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小草有远志,相依在平生

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词文俱佳,与苏轼合称“苏黄”。黄庭坚进士及第后,担任叶县县尉,之后再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因为应试的文章太过优秀,被任命为国子监教授。之后一次机缘下,苏轼看到他的诗文,认为他的诗文超凡脱尘,称赞他的诗文是卓然于千万诗文之中,甚至还说世上已经好久没有这么好的诗作了。之后,黄庭坚名声大噪,去别的地方任职也是好评如潮。

黄庭坚:小草有远志,相依在平生

苏轼与黄庭坚相交,文人之间自然少不了诗词唱和,今天我们要欣赏的,就是黄庭坚写给苏轼的一首诗《古诗二首上苏子瞻》(选一):

青松出涧壑,十里闻风声。

上有百尺丝,下有千岁苓。

自性得久要,为人制颓龄。

小草有远志,相依在平生。

医和不并世,深根且固蒂。

人言可医国,何用太早计。

小大材则殊,气味固相似。

高大的青松从涧壑中挺然而出,风吹而过,十里开外都能听声音。青松上有百尺的菟丝攀附,下有千年的茯苓相伴。这两种药材的本性能和松树长久相交,为人类延缓衰老。小草虽小,也有远大的志向,要和松树生死相依。不能和能推荐贤士的人同时存在于世,自己就要好好修身,巩固基础,等待时机出来为国效力。人们说我们这些“小草”可以有“医国”之志,但时机未到,就不要强求。小草和松树,他们的才能各异,但气味却相似。

这首诗写于元丰元年(1078),当时苏轼被贬徐州,黄庭坚也在小县城任职,于是写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心志。“青松出涧壑,十里闻风声”,这两句是在称美苏轼,苏轼是一位大才子,早已名扬四海,虽然被贬徐州,但声名依然远播。“上有百尺丝,下有千岁苓”,“丝”是指“菟丝”,攀援植物;“苓”是指茯苓,菌类植物。两种都可以入药,苏轼有许多学生,都愿意追随他,就算他被贬到了海南,依然有许多学生追到海南,向他求学。这两句就是以“菟丝”、“茯苓”来比喻苏轼的那些门生、追随者。

黄庭坚:小草有远志,相依在平生

“自性得久要,为人制颓龄”,久要:旧约、旧交。颓龄:老年。菟丝攀附在青松上,茯苓生长在青松下,它们入药之后能为人类消除疾病,祛老延年。苏轼有远大的志向,为百姓出力,为国家效力,黄庭坚也有,“小草有远志”,在中药中,小草别名远志,因为他们有相同的志向,所以才能长久相交,这里表达的是黄庭坚要与苏轼定生死之交的心迹。

“医和不并世,深根且固蒂”,“医和”是春秋时期有名的医生,是我国最早提出六淫致病的人,他曾为晋平公知病,当场提出“上医治国,其次救人”的名言出来。“医和不并世”,正是“世无良医”,因此导致“小草”见弃。这里“医和”指的应该是能推荐贤士的人,而“小草”指的就是黄庭坚这一类的有志之士。“深根且固蒂”,既然没有伯乐,那么千里马就应该要好好提高自己,巩固自己,等待时机的到来。“人言可医国,何用太早计”,“医国”正是前面提到的医和说的“上医医国,其次救人”,虽然人们说我们可以“医国”,但“何用太早计”,时机未到,就不必太过强求,为了实现目的而不择手段。这两句可以看出黄庭坚“青松”的品格,并不会为了实现目的,而挖空心思、投机取巧。

黄庭坚:小草有远志,相依在平生

最后“小大材则殊,气味固相似”,“小”指的是小草,也就是黄庭坚,“大”指青松,也是苏轼。黄庭坚认为他自己的才华与苏轼不同,有高下之分,但两人的气味却是相似的,在思想上是相通的。在苏轼的回信中说道“随如轼之放浪自弃与世阔疏者,亦莫得而友也......。轼方以此求友与足下而惧其不可得,岂意得此于足下乎!”可见二人是气味相投。

在回信中,苏轼还说道:“这两首诗,托物引类,真得古诗人之风。”因为气味相似,经历也相似,惺惺相惜,这两人从此结下了终生的友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