親筆題寫了“華藏寺”寺匾。修繕後的華藏寺氣勢恢宏,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大悲殿和鼓樓等建築。這便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華藏寺。

大覺寺

盤點無錫知名的寺廟,週末去參觀看看也是好的~

盤點無錫知名的寺廟,週末去參觀看看也是好的~

位於宜興橫山水庫(雲湖)東側的大覺寺,是目前世界佛教界的泰斗——星雲大師的祖庭(出家的地方),因此被全世界的佛光人公認為“佛光祖庭”,大覺寺的牌匾便是星雲大師親筆書寫的。宜興大覺寺,始建於南宋鹹淳(1265—1274)年間,由志寧禪師首建,至今約七百多年,歷代迭有興替。清乾隆年間(1735~1796),寺名為“集賢山大覺院”。清道光年間(1820—1850),更名為“白塔山大覺禪院”。

近代《宜興縣誌》記載,寺名為“元上鄉白塔山大覺寺”。現在的大覺寺是新建的。2005年10月14日奠基開工。歷時10年,才有了今天大覺寺恢弘博廣的神采。大覺寺規劃龐大,包括山門、山門大道、十八羅漢、佛陀行化圖、大雄寶殿、東禪樓、西淨樓、風雨走廊及中間的菩提廣場、成佛大道等,總面積約42500平方米。

南禪寺

盤點無錫知名的寺廟,週末去參觀看看也是好的~

盤點無錫知名的寺廟,週末去參觀看看也是好的~

南禪寺,位於無錫南隅、古運河畔,距今一千四百五十年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始建於梁武帝太清年間,規模宏大,南朝名寺無與倫比,號稱“江南最勝叢林”。妙光塔位於寺東側,高43.3米,始建於北宋雍熙年間,距今已逾千年。古塔為七級八面閣樓式,簷角懸掛銅質鐸鈴,有“十里傳聞金鐸響,半天飛下玉龍來”之美譽,無錫八景之一。

改革開放後以寺興市建成了十二萬餘平方米的綜合文化市場——南禪寺文化商城。商城北部為仿明清風格建築群,南部為仿宋風格古建築。商城中妙光街已被無錫市政府命名為無錫市旅遊街,是4A級旅遊景點 。據縣誌記載:南禪寺建於南梁武帝太清初年(公元547年),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江南名剎。舊稱“梁溪豐大剎,首惠山,次南禪”。

惠山寺

盤點無錫知名的寺廟,週末去參觀看看也是好的~

盤點無錫知名的寺廟,週末去參觀看看也是好的~

無錫惠山寺坐落於錫惠名勝區內,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始建於公元423年,距今1580餘年,曾列粱溪十大叢林之首。它的前身是南朝劉宋司徒右長史湛挺創立的“歷山草堂”,後經多次更名,如“華山精舍”、“慧山寺”、“法雲禪院”、“旌忠薦福寺”、“昭忠祠”、“忠烈祠”等。可見惠山寺在這一千多年的歲月中歷經了多少次的磨難,幾經寺毀又幾經修復,清朝同治年間,李鴻章的湘軍與太平天國在這一帶決戰的時候,惠山寺被毀得只剩了寺門的匾額。

惠山與佛的因緣最早要追溯到晉朝,相傳西域僧人慧照來到無錫秀麗的西神山麓駐錫傳道,從此就有了惠山之名。惠山寺是禪宗道場,歷史上香火旺盛,高僧眾多,唐宋鼎盛期僧舍達數千間。2002年起,惠山寺在原址重修,2004年4月26日,具有1500餘年歷史的江南名剎惠山寺法喜充滿,修復開放並恢復宗教活動,從此晨鐘暮鼓、經聲佛號又迴盪在錫惠山麓。

祥符禪寺

盤點無錫知名的寺廟,週末去參觀看看也是好的~

盤點無錫知名的寺廟,週末去參觀看看也是好的~

祥符禪寺位於馬山靈山勝境旅遊景區。據說是唐朝高僧玄奘來到小靈山修建了祥符禪寺,並命弟子窺基任方丈,開創漢傳佛教八大門派之一的法相宗,祥符寺也成為法相宗的重要祖庭之一。現今的祥符寺是1994年在原舊址上重新建造。通過祥符禪寺山門,進天王殿,入大雄寶殿。出大殿經後院門,即至朝拜廣場。由此邁步二百一十八級登雲道。最後到達大佛座前的大平臺。

大佛通高八十八米,這便是舉世聞名的靈山大佛。祥符禪寺也可謂是多災多難,元、清、民國以及文化大革命時期均遭受極大損壞。如今的祥符禪寺是重新修繕後的,擁有山門、天王殿、鐘鼓樓、伽藍殿、祖師殿、觀音殿、地藏殿、大雄寶殿,大殿兩側各有兩幢南北對稱的兩層樓房,法堂、禪房、客堂、方丈室、僧舍、迎賓館分設其中。

朝陽禪寺

盤點無錫知名的寺廟,週末去參觀看看也是好的~

盤點無錫知名的寺廟,週末去參觀看看也是好的~

朝陽禪寺歷史悠久,始創於547年,為當時無錫地區十大寺院之一。原為歷史名剎翠微寺退居寮,名朝陽庵。因寺後有一石窟,當地群眾習慣將朝陽庵稱為朝陽洞。朝陽禪寺歷史上最著名的住持是便是在日本享有超高聲譽的蘭溪道隆。公元1246年,朝陽禪寺執掌主持蘭溪道隆受日本禪僧智鏡等人的勸請,東渡日本將臨濟禪引入日本,開啟了日本禪宗的一個新階段,還促使包括宋學在內的其他有宋地特色的文化因素在日本生根發芽,對宋日文化的交流以及日本文化的發展均作出了巨大貢獻。

南宋祥興元年(1278)圓寂,諡號大覺禪師。1978年7月,日本佛教界為紀念大覺禪師示寂七百年,特為組團前來中國無錫陽山翠微寺故址巡禮,紀念日本臨濟宗建長寺派開山祖師大覺禪師,並在翠微寺退居寮朝陽禪寺之朝陽洞建立大覺禪師供養塔,確認了日本佛教建長寺派祖庭。

廣福寺

盤點無錫知名的寺廟,週末去參觀看看也是好的~

廣福寺位於太湖黿頭渚風景區內,是無錫最早對外開放的寺廟。位於“黿渚春濤”和 “萬浪卷雪”的交界處,倚山面湖,坐北朝南。南朝蕭梁時,黿頭渚後山建有廣福庵,一名“峭巖寺”,古寺高林,履有廢興。1925年秋,由量如和尚向鄉紳楊翰西募化山地十畝重建成。取“廣土眾民同登福地洞天”之意, 名“廣福寺”。1980 年,廣福寺重歸市佛協,重塑四大天王、彌勒佛和觀音、地藏菩薩等,又從北京請來十八羅漢。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書匾“大圓滿覺”,尉天池書“廣福寺 ”額;恢復了宗教活動。

寺內,僧房“華嚴精舍”藏有鎮寺三寶:鴕鳥蛋、古畫《百鳥圖》及明末抗清義士楊資淵的鐵鞭;另有蔡緘三的“退廬”五間。其建築格局為傳統模式,鐘鼓樓、天王殿、大雄殿等,配以陶朱閣、缽緣堂、華雨軒、華嚴精舍、退廬等輔助建築。雖只二十餘間,但佈局得體,錯落有致,環境幽靜,更可以放眼太湖,獨佔湖山佳處。是無錫其他寺廟所無法比擬的。

甘露寺

盤點無錫知名的寺廟,週末去參觀看看也是好的~

盤點無錫知名的寺廟,週末去參觀看看也是好的~

無錫甘露寺是建於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的甘露禪院和建於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的烈帝廟的總稱,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55年)僧宗晟重建,易名甘露寺,隆慶六年(公元1561年)大學士華察(字鴻山,俗稱華太師)重建,萬曆丁酋年(公元1597年)僧真覺重建山門大殿。甘露寺歷經唐、宋、元、明、清五朝,屢建屢毀,屢圯屢修,代不乏人。寺院內廳堂樓閣、鱗次櫛比,眾多名人留詩題詞,書匾碑石林立其間。

庭院深深,古木參天,甘露寺舊址上兩棵兩人合抱的古銀杏見證了寺院興衰。1992年,無錫縣(今無錫市錫山區)人民政府批准恢復甘露寺。1994年開光落成,並由(已故)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為甘露寺親筆題名,從而確立了甘露寺作為江南古剎的歷史地位。

斗山禪寺

盤點無錫知名的寺廟,週末去參觀看看也是好的~

斗山禪寺坐落於錫山區山清水秀的錫北鎮北部。斗山禪寺所處的環境,得天獨厚,四周青竹成林,茶樹成片,千畝崇村蕩碧水相映,山環水繞,寧靜悠閒,別具山野情趣。斗山禪寺歷史悠久,原是千年古剎,相傳西漢時期,斗山就建有“三青寺”,公元十五年新建了斗山寺,是無錫地區第二大禪寺,規模僅次於馬山祥符禪寺。

一八六一年斗山寺毀於戰火後,建造了“玉皇殿”,法不孤起,遇緣則興。文革時,原寺廟被毀,直至1998年重建,新寺廟按佛教傳統造型,建築雄偉壯嚴,佛像齊全。一九九七年秋,上法下海法師應邀來到斗山,慈愛眾生之大悲心自然流露,發大誓願,作獅子吼,毅然接受了斗山寺。從此,開始了常人無法想象的創建道場之艱難歷程。

悟空寺

盤點無錫知名的寺廟,週末去參觀看看也是好的~

盤點無錫知名的寺廟,週末去參觀看看也是好的~

悟空寺位於江陰市青陽鎮霞客大道。悟空村原有古剎“悟空寺”,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始建於南朝梁代(公元502一557年)。隱士吳才篤信佛教,後舍宅建“招隱院”,北宋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奉敕改作“悟空寺”。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建七級寶塔,名“華藏塔”,又稱“悟空塔”。與江陰城內“興國塔”譽稱“澄江雙塔”。當盛之時,寺舍聯片,寶塔高聳,綠樹成蔭,僧侶眾多,香火頗旺。悟空塔影舊為青陽八景之一。元末,寺毀塔存。

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悟空寺重建,後隆慶年間(公元1562——1572年)及清嘉慶七年(公元1802年)兩度重修。悟空寺目前保存著唐代高僧“泗州大僧”僧伽大師的真身舍利。泗州大聖德行超卓,生前被尊為“觀音菩薩”化身,自後一段時日,凡觀音佛像均以其形像為模本。據傳說,那時的觀音一直系“男相”,唐代以後才陰差陽錯變為“女相”。泗州塔及城於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為洪澤湖水所掩沒,大聖真身則永沉湖底,故江陰出土的舍利實為大聖存世的唯一法身。

開原寺

盤點無錫知名的寺廟,週末去參觀看看也是好的~

開原寺,位於江蘇省無錫市梅園滸山與樸山之間,相傳始建於唐朝,但已不可確考。1930年由量如和尚重建,地基二十餘畝系榮德生先生捐資徵購,殿堂齊全,進深四造,1933年正式落成,一時信眾雲集,香火旺盛,1947年,量如和尚在寺中創辦無錫漢藏佛學院,1958年中斷,至1983年6月由省市人民政府批准重新修復。1991年重陽時玉佛樓落成,至此開原寺的恢復工作已基本結束。該寺按我國漢族地區的常規建造。

主軸線上自南至北依次有天王殿、毗盧殿、大雄殿、藏經樓;東北向另有玉佛樓一座。主軸線的東西兩側分別有鐘樓、鼓樓、觀音殿、地藏殿、祖堂、齋堂、察房、楠木廳等建築。現佔地面積十五畝。開原寺與國際友人有著友好往來。泰國友人贈送的銅彌勒佛,日本資助建的鐘樓及銅鐘,英國信眾募贈的緬甸玉質臥佛,美國壽冶和尚手書的《華嚴經三品》二部、以及榮智健先生贈送的清乾隆版《大藏經》—部,充分展示了開原寺的獨特風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