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兒童福利院裡“特殊”的愛

“放鬆,下的時候慢一些,很好,再來一個……”在幫助一名腦癱患兒做完30個仰臥起坐後,康小娟又開始用懸吊繩幫助她做下一項站立位的訓練。一個小時下來,兩人都累得氣喘吁吁,大汗淋漓。

作為寧夏兒童福利院醫療康復中心的一名物理治療師,康小娟每天的工作內容是為腦癱患兒進行物理康復治療和肌力加強訓練。“因為這些孩子的領悟和理解能力普遍差一些,有時候一句話要10遍、20遍甚至上百遍地去說,動作也要多次重複,所以其實一天下來身心的確很疲憊。”她說。

成立於2009年的寧夏兒童福利院醫療康復中心,是一家二級兒童康復醫療機構,現有30多名康復醫師、康復治療師和矯形師。多年來,也許正是因為在一點一滴的康復訓練工作中體會到了這份工作的特殊性,康小娟和同事們不但堅持了下來,而且還在本職工作之餘,將這份“特殊”的愛延伸至更多有需要的孩子和家庭。

2016年以來,寧夏兒童福利院醫療康復中心深入貧困地區對殘障兒童進行集中篩查,併為他們提供免費治療。此外,康復中心的工作人員也會開展形式多樣的志願服務活動,豐富孩子們的精神生活。

“比如我們會定期把患兒帶到附近公園去玩,對於正常孩子來說,參加運動會、逛公園等很平常,但對這群特殊孩子來說並非易事。”寧夏兒童福利院醫療康復中心主任馬曉飛說。

3年間,康復中心的志願者深入基層入戶篩查各類殘障兒童達270多人次,為200多名患者進行了康復評估及家庭康復指導,已有22名兒童走進了校園,12名兒童實現了生活自理。

在開展志願活動過程中,馬曉飛了解到,有些患兒因家長缺乏康復治療相關知識而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康復中心計劃在未來的工作中,除了加大對殘障兒童的篩查力度,還要普及康復治療知識,強化人們對殘障兒童診斷治療的意識。”他說。

因為多年來堅持用專業與愛心守望這群特殊孩子,今年,寧夏兒童福利院醫療康復中心被中宣部命名為第五批50個全國學雷鋒活動示範點之一。

在對患兒進行康復訓練之餘,康小娟和同事們還常常利用午休時間,開展“母親康教計劃”,義務為患者家屬提供培訓。

“孩子的康復是一生的,所以治療師會專門對他們的父母進行手法上的培訓,目的是讓患兒能夠順利從機構康復向家庭康復過渡,從而為他們將來實現生活自理、融入社會打下基礎。”她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