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情侶三年裸辭兩次旅行:被“偽旅行”掏空的中國年輕人


90後情侶三年裸辭兩次旅行:被“偽旅行”掏空的中國年輕人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2036天

01

刷微博時,看到這樣一條熱搜。

杭州一對26歲的小情侶,三年內兩次裸辭,遊遍中國。

這對情侶是大學同學,2015年畢業後,在互聯網行業工作。

2016年和2018年,倆人曾辭職自駕遊共計14個月,累計里程86000多公里,總共花費50多萬元。

他們覺得,在最適合的年紀,年輕人就要活出自己,不給人生留下遺憾。

看他們的朋友圈,基本上是這樣的:


90後情侶三年裸辭兩次旅行:被“偽旅行”掏空的中國年輕人


90後情侶三年裸辭兩次旅行:被“偽旅行”掏空的中國年輕人


對此,也有網友提出質疑,“旅遊的錢哪來的?”“動不動就辭職,讓用人單位怎麼想?”“年輕時還是該先為稻粱謀,這種做法太任性。”

就連家人也有些不理解,“當初看中的婚房已經漲了150萬元”。

想起高曉松說的那句,如果錢只夠旅行或買房子,那我就去旅行。

其實,如果花的是自己的錢,做自己想做的事,那確實可以稱得上是活得灑脫盡興。

即便是需要父母贊助一部分,如果沒有給家裡帶來影響的話,倒也無可厚非。

可是,視頻裡提到,他們花費的錢,是動用了婚房的首付。

旅行回來後,他們之前看好的房子漲到了400萬,而家裡原本買250萬的房子都吃力。

他們還計劃,等把房買了,三年之後,還要再辭職去歐洲自駕遊。

因為追求所謂的趁年輕活出自己,直接降低了整個家庭的生活質量,那麼,這實在算不上是自由,而是短視和沒有責任感。

他們標榜獨立自主,實際上卻讓父母負重前行,透支的是父母的生活


90後情侶三年裸辭兩次旅行:被“偽旅行”掏空的中國年輕人


生活中,很多年輕人喜歡把旅行奉為夢想,憧憬詩和遠方,卻忽略了眼前,把當下的生活過得苟且。

遠方雖好,可旅行結束,還是要回歸到現實,生活還是要繼續。

三毛說,人生又有多少場華麗在等著,不多的,不多的,即使旅行,也大半平凡歲月罷了

說到底,人生是由當下無數個平凡日子組成的。

旅行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應是唯一夢想。

只有內心空虛的人,才會以旅行標榜自己。

02

之前曾流行過這樣一段話:

你寫PPT時,阿拉斯加的鱈魚正躍出水面。你看報表時,梅里雪山的金絲猴剛好爬上樹尖。你擠進地鐵時,西藏的山鷹一直盤旋雲端。你無所事事時,尼泊爾的揹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

這個世界,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有一些噴著香水聞不到的空氣,有一些在寫字樓裡永遠遇不見的人。

很多人看完之後,感覺全身都熱血沸騰了,立馬著手搜索機票。

這些文藝清新的漂亮話,讓越來越多的人嚮往走出去,動不動就冒出放棄學業和工作的念頭。

可他們卻從來沒有真正思考過,自己為什麼要去旅行。


90後情侶三年裸辭兩次旅行:被“偽旅行”掏空的中國年輕人


作家咯味說,越來越多人喜歡出去玩,但真正懂得旅行的人越來越少

有的人,不遠萬里去一座城市,只是為了拍張照,炫耀自己也去過那裡。

他們坐十幾個小時的火車或飛機,在爆火的網紅打卡地標拍照,然後發朋友圈,滿懷期待能得到更多的贊。

有的人,旅行對他們來說只是換個地方宅著。

他們在到達目的地後,花一天時間逛完主要景點,開始興趣索然,剩下的幾天都在酒店裡休息,發朋友圈用的都是第一天拍的美照。

90後情侶三年裸辭兩次旅行:被“偽旅行”掏空的中國年輕人

沒有用心感受當地風情,卻刻意營造很享受的錯覺;

旅途平淡而匆忙,卻不妨礙他們展示歲月靜好。

他們想給平凡生活尋求新鮮感,想寄情於遠方,最終卻迷失在了打卡式的旅行裡。

《心流》作者米哈里說過,每個人都活得越來越表層了,每個人都活得越來越虛偽了

如果所謂的旅行,只是為了收集簽證印章,為了發朋友圈炫耀,那麼,你就只是一個試圖尋找自我存在感的遊客而已。

而迫切需要被看到和得到認同的人生,無疑是貧瘠的。再遠的遠方,都救不了這樣的人生。


90後情侶三年裸辭兩次旅行:被“偽旅行”掏空的中國年輕人


03

曾經,高曉松一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刷爆朋友圈。

這句話讓更多的人把旅行當成解決人生問題的良藥,失戀了、受挫了、迷茫了……但凡遇到任何一點麻煩,就想要去遠方。

好像去一趟遠方,回來問題就憑空解決了。

可是,當你淹沒在景區的人山人海,排隊幾小時登上山頂時,這種旅行並不會給你帶來任何改變。

旅行從來不是萬能藥,尤其是那些千篇一律的旅行,帶來的只是疲憊和失望。

作家路明說過,嚮往的是遠方,厭倦的是日常,走了很久才發現,遠方一樣是柴米油鹽的樣子

你想逃離現實的困境,想得到治癒,但這不是一次旅行就能完成的。

遠方沒辦法承載太多的意義,如果有意義,無非就是出去放鬆自己,回來之後更好地生活。

在出發之前,想想你為什麼要旅行,而不是盲目跟風,輕易被煽動。

只有當你想清楚了,旅行才有意義。


90後情侶三年裸辭兩次旅行:被“偽旅行”掏空的中國年輕人


阿蘭·德波頓在《旅行的藝術》這本書裡提到,讓我們在前往遠方之前,先關注一下我們已經看到的東西

你不一定要找個春暖花開的日子,也不一定要找個農場餵馬劈柴。

如果能保持對生活的好奇,知道如何與自己相處,即使是身邊極平常的景色,也能感受到不同之處;即使只是去不起眼的地方,也能像抵達世界盡頭一樣心情澎湃。

而如果你對生活麻木不仁,即使跑到西藏,恐怕也沒辦法洗滌你的心靈。

說到底,能不能過得快樂,不在於待在家裡或者出去,不在於辭職或者努力工作,而在於你有沒有讓自己幸福的能力。

精讀君在終身成長詞典詞條《105:人生策略》裡也提到,如果你不知道這世界和你將要去哪兒,最好的策略是先全力打造一種在哪兒都能活好的能力,在有足夠力量和眼界的時候,開始創造自己的人生

一個有能力讓自己幸福的人,無論過什麼樣的生活,都可以讓生活過得有聲有色。

而沒有幸福能力的人,即使身處天堂,也感受不到自由。


90後情侶三年裸辭兩次旅行:被“偽旅行”掏空的中國年輕人


04

很多人總喜歡把夢想和生活、現實對立起來,嚷嚷著要拋棄六便士,去尋找月亮。

為此辭掉工作,賣掉房子,去走遍千山萬水,去放逐自己。

可是,旅行從來不是與生活對立的。

作者吳蘇媚說,旅行不是現實生活的對立面,旅行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旅行應該是生活的一個片段,旅行是為了尋找生活的一種平衡。

周作人在《雨天的書》這本書裡提到了一位精通茶道的藝術家。

在行程中,這位藝術家每到一個驛站,必取出茶具,悠然地點茶啜飲。

有人問他,旅行中何必如此?

他反問,旅行難道不是生活嗎?

誠然,生活有多種方式,而旅行只是其中一部分,不必非得為其附加特殊的意義。

改變你的,不在於你旅行過多少次,走了多遠,而在於你是否擁有一顆柔軟的內心面對世界。

始終保持對生活的熱愛,始終保持幸福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旅行從來不是夢想,生活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