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鎏金佛像怎樣辨別年代

銅鎏金佛像怎樣辨別年代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但初期只被視作神仙道術的一種,流行不廣。

發展

西晉以後,社會動盪,人民生活痛苦,為佛教信仰的傳播提供了的寬廣的民間土壤;另一方面,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入主中國北方,它們的文化傳統與來源於西域的佛教更易於相互認同。因此,佛教在十六國時期得以迅速生長,並滲透到社會各個階層。佛像收藏首先有知識探索方面的意義,可以研究佛家的歷史和思想發展變化,因為造像是佛教的載體,研究造像有助於研究古代歷史、雕塑藝術、審美情趣、政治經濟、科技發展等等。

當前的收藏市場中,佛像是一個很特殊的門類。一尊佛像身上,承載的不僅僅是藝術、文化的信息,更有對宗教的信仰,而且這是一種外來的宗教,帶有大量異域文明的特徵。正是因為這種特殊性,在佛像的收藏過程中,對佛教以及佛像起源和發展歷史的瞭解,就顯得尤為重要。

最初“佛形不可量”

眾所周知,佛教起源於印度,所以中國佛造像的範本便是印度佛像,諸如造像風格、造型樣式、儀軌、手印、坐姿都從印度佛像模習演變而來;而印度佛像也是隨著印度佛教的不斷髮展而不斷變化的。

最初在釋迦牟尼在世和涅槃後100年的佛教,被稱為原始佛教,其主要以釋迦牟尼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為思想宗旨;所以,原始佛教是原汁原味地保持了釋迦牟尼佛的思想和修持的風貌。

之後出現的部派佛教,即在釋迦牟尼涅槃百年後開始,各地高僧受當地風俗文化的影響,對原始佛教思想的理解、闡釋以及形成的學說便產生了分派,隨之便開始出現不同思想和學說的部派佛教。但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都被後世稱為小乘佛教,畢竟它們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釋迦牟尼的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基本思想。

不過,在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時期,佛是沒有造像的。因為當時的思想認為釋迦牟尼佛是至高無上的,佛的形象是用世間的語言文字所不能形容的,否則就是褻瀆,所以佛經上也有“佛形不可量”的說法。

公元1世紀,印度出現了大乘佛教,其發展又分初、中、晚期。初期大乘佛教以“空”的思想為主旨,而中期是以瑜伽學派(“瑜伽”在印度佛教裡是一個梵文名詞,“相應”的意思)為宗,晚期則是密教為尚。

在大眾部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乘佛教,思想超前,打破了早期佛教的諸多禁忌。如大乘佛教認為,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可成佛;過去有很多人成佛,未來也有很多人成佛,所以佛經說“佛如恆河沙數”,這就打破了早期佛教認為佛只有釋迦牟尼佛和未來彌勒佛的思想。而印度佛像的產生也直接源於大乘佛教對早期佛教諸多禁忌的破除,後來的一些佛教題材藝術創作也都與大乘佛教的早、中、晚期思想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佛像的產生和各種風格

關於佛像的起源有一個傳說。據經典記載,悉達多太子出生7天后,其母去世而升至忉利天。成佛以後的釋迦牟尼佛最先想到的是母親,所以就升至忉利天為母親說法。而釋迦牟尼在世時的大護法優填王擔心他走後自己心生思念,就請求釋迦牟尼能不能把他的像畫下來刻成像。經釋迦牟尼同意,優填王找來國中最優秀的畫師,請釋迦牟尼佛走到水邊,按照水中的倒影繪製了釋迦牟尼佛的形象;之後,優填王又請雕刻師以旃檀木為釋迦牟尼刻像,這就是旃檀佛的來歷。

後來,按照佛教傳統說法,凡是右手結施無畏印、右手結施與印的釋迦牟尼立像,不管是什麼材質,都稱之為旃檀佛;而且立像身上必須是水波衣紋。

但因佛經認為,釋迦牟尼佛的形象是金光閃閃的,所以要用金和銅來造像。《阿含經》內還講了一尊紫磨金造像,也是旃檀佛的造型樣式。印度紫磨金可能是品質最好的一種金。

而真正的佛像產生於犍陀羅藝術——根據考古發掘和歷史記載,犍陀羅藝術產生於公元1世紀。犍陀羅藝術的中心在白沙瓦,今巴基斯坦。歷史上,希臘文化、羅馬文化曾影響白沙瓦很長時間。

公元前 1 世紀時,曾在中國甘肅祁連山一帶活躍的大月氏被匈奴趕到白沙瓦,他們便在這裡建立了貴霜王朝,並逐漸創造了輝煌的文明。而在古希臘文明和大乘佛教的共同影響下,犍陀羅造像產生。而白沙瓦則在歷史上最早出現造像,是印度佛教造像的第一個中心;第二個佛教造像中心是馬土臘。

犍陀羅佛像波浪式的髮型,面部為深目高鼻,立體感很強,有希臘人的特點,就是受古希臘神像雕塑影響的表現;佛身上的袈裟非常厚重,也和古希臘服裝有關係,且衣紋比較寫實,材料一般是青灰色的片岩。

印度佛教的歷史可以分為 1至8 世紀和 8至12 世紀兩個時期,在12世紀以後就逐漸沒落了。1至8 世紀是佛教顯宗流行的時期;而自7世紀中後期以後,密教產生,宗教性質發生了變化;同時,7世紀末8世紀初,由於印度分裂,隨之印度佛教也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風格。

將後期犍陀羅造像與前期相比,在表現手法上後期對前期有明顯的繼承,但地域特點更明顯,材料也出現了變化,基本可以分為兩個區域:一個是往西北方向的斯瓦特(今巴基斯坦北)和克什米爾發展,此區域的造像主要繼承了犍陀羅的風格;一個是往東南方向的尼泊爾和東印度(今孟加拉)發展,該區域的造像主要受馬土臘的影響。

貴霜時期的馬土臘造像還有一些表現不成熟的地方。自芨多王朝把北邊的貴霜和南邊的案達羅統一之後,由於南北方文化的融合,佛造像的風格更加成熟,身體比例更加準確和勻稱,衣紋非常薄,講究裝飾。(編者注:芨多王朝時期,印度有馬土臘和薩爾納特兩個造像中心。)

而薩爾納特造像的身體比例和肌肉表現與芨多王朝時期的佛造像很相近,唯一不同的是衣紋表現。如前者僅在領口、袖口、衣襬下方用衣邊來表現,看似裸體。如今看到很多藏傳佛像沒有衣紋,此種表現手法的源頭就是來自薩爾納特;而且薩爾納特藝術一直影響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我國西藏、中原部分地區的佛造像。

阿瑪拉瓦蒂也是一種造像風格。阿瑪拉瓦蒂在印度南部,造像主要出現在塔身。此種造像的特點是把軀體拉長,讓佛像的身姿顯得非常修長。這種造像在佛教藝術史上的影響非常大,主要影響到了斯里蘭卡和東南亞。如斯里蘭卡、泰國、柬埔寨的造像明顯修長,都受其影響;而且此種造像也有波浪式的衣紋,只不過更加程式化。

斯瓦特和克什米爾造像大多由黃銅鑄造,其特點是蓮花瓣、坐姿等都有比較固定的格式。其中,斯瓦特造像非常有名,藝術性很強,風格非常古樸,保留了犍陀羅造像藝術的遺風。此類風格的造像流入中國的不少,北京故宮博物院就有收藏。

總體對比,犍陀羅造像的風格為波浪式髮型,五官輪廓清晰,身軀短粗,用青色片岩雕刻;而螺發屬馬土臘、芨多佛造像的風格,且此類造像的四肢和軀體結構非常勻稱,有水波式的衣紋,鵝卵形臉,以紅色砂岩石為主要材質。

藏傳造像佔據國內主流市場

從1999年開始,藏傳造像一直引領並佔據著國內佛教造像收藏市場的主流地位。在歷史上,西藏的佛教分為兩個時期:前弘期和後弘期。吐蕃王朝是前弘期。吐蕃王朝末期,朗達瑪滅佛,此後西藏 100多年佛教中斷,處於黑暗期;到了10世紀初,佛教才重新從克什米爾和印度傳入西藏地區,西藏的佛教也由此進入後弘期。

吐蕃時期,佛教從尼泊爾和唐朝兩條路線傳入。當年文成公主進藏帶去一尊佛像,是釋迦牟尼佛8歲等身像,供奉在大昭寺;還有一尊是尺尊公主帶去的釋迦牟尼 12 歲等身像,供奉在小昭寺。

吐蕃時期要注意三位法王:一位是松贊干布,被視為觀音菩薩的化身。他統一西藏,引進佛教,建立了吐蕃王朝。第二位是赤松德贊,被視為文殊菩薩的化身,他在位時是藏傳佛教建立的時期。最後一位是赤熱巴巾,被視為金剛手菩薩的化身,他對僧人的尊重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此時也是藏傳佛教典籍翻譯的高峰時期。上述三位人物可以說代表了吐蕃時期的藏傳佛教史。

吐蕃時期的佛教造像主要受外來—包括斯瓦特、克什米爾還有唐朝的影響較大。過去,很多人否認吐蕃時期的造像能力,其實吐蕃時期的藏傳佛教很興旺,造像能力也很強。到了相當於宋代的時候,是吐蕃分治時期,此時佛教重新傳入西藏。當時最活躍的地方就是現在的阿里地區的古格王朝,此時期的造像帶有克什米爾和西藏結合的克藏風格、西藏和帕拉結合的帕藏風格、尼泊爾和西藏結合的尼藏風格。

元代是藏傳造像的一個轉型期。此時的藏區,因印度佛像已基本衰亡,受外來藝術影響的只有尼泊爾藝術;又因政治上西藏此時開始統一,所以藏傳造像在尼泊爾風格的影響下,與西藏本土藝術開始結合,並逐漸走向統一,形成了藏中、藏西、北京三大風格。

過去,業界對元朝的造像估計不足、評價不高,是因為其形成發展時間較短,但通過丹薩替風格以及其他諸多風格的造像來判斷,元代造像是很興盛的。但薩迦風格造像留存至今的實物比較少;夏魯風格卻有很多實物。相對來說,丹薩替的特徵比較明顯,全世界很多地方有實物留存,據筆者所能蒐集到的資料統計應共有150尊左右,風格非常統一。過去,業界把丹薩替造像認定是明代的產物,但後來發現可以定到 14 世紀中後期——因為從工藝上判斷很明顯,造像的胎體非常厚實,有些地方做得非常有力度,嵌了很多松石、珊瑚、水晶。所以說,元朝造像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明朝的藏傳造像分為藏中、藏西、藏東和北京風格。明朝造像的肌肉和衣紋表現比較柔和,清朝造像則比較僵硬。除此之外,區別不大。

由於題材對於判定佛像的價值和時代往往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題材是佛像鑑定的一個重要方面。

依照佛的分類和造型樣式不同,漢傳造像常見的有150至200種,一般的分類是佛、菩薩、明王、羅漢、護法神和高僧,但明王較少;藏傳造像常見的有200至300種,題材相對複雜一些,有上師、密修本尊、佛、佛母、空行母、羅漢、護法神。其中,上師排在第一位,因為它是四皈依之首。上師造像的寫實性很強,是完全按照上師生前的面貌塑造出的。首都博物館藏有一尊四世班禪像,後腦勺有一個鼓包,顴骨很高,是四世班禪的真實相貌特點。

佛像題材鑑定涉及的內容包括佛形、量度、姿勢、手印、持物、身色。其中,身色更多在唐卡中有所表現。佛像在藏傳中都講身色,比如西方如來是紅色,東方如來是藍色。本尊的形象講究得更細,三個面的面相不一樣,手腕的顏色不一樣,手指的顏色又有變化,非常講究。不同的造像頭飾也不一樣,本尊、羅漢和護法神的頭飾都不一樣,有戴花冠的,有高發髻的,有盤發的;身飾也不同,有連珠式的瓔珞、U 字形的瓔珞等等。服飾上,佛像有袈裟,菩薩是天衣,本尊圍的是獸皮,從這些角度就可以判斷身份。臺座分為蓮花座、鳥獸座等,也都極有講究。

佛像收藏首先有知識探索方面的意義,可以研究佛家的歷史和思想發展變化,因為造像是佛教的載體,研究造像有助於研究古代歷史、雕塑藝術、審美情趣、政治經濟、科技發展等等。西方人對明代永宣造像的合金成分給予非常高的評價,認為這一創造相當於銅器史上的文藝復興。過去大家說宣德爐是紅銅鑄造,但其實都是黃銅胎體,外面的皮殼是做出來的。在精神層面上,佛像收藏也是一種藝術欣賞,不言而喻。

筆者認為,佛像收藏應該有一定的方向。首推精品佛像,其次是藝術性強的佛像。另外,漢傳和藏傳各時代的代表性佛像、漢傳和藏傳各類別的代表性佛像、重要題材的佛像、特殊工藝的佛像、特殊歷史意義的佛像、大體量的佛像,都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除上述幾點之外,建議藏家應高度關注佛像的藝術性。因為藝術性是最有生命力的。藝術性包含了很多綜合因素,首先要強調它的工藝性,這是很重要的。在收藏方法上,首先要對市場有清醒的認識,其次對文物有基本的瞭解,最後也不能忘了請有專長、有良知的專家掌眼。畢竟在佛像的鑑定和收藏上,知識和經驗非常重要。

瓷器、玉器、字畫和除錢幣外的雜項費用800元/件;錢幣300元/件。若對本公司的鑑定結果有疑問的客戶,可出具國家文物鑑定試點單位鑑定評審的書面報告證明本公司鑑定確有失誤,本公司將雙倍返還該藏品所交的鑑定評審費用。本公司坐場專家鑑定評審後,藏品如符合參加拍賣的標準,客戶可與本公司簽訂委託拍賣協議。拍賣前本公司不收取任何費用,藏品成交後本公司需收取藏品成交價10%的佣金並代扣3%的稅費。如參加大型拍賣會的藏品成交後本公司需額外收取客戶1500元/件的圖錄費,未成交不收取任何費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