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十年前我沒有買房

假如,十年前我沒有買房

1

十年前,我在本市的政務中心買了一套商品房。

十年後,我暗自慶幸,活了這半生,做出的最正確、最明智的決定,就是當年咬著牙買下了這套房。

十年前,我一個月的薪水能買兩個平米,即便這樣,也耗盡了我全部的財力,四處借債,總算湊夠了總房款的百分之五十,剩下的全部貸款。

十年後,同一個地段,同一個小區,甚至同樣的房型,價格已經翻了七、八倍。如今,我三個月的收入僅夠買一個平米。

放到現在,我根本就買不起這套房。

2

我所在的城市,位於中部,雖然是省會,但至今仍沒有劃入一線之列。十年前連二線都算不上,但不影響在這十年期間,房價跟乘了火箭一樣直線往上升。

無數次,我腦海裡都會閃現出一幕。

那時我剛剛赤手空拳來到這個城市打拼,在市一環路上,遇到拿著賣房宣傳單的銷售員。

他站在人行道中間,見人就發,很多人接過單頁只看一眼就隨手扔到地上,我總覺不忍,硬是將宣傳單一直捏在手裡,走到一處偏僻地段才扔進垃圾桶。

扔之前我瞥了一眼,單頁最下方用黑筆寫著房價:1100元/平,旁邊有個手寫的姓氏和聯繫電話,想來就是剛剛發單的小夥子。

現在回想,那時候賣房跟賣白菜一樣,價格便宜,銷路還不好。

誰又曾想到,不過十年的時間,單頁上的樓盤售價已經翻了二十多倍。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我們,收入增長的速度已經被房價上漲的速度遠遠地甩在了後面。

3

我不是專業人士,分析不了房價上漲背後的原因。

我只想說:如果十年前我沒有買房,真的不知道現在拿什麼買房。

也許你可以說:沒那麼矯情,買不起房還可以租,這世上廣廈千萬間,還能沒地方住麼?

道理是沒錯,但還有“學區房”這麼個東東啊,沒有房子入不了戶口,孩子落戶、上學都會成為問題。

再現實一點,身為七尺男兒,沒房,你拿什麼娶妻生子?難不成將心愛之人娶回家一起受苦?關鍵是,要有女孩子願意嫁才行啊。

董永尚知“我上無片瓦遮身體,下無寸土立足基,大姐與我成婚配,怕的是到頭來連累於你挨凍受飢。”

“住有所居,居有所安。”這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思想,也是基本生活必需。

在二十一世紀,沒有房的人,心如浮萍,完全沒有著陸的感覺,生活在城市中,卻更像“邊緣人”。

身邊有個年輕十歲的同事,為了買房,將父母的養老錢、岳父岳母的養老錢、加上自己的積蓄,全部加在一起剛夠付首付,剩下的申請二十年貸款。

我不是他,不知道他心裡所想,但我用腳趾頭也能想得出來,後面的二十年裡,他將要每月雷打不動、不吃不喝也要還貸款,要贍養父母、養育孩子、日常生活……一陣頭皮發麻。

人在這種壓力下,輕易不敢離職、不敢生病,什麼生活質量、詩和遠方,比起能好好活著,都是奢望。

4

“我不知何為生活,因為我更像是在生存。”

彈簧繃得過緊,隨時都有崩的一刻,更何況是有血有肉的凡人?

常聽到抱怨,說現在的年輕人內心浮躁、急功近利,甚至盲目拜金,我如果年輕十歲,面對如此高的房價,卻不得不買,估計一樣不會淡定。

首先,我雖不是寒門,但也沒有可以拿出幾十萬來給我們買房的父母;

其次,我更不是狀元,有著令人豔羨的工作,拿著年薪數百萬,我只是普通工薪族,僅有的一點積蓄也是省吃儉用摳出來的;

最後,我恨不得拆了骨頭一根根賣掉,好不容易才湊夠了首付,等著我的還有幾十年的房貸,面對白髮蒼蒼的父母、嗷嗷待哺的子女,我能不焦慮、不浮躁、不拜金麼?

其實人性是千古不變的,只是人性會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變遷,而表現出不同的一面罷了。

俗話說:兔子急了還會咬人。所以凡事沒有絕對,都是相對的。

即便利己是人的天性,但在自然經濟下,人因為沒有必要激烈競爭,所以社會和諧,人性唯美。

可現在是市場經濟,人人處於高壓狀態,連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沒有,還能閒看庭前花開花落麼?

我在想,把陶淵明叫到我們這個時代來,還有沒有條件隱居?他是否還會不為五斗米而折腰?

說到底,不是我們變得浮躁、急功近利了,而是目前的社會現狀將人性中浮躁、急功近利的一面給逼出來了。

作者簡介:林溪,曾是叱吒職場母夜叉,如今讀書寫字帶娃,著有散文集《回不去的時光》,喚起了70/80後的集體記憶。噹噹網對此書的評價是:如果你對當下感到迷惘,它會帶給你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感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