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時遭遇對方指責攻擊, “嘴笨”的人,如何才能不錯失目標?

心理學從不高深,它就隱藏在你生活中的雞毛蒜皮裡,不管你發現沒有,它時時處處在你身邊。就像榮格所言:潛意識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卻將其稱為“命運”。

溝通時遭遇對方指責攻擊, “嘴笨”的人,如何才能不錯失目標?

生活中,很多人都會被別人語言的"小刀"刺激,想"懟"回去,自己語言表達能力有限,不"懟"回去,又氣憤難當。最後陷入到情緒的糾纏中不能自拔。

在情緒管理課上,我的老師李少成經常問我們一句話:你們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了嗎?臺下的人紛紛搖頭——作為普通人,我們有幾個人知道自己想活成什麼樣?又有幾個人能夠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根據"二八定律",能活明白的人,始終是少數。

我們都希望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想實現這個目標,首先需要活的清楚、透徹、通透、明白。就像剛才說的那個場景一樣,被別人的語言刺激,進而自己陷入到無窮盡的情緒糾葛中,最終的結果一定是錯失目標當一次又一次目標因為被情緒裹挾而錯失之後,人生大的方向也就偏離了軌道。於是,就逐漸離"自己想要的樣子"越來越遠。

知則明。餘生很貴,我們需要清楚的活著。

溝通時遭遇對方指責攻擊, “嘴笨”的人,如何才能不錯失目標?

朋友A最近遭遇了這樣一件事:B和C都和她的公司有業務往來,兩人都借了她公司的錢。A幫B做了一筆1000萬的貸款,並說服C作為B的擔保人(C從中也有好處——能從B的貸款中獲得其中的200萬自己使用。雙方共同用款,各自承擔相應的風險)。因為是A幫助B做的貸款,所以這1000萬首先在A手裡,她打算將B和C欠自己的錢從1000萬扣除後,再將剩餘部分給B。

B對此沒有異議,但C不同意。C認為他的錢是直接和B發生關聯的——200萬是作為他給B做擔保獲得的,不應該由A扣掉(雖然C欠A的公司100萬),另外更重要的一點是:C現在急需這200萬,用於購買一個項目,事成之後,他將獲得大額的資金,並承諾到時將很快還清欠A公司的錢,所以他對A要扣掉欠款一事非常惱火——認為A此舉將阻礙了他購買項目並獲得豐厚回報的機會。

A有自己的考慮:C自從借錢之後,長時間以資金緊張為由不還錢,總往後拖,且對於C口中說的"未來的"大項目,她並不確定,所以她還是打算將欠款扣除。雙方僵持不下。

C的老婆得知此事後非常生氣,她給A發了一條微信,大意是"我們相識這麼久了,C的為人你也很清楚,我們也一直很敬佩你,我們欠錢不假,但是我們沒想賴賬,這200萬對我們來說是我們的救命錢,你在關鍵時刻擺我們一道,令人寒心。"另外她還說道,"要不是看在你的面子上,我們何必去冒著風險給B做擔保呢!"

A收到C的老婆的這條微信後,心情非常複雜,一時語塞,不知道怎麼回覆,情緒擁堵,如鯁在喉。所以來找我來拆分。

生活中遇到類似自己惱羞成怒又不知所措的情況時,我們需要如何應對?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溝通時遭遇對方指責攻擊, “嘴笨”的人,如何才能不錯失目標?

1.弄清楚"情緒"的組成

當我們感覺到事情"棘手"時,非常容易陷入"情緒"的漩渦之中,而且情緒往往不是單一情緒,而是多種複雜情緒的混合,這時候,就需要我們首先對"情緒"的組成進行拆解,只有完成這一步,才能做進一步的梳理。這一點非常重要。

所以,在分析這件事之前,我們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A對這條微信的感受是什麼?經過仔細拆分,A的情緒包括憤怒、委屈、內疚、憋屈、被人戳破的惱羞成怒等等。

我們可以看出,A對這件事的情緒是複雜的,對於C的老婆說她"擺了他們一道"這種刺激性語言,她既有惱火,又有無力應對的無力感。從A自己的角度,她也承認C的話有一定的道理——C雖然欠A公司錢,但是卻和A扣下原本應該放款給B的錢是兩碼事,A強行將這兩件事揉在一起,自己也覺得理虧。另外,在說服C給B做擔保人的時候,A並沒有將自己的"小九九"告訴C,所以當被"戳穿"的時候,A會有惱羞成怒的感覺。這種惱羞成怒的背後,是感覺自己的小陰暗被人看穿,感覺"丟人"。

除此之外,A也有委屈和憤怒,首先,C已經借錢借了很久,且一直不還錢,在此期間,A的公司卻面臨著資金緊缺的巨大壓力。她認為C妻子的微信說明在C的心裡,"借錢可以,要錢就成了壞人",對此,A深感不滿。另外,A認為她經常幫助C,不管是以前在C有困難的時候曾經借錢給他,還是這次讓他出面做擔保人——C同樣可以在這次事件中獲得一些貸款。而自己的這些"好意",都被抹煞了。

第三,A有內疚。A雖然對C說的"急需用錢要投資一個大的項目","能獲得高額受益並還上A公司的錢"這個說法半信半疑——根據C一貫的表現,她不太相信。但是又擔心萬一是真的,那自己這樣做,就確實會對C造成釜底抽薪的後果了——所以,A對自己能幫而沒有幫到C,還有內疚之情。

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對情緒的梳理,看到A對這件事的反應背後實際上蘊含著多重情緒,只有當這些情緒被呈現和梳理之後,我們才可以再去探究其背後的心理機制,從而解決她的困擾。

溝通時遭遇對方指責攻擊, “嘴笨”的人,如何才能不錯失目標?

2.情緒背後的認知,決定了對事情的態度。

我們需要知道,行為背後是情緒,而情緒背後則是自己的認知。A之所以產生各種感受和情緒,根源還是來自於自己的認知。

① 對否定的"不耐受"

這幾乎是一個百發百中的通則,很少有人對來自別人的否定表現的特別淡然。這很容易理解,出於對自我價值的保護,我們都需要/都希望被人認可、欣賞、讚美,幾乎沒有人能接受被別人說自己不好。

它背後的核心信念是:我是好的,我是有價值的,我不能是不好的。

除了"我們希望自己是好的"以外,我們對"否定"的不耐受,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自己的成長環境中,遭受到的否定、批評、挑剔、抱怨等太多了。總處於一個被挑剔的感覺下,自己就會對來自別人的否定性語言特別敏感。

正因為如此,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心理和行為。在這個事件裡,因為C的妻子說A"擺了他們一道",這句否定性的評判對A來說非常刺耳,她對於來自C對她的指責,無法接受,這也直接導致了後面一系列的情緒。

除了以上兩點,無法區分"人"和"事",也是造成對否定不耐受的重要原因。就好像在這件事情中,不管C妻子的語言多麼激烈,她要表達的其實是對A沒有滿足她的需求的一種憤怒,她對A的評判,是對A這件事的不滿,當然她使用的語言是將"人"和"事"混為一談了。而A,也默認了這種人與事的混合,將"C對自己這件事的處理方式的不滿"等同於"自己這個人"的不好的——這種認知,實際上是認可了別人對自己價值的否定。所以問題來了:當別人分不清人和事的時候,我們自己能分清嗎?

② 對拒絕別人的"內疚"

A對自己能幫C卻沒有幫助C是內疚的。這種潛藏在深處的內疚很難覺察。事實上,

不止是憤怒、委屈等負面情緒會讓人難過,內疚、負罪感也同樣會讓人心理沉重。而且,內疚往往和自我攻擊相聯繫。

A之所以會對C有內疚,是因為自己的投射,這也是一種心理的防禦機制。簡單說,就是A如果和C對調位置,A一定會對少了這100萬很傷心、難過,也會很憤怒,所以,A默認C也是這樣,於是內疚的情緒就出來了,這種內疚,不一定和事實相符(例如C沒有了這100萬就一定會"完蛋"了),而更多的是一種自己的投射。

在生活中,投射是我們經常使用的心理防禦機制。比如你很難拒絕別人,明明自己很為難,但是還是不好意思拒絕,這就往往是出於自己的投射——別人拒絕我的話,我會很接受不了,覺得很丟人,沒面子,所以,別人肯定也是和我一樣的,所以,我不能拒絕別人。

找到自己的心理機制,再去和事實對應,就知道到底是自己的投射,還是客觀事實了。

③ 對別人不領情的"委屈"

我們經常對別人的不領情感覺到委屈,覺得自己的"善意"被忽視和辜負。但事實真相果真如此嗎?

A之所以得出這個結論,是因為C的妻子對她的"斥責",為此她對C得出一個結論(印象):借錢可以,要錢就成壞人了。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真的是這樣嗎?

C的妻子說了很多話,但是A出於自己被揭穿和被指責的雙重防禦之下,將C妻子的語言進行了自己的處理和解讀。這種受到情緒干擾的解讀,往往會帶來注意力方面的狹窄。簡單說,她過分關注C妻子對她的指責,但是卻忽略了C妻子到底要表達什麼。

不管是C的妻子說"我們一直很敬佩你"還是說"我們欠錢不假,但我們沒想賴賬",這些信息都被A屏蔽了。其實這兩句話傳達了兩個信號:第一,C是對A的為人是認可的,也感激A以前對他的幫助。第二,他們並不是想賴賬不還。

這兩個信息至少從C的妻子的口頭表達上是被呈現出來的,這與A在遭受指責後的"解讀"——C不知感恩,只想賴錢不還,實際上是有出入的。

另外更為重要的一點是,無論C的老婆表達的方式有多刺耳,但是她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希望要回那100萬。如果A更看懂她背後的訴求——對自己目標和利益的追求,就不會那麼氣憤了。

所以,對方是真的不領情,不知感恩,想賴賬?還是情急之下的帶情緒的攻擊性表達?這一點需要分辨清楚。

溝通時遭遇對方指責攻擊, “嘴笨”的人,如何才能不錯失目標?

3. 不知道怎麼回應對方,除了"嘴笨",還有深層次的原因

A在收到C妻子的微信之後,一時間情緒複雜,不知道說什麼。這種不確定的情緒,讓她很難受,於是她陷入了一種糾結:懟回去?不知道說什麼,不懟回去?又不甘心。

實際上,在面臨這種窘境的時候,很多人歸結於自己嘴笨,不會說話,這當然是原因之一,但是還有幾個更為主要的原因。

① 看不懂對方要表達的真實意思,反而被對方的情緒所裹挾。

這一點,我們剛才提到了。我們需要知道一個真相:在家庭關係中,無論表達的方式有多麼不近人情,其核心目的一般都是希望對方更好,比如爸爸媽媽在我們犯錯時訓斥我們,雖然訓斥這種方式帶給我們的是傷害感,但ta的初心是希望我們改正錯誤,變得更好。而在社會關係中,不管表達方式如何(討好/攻擊),其核心目的,一般都是追求自己的利益或者訴求

如果能看懂這一點,就不會被那些行為的"煙霧彈"迷惑——當別人討好時,我們就很受用,欣然接受,別人指責時,我們就很憤怒。其實不管形勢如何,我們重要的是看懂"外衣"下的"骨骼"。這樣才不會被別人的表達牽著鼻子走。

而我們常犯的錯誤是:我們常被別人的情緒裹挾,"迷失"了自己的方向,這往往就是過於關注"表達方式",而忽略"表達內容"。

回到文中這個案例,C的妻子到底想表達什麼呢?其實答案呼之欲出:她不過就是希望A能不扣那100萬,她只是想達到這個目標而已。

條條大路通羅馬,每個人想達到自己的目標,會使用很多種不同的方式。而表達形式,就是通往這個目標的手段,所以,不管是聲色俱厲,還是討好賣乖,雖然形式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一致的——即都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

如果能看懂這一點,就不會對錶達形式過於苛刻,進而陷入到對方的情緒"陷阱"之中了。

因為ta只是在用ta認為能達到目的的方式在跟你說話。當然,ta的方式不一定是最好的,最能達到效果(目標)的,但是這只是ta使用的方法而已。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責備孩子和引領孩子看到自己的問題,其目標都是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好,但是路徑和效果卻截然不同。如果作為孩子,能看懂嚴厲責備只是因為父母的能力水平有限,其初心還是想讓我們更好,那麼我們就不會那麼耿耿於懷了。

同樣,如果A能看懂C的妻子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希望實現自己的目標,那就不會過多的關注其語言的刺激程度了。Ta只是在表達ta自己。僅此而已。

溝通時遭遇對方指責攻擊, “嘴笨”的人,如何才能不錯失目標?

② 分不清對方的攻擊是對自己的,還是對自己的"角色"的。

A的情緒來源,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她認為C的老婆這些指責性的語言是在針對她,因為微信是C的妻子發給她的,不是發給別人的。

這也是在人際溝通中最容易陷入的誤區:對方的表達,到底是在說你?還是在說你的角色?

想分清這一點,其實很簡單。你只需要想一下,如果是張三或者李四,無論誰,處在A的位置,做了和A一樣的事,C的妻子是否都會有相同的反應?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A代表的,不是她這個人,而是她所處的角色。這個角色對C的貸款有生殺予奪的權利,這個角色想要扣掉C的100萬,這個角色讓C的妻子感覺憤怒,因為損害了她的利益。

C的妻子所有的指向,貌似是A這個人,其實是A這個角色。這一點相比上一點更難理解,但是如果可以理解的話,會非常有效的化解自己的情緒。

③ 很多時候不知道怎麼回覆,其實本質是沒有清晰的觀點。

剛才已經說過了,在社會關係中,每個人無論表達的形式如何,其核心都是為了追逐自己的利益。A也是如此,她之所以想扣掉C的100萬貸款,也是怕C不還錢,想及早的填補自己公司的損失。

所以這裡面就涉及一個問題,A的目標是什麼?

回到文中最初,你是否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這個"想要的樣子"就是自己的目標。一個人,只有目標明確清晰,才能奔著自己的目標前行。A原本的目標很清晰,就是要回C的欠款。但是在事件進行的過程中,這個目標逐漸開始搖擺不定了。

首先,A是公司的股東之一,而公司的大股東對這件事的態度並不明確。

其次,A這麼做,實際上是冒著和C斷裂關係的風險,雖然A個人不在乎斷裂,但是從公司的角度考慮,她這樣做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因為100萬斷裂了關係,可能日後的合作全部都要終結了。

所以,A對自己的這個決定並不是那麼的明確。

當一個人沒有明晰的目標,自然也就會模糊了自己的回覆

我們需要知道,每個人,包括公司,做任何決定都會本能的遵循一個主旨:趨利避害。我們都需要在"利""害"之間做出衡量和選擇,然後再去行動。如果經過利弊權衡,A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要扣下這100萬,那麼她對於C妻子的回覆,就會堅定很多。如果再能去掉自己的情緒,那麼就做到了溫和而堅定。

A之所以不知所措,就是因為自己也不確定自己對這件事的態度到底是怎麼樣的,她原本對C妻子的微信很生氣,但是她不敢懟回去,一方面是自己嘴笨,不會懟,另外也是吃不準自己到底要怎麼做。

一個人,如果自己的目標不明確,就很容易因為外界的干擾而打亂自己的節奏,從而丟失自己的目標。

所以,是否懟回去不重要,重要的是對這件事不同的解讀以及自己不同的目標,會使我們採用不同的方式回覆對方。

無論到了何時,懟都不是目的,溝通才是。

溝通時遭遇對方指責攻擊, “嘴笨”的人,如何才能不錯失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