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國銀行年報點評:息差撥備“雙低”,突圍任重道遠

中國銀行2019年一季度末總資產是21.6萬億元,排在四大行的最後一位。同時,中國銀行是國際化程度最高的銀行,2018年末其境外資產佔總資產的比重為26.82%,境外利潤佔總利潤的29.63%,境外業務比重遠高於同行。不過,再細分境外的結構來看,

其中港澳臺地區的資產和利潤佔比均達到了90%以上,中國銀行離真正走向全球還有很大距離

來看中國銀行的經營業績。2018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了4.31%,結束了連續兩年的收入增速下滑;淨利潤同比增長了4.45%,較上年增速下滑了0.31個百分點。從收入利潤指標來看,中國銀行只能說情況有所好轉,業績相對而言是比較平淡的

來看收入結構。中國銀行2018年利息淨收入佔到營業收入的71.36%,利息淨收入同比增長6.3%,高於總營收增速大概兩個百分點,是收入貢獻的的絕對大頭。從利息淨收入的分解來看,規模因素貢獻了利息淨收入增長的26%,利率因素則貢獻了利息淨收入增長的74%,說明中國銀行的利息淨收入增長主要是靠利差驅動的。這一點跟工行、建行、農行有著明顯的差異,工、建、農利息淨收入的增長主要是靠規模因素驅動,並且規模因素的貢獻度超過利率因素貢獻度均在一倍以上如此也使得中行利息淨收入增速明顯低於另外三家國有大行,工行是9.7%,建行是7.48%,農行是8.1%,而中行則只有6.3%。

順著上面說。既然中國銀行規模因素貢獻明顯比利率貢獻小,並且與其他大行出現顯著背離,說明中國銀行在資產負債經營方面還沒有完全打開局面。2018年中國銀行平均生息資產規模同比僅增長了2.87%,而工商銀行同期增長了5.98%,增速差額高達3個百分點。其中貸款和投資的平均餘額同比增速分別為4.77%和4.82%,分別低於工行3.1和1.95個百分點,存放中央銀行和同業類資產的平均餘額則出現了下降。說白了,中國銀行生息資產的投放相對還是比較乏力的。

那麼,為什麼中國銀行的生息資產增速上不去呢?存在的可能原因主要就是兩個。第一,子彈不夠。第二,執行不夠。所謂子彈不夠,就是說能夠用於驅動資產的負債來源沒有跟上,或者資本支撐能力沒有跟上。所謂執行不夠,就是說在客戶開發、市場拓展方面存在短板。2018年中國銀行一般性存款平均餘額較上年增長4.33%,工行則是5.35%;中國銀行2018年末資本充足率是14.97%,工行是15.39%,建行是17.19%,農行是15.12%。我們看到中行在負債約束和資本約束與其他大行相比都存在較為明顯的短板,也就不難理解其利息淨收入增速相對緩慢了

所以,我們看到中行的息差在低位徘徊。2018年末中行淨息差是1.9%(低於同期大型商業銀行2.14%的平均水平),2019年一季度末則下降到1.82%,是唯一一家淨息差在2%以下的國有大行。在上市銀行當中,也排在倒數水平。息差上不去,反映的是資產負債的雙重承壓,中行同業負債佔計息負債在2018年末高達9.14%,遠高於其他三家大行。而同業負債的成本,至少高出一般性存款一個以上的百分點,具體而言,同業存款要高出50BP以上,發行債券則要高出2個百分點左右。

再來看資產質量。2018年末中國銀行不良貸款率1.42%,較上年末下降了0.03個百分點,但絕對水平依然高於同期國有商業銀行平均1.41%的不良率。其中,中國銀行內地機構不良貸款率相對高達1.76%,雖然較上年末下降了0.04個百分點,但絕對水平較高,已經接近全國商業銀行1.86%的平均不良率,可見資產質量壓力不小。不過,中國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在四大銀行中是最低的,2018年末工行是1.52%,建設銀行是1.46%,農行是1.59%。此外,2018年中行不良貸款生成率為0.93%,較2017年升上了0.1個百分點,說明信貸資產質量管控壓力不小。

2018年中國銀行貸款減值損失大幅增長了28.42%,信貸成本(貸款減值損失/貸款平均餘額)提高到0.95%,創下了近三年新高,說明中國銀行的信貸資產質量的控制壓力依然較大。

另外一方面,我們來看中國銀行的撥備。2018年末中國銀行的撥備覆蓋率181.97%,在四大行中僅高於工行,大幅低於同期大型商業銀行220.08%的平均水平,甚至低於同期全國商業銀行平均186.31%的撥備覆蓋率水平。不過,2019年一季度末中行的撥備率(184.62%)已經低於工行(185.85%),在四大行中排名墊底。可見,中國銀行的撥備底子還是比較薄弱的,如果加大撥備計提力度,中國銀行的賬面利潤就不太好看。在做業績和做撥備的二者之中,有著業績壓力和士氣需要的中國銀行,不出意外地選擇了向業績上的傾斜。

對於中國銀行而言,關鍵還是要在資產負債經營方面下足功夫。在網點數量與其他幾家國有大行相比不具有優勢的背景下,短時間之內要在低成本負債端取得跨越式的突破並不容易。在資產端切入提高生息資產收益率,是做大息差的關鍵。當然,這要與國有大行承擔降低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和民營企業的社會責任相平衡。不過,別的大行能做到,相應中行也可以對標。

從我的草根體驗來看,我時常去吃的一家燒餅店老闆已經把之前張貼的第三方支付二維碼換成了中行的來聚財掃碼支付。我跟老闆交流了下,老闆反映說是活動力度很大,對商戶的吸引力不錯。這也跟中行在年報中強調了開展“千萬商戶大會戰”的表述相吻合,說明中行對零售客戶的拓展力度在強化。如果中行能夠從經營性零售客戶著手突破並形成相對優勢,也有可能在大行中走出一條差異化發展之路。畢竟,相比叫好不叫座的國際化而言,能帶來穩定核心負債和相對較高收益的生息資產更為實在。

2018年中國銀行年報點評:息差撥備“雙低”,突圍任重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