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問:“爸爸媽媽,你們為什麼吵架?”你的回答很重要


當孩子問:“爸爸媽媽,你們為什麼吵架?”你的回答很重要



上週末,我去姐姐家做客,給8歲的侄女帶了她最喜愛的玩具,可不知為何她始終悶悶不樂。

午飯後,趁著父母在廚房洗碗,她悄悄拉我到一旁,說:“小姨,你能不能勸勸我爸媽,讓他們別再冷戰了?”

我有些驚訝,姐姐和姐夫一直是眾人眼裡的模範夫妻,我這次來,也沒有感覺兩人有任何矛盾。沒想到,細心的侄女卻覺察到了異常。

和姐姐聊過才知道,她和姐夫前幾天發生了一點分歧,因為怕影響孩子,兩人一直不敢爭執,都把怒火壓了下來,裝作什麼也沒發生。

然而,問題沒解決,他們心中都有不快,這幾天的言語和眼神,難免有些冰冷。

聽說了女兒的訴求,姐姐笑了,說:“一直以為我們不吵架是給她安全感,沒想到,冷戰對她來說更可怕。與其如此,倒不如痛快把話說清楚,也省得我倆心裡憋屈。”

其實,孩子的心思極其細膩,當父母試圖遮掩矛盾,孩子往往能夠感受到家庭中壓抑的氣氛。

在這種狀態下,她始終保持緊張,隨時擔心大戰爆發,長此以往,反而容易變得敏感脆弱。

兒童心理學研究認為,孩子對爭吵的接受度比父母想象的要高。讓他們失去安全感的,是高頻率的負面衝突,而不是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正常爭執。

生活中,夫妻之間發生矛盾不可避免,我們需要做的,不是激烈地爭吵,也不是拼命地掩飾,而是尋求一種科學的吵架方式,讓孩子正確認識我們產生問題的原因,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當孩子問:“爸爸媽媽,你們為什麼吵架?”你的回答很重要



當孩子問:“爸爸媽媽,你們為什麼吵架?”你的回答很重要


粗暴爭吵,是孩子可怕的噩夢


前不久,某派出所接到一個孩子的報警,稱:“爸爸要殺媽媽!”

趕到現場時,真相卻讓民警哭笑不得。

孩子媽媽說,她只是和丈夫吵架,兩人一沒動手,二沒動刀,不知怎麼讓孩子產生了誤解。

說完,她轉頭問兒子:“媽媽跟爸爸吵架,你也當真啊?”

這位媽媽根本不懂,目睹父母激烈地爭吵,孩子內心有多恐懼。

最近很火的一個泰國短片,就精準描繪出了父母吵架時孩子的心情。

視頻中,小女孩聽聞父母大聲爭吵,下樓查看情況。

眼前的一幕,是父母不停地爭執、扭打。

孩子眼裡,爸爸媽媽變成了兩隻兇猛的怪物,咆哮、啃咬,互不相容。她嚇得慌忙逃跑,怪獸卻圍追堵截,似乎要將她吞噬。

短片的結尾,女孩滿手是血,發出絕望的尖叫……

面對父母火藥味十足的爭吵,孩子像在觀看一場恐怖片,看似沉默,心卻在顫抖、碎裂。

童年所目睹的暴力,是許多心理問題的起因。

研究表明,家庭內高頻率的劇烈爭吵,會讓孩子變得脆弱、厭世,造成長期心理創傷。

在爭吵中長大的孩子極其缺乏安全感,對現實感覺無助。他難以控制情緒,無法正確處理挫折和壓力。抱怨、煩躁、苦悶,是他生活的常態。

心理專家武志紅曾說過,孩子天生有種“自戀”,傾向於將父母吵架歸咎到自己身上,認為是自己不好導致了他們爭執。

這樣的孩子,會變得自卑、迎合、討好,他會壓抑個性,在人際關係中無法自然地與人相處。

粗暴的爭吵帶給孩子的傷害是終生的,程度遠超父母想象。


當孩子問:“爸爸媽媽,你們為什麼吵架?”你的回答很重要




當孩子問:“爸爸媽媽,你們為什麼吵架?”你的回答很重要


掩飾矛盾,同樣阻礙孩子成長


一位朋友曾說起她小時候,父母經常吵架,一吵起來就摔盆砸碗。

她受不了,搬到外婆家住了很長時間。

父母接她回來後,便不再吵架,把爭執轉化成冷戰。

在這種環境下,她極其壓抑,面對冷若冰霜的父母,一句話也不敢說。

她的成績一落千丈,性格也變得孤僻悲觀。

心理學家卡明斯認為,人們常低估孩子對父母衝突的敏感性。事實上,孩子早在1歲起,就能感知父母間緊張的氛圍。

家庭成員互不溝通,會帶給孩子巨大的壓力,他的內心焦慮不安,專注力和記憶力同步下降。

同時,由於他隨時擔憂家庭的分裂,日積月累,容易形成過分敏感的性格。

他不知道父母的問題何時解決,父母的偽裝何時崩塌,他整天如履薄冰,一點風吹草動,都使他心驚膽寒。

除此之外,從不爭執的家庭,還可能給孩子形成錯誤的婚戀觀。

Selina任家萱就曾含淚說,父母教科書式的愛情,害了她和妹妹。

從小,她的父母總是把夫妻感情中最好的一面展示給孩子,而把矛盾掩飾得徹徹底底。

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姐妹倆對浪漫愛情無比嚮往,認為親密關係就應該完美無缺。

過高的期待,讓她們在面對愛情的波折時束手無策,只感覺深深的失望與落差,最終,間接導致兩人的情感之路都不太順遂。

當父母把負面情緒包裹得過於嚴實,其實是對孩子的一種過度保護。

卡明斯認為,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正常摩擦,不會傷害到孩子。

畢竟,現實中,即便在最幸福的婚姻裡,衝突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適當地把關係中的不完美展現給孩子,並讓他們在過程中感受父母如何正確處理矛盾,如何在磨合中變得更加融洽,他們才能在未來的婚戀中,更理性地化解與愛人的不和。


當孩子問:“爸爸媽媽,你們為什麼吵架?”你的回答很重要




當孩子問:“爸爸媽媽,你們為什麼吵架?”你的回答很重要


好父母,都會科學地“吵架”


當夫妻出現了衝突,應該如何科學地吵架,才能既解決問題,又不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把握好幾項原則非常重要。

  • 避免負面衝突


負面衝突包括肢體衝撞、侮辱性語言、打砸東西、冷暴力等。

當著孩子面爭執時,我們要儘量用溫和理性的言語交流,不要進行人身攻擊,也不要面目猙獰、毫無底線。

最重要的,是在爭執過程中仍然體現出尊重。

  • 對事不對人


夫妻吵架,很常見的是把一件小事上升到更大層面。

我曾見過一對夫妻,因為“該把馬桶蓋打開還是關上”的問題,吵得不可開交,最後演變成了“自私自利”、“不愛我”、“不想和我過了”的言論。

這類言語很容易給孩子造成誤解,最終被放大成強烈的恐懼。

理性的爭吵,應當是發現問題——溝通與傾聽——解決問題的過程。

通過這樣的過程,不僅夫妻矛盾能夠化解,孩子也能學到處理問題的方式。

  • 及時安撫


眾所周知,人在憤怒時智商為零。

大多數父母,都知道在孩子面前應當避免劇烈爭吵,可有時情緒控制不住,萬一發生了負面衝突怎麼辦?

答案是:及時補救。

儘早安撫孩子,告訴他父母已經和好,父母仍然相愛。

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如果對孩子造成了傷害,一定主動認錯,請求孩子的原諒。

  • 解釋爭吵原因


父母吵架千萬不要拉孩子下水,更不要拉孩子站隊。

一定要告訴孩子,父母吵架不是他的錯,不要讓孩子內疚和自責,也讓孩子明白,吵架不會影響父母彼此之間的愛。

電影《怦然心動》中,朱莉的父母吵完架後,分別來到她的房間,和她坦誠爭吵的原因,告訴她這一切與她無關,並保證一定會解決。

如此一來,便可以減少孩子不必要的心理負擔。

當孩子問:“爸爸媽媽,你們為什麼吵架?”你的回答很重要



當孩子問:“爸爸媽媽,你們為什麼吵架?”你的回答很重要



教育專家尹建莉曾說過:“沒有過失的家長是不可想象的。父母之愛應當如水,包含著適時的自我調整、自我改變。”

我們都渴望給孩子一個幸福的家庭,但我們都不可能成為完美的精密儀器。

在婚姻中,我們難免發生摩擦,與其偽裝或自責,不如在過程中進行調整,逐漸習慣用一套科學的方法去解決衝突。

最後,別忘了,太過頻繁的爭吵對孩子始終是不利的。

身為家長,我們要學會調節情緒,儘量控制爭吵的次數。

要知道,父母相愛,家庭和睦,永遠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線。

*作者:鬱心心,三昧真火鍊金人,閱讀與寫作愛好者,《教育》特約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