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寧鎮:從精準扶貧到鄉村振興

闽宁镇: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

闽宁镇: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
闽宁镇: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

閩寧鎮原隆村的海國寶老人一家5口人,去年收入達到了10萬多元。原來上學要走四五個小時山路的孫子,如今是家門口中學的前幾名。他的好日子,有兩個重要的見證人——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都曾到訪過他所在的村莊。

武河村的王文武、楊金蓮夫婦,1998年從西吉縣搬遷過來,靠著在老家世代積累的養黃牛的好技術,蓋起了二層小樓,開上了麵包車。

回族婦女王月英帶領著近百人的姐妹勞務隊,農忙的時候,都是閩寧鎮周邊葡萄酒莊爭著搶著僱用的勞動能手。

他們所在的,是中國減貧史上一個地標式的地方——閩寧鎮。從400多公里外的西海固,搬遷到賀蘭山腳下的戈壁灘,用22年的時間,發展成了充滿活力的新城鎮。

閩寧鎮,蘊藏著怎樣的可推廣、可提煉的答案?

寧夏的一個村鎮,與千里之外的福建,有著怎樣的不解之緣?

沿著被葡萄長廊和林帶環繞的烏瑪高速,記者來到距銀川市50公里的閩寧鎮,尋找這份國家戰略、寧夏方案、跨省(區)協作綜合扶貧治理共同完成的減貧答卷。

本報記者 何玲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近8000萬貧困人口擺脫了絕對貧困,對全球的減貧貢獻率超過70%。閩寧鎮22年的發展,經歷了中國扶貧歷程的不同階段,逐步完善為制度建構、社會動員、產業帶動、群眾參與的綜合性扶貧治理戰略。

減的是貧,扶的是志,暖的是心

貧困,是人類面臨的世界性、歷史性難題。

曾經的寧夏西海固,乾旱少雨,災害頻發。吃水難、上學難、看病難、行路難,苦瘠甲天下,生態惡化與深度貧困互為因果。上世紀80年代初,一些農民為了吃飽肚子走出大山,自發移民來到銀川市永寧縣境內的賀蘭山東麓,1990年開始易地搬遷了吊莊移民。

1996年,國務院部署經濟發達的13個省市對口幫扶經濟欠發達的10個省區。這一跨區域幫扶、東西部平衡發展的決策,就是後來成效顯著的東西協作機制。

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福建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組長的習近平提議,兩省區共同建設生態移民點,以福建、寧夏簡稱命名,1997年,這片賀蘭山腳下的村莊,被賦予了新的名字、新的生命力。

22年裡,閩寧鎮的幹部群眾開挖引黃溝渠,興修水利;開墾荒地,整治良田;人拉肩扛,建房修路;植樹造林,防沙治沙。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建省從產業、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進一步加大了幫扶力度。

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期間來到這裡:“看到你們開始過上好日子,臉上洋溢著幸福,我感到很欣慰。”

現在的閩寧鎮,發生了怎樣的鉅變?

人口從8000人增長到6.6萬人,產生了巨大的人口吸附效應:村村通寬帶、通硬化路、通自來水,外連省道高速的交通網,在福建省的援助下,村村有小學、有衛生室、有文化活動中心、有民生服務大廳。

人均年收入從500元增長到2018年的13174元,較建鎮初期人均年純收入增長了26倍。政府引資、企業主導、社會參與的產業發展新機制,“造血扶貧”的道路,富了移民的口袋。

從最初的傳統種植發展到一二三產業融合。依託閩寧扶貧產業園、閩寧產業城兩大園區,培育出特色種養殖、高效節水現代農業、勞務物流、文化旅遊四大產業優勢,菌草、黃牛、葡萄優勢突出。

國家力量的投入,突破了生存環境的掣肘,加速了終結貧困的歷史進程。人口、收入、產業結構勾勒出閩寧鎮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輪廓,在這中間流動的,是貧困群眾實現美好生活所激發出的自信,是“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的莊嚴承諾。

有為政府、有效產業、有情社會

按照2014年國家扶貧標準線和“兩不愁三保障”標準,2017年底,閩寧鎮建檔立卡戶實現脫貧退出1531戶6553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9%,6個貧困村全部符合貧困村脫貧出列條件,6個村村集體收入達到233萬元。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守英認為,精準扶貧是人類史上的一場偉大試驗,自上而下由一根指揮棒統領,效力無與倫比,只有中國做得到,只有中國共產黨做得到。以人民為中心的初心和堅守,激發著精準扶貧攻城拔寨的偉力。

與之前扶貧資源下沉到村不同,精準扶貧在制度層面注重個體識別、產業幫扶、考核機制,提高兜底強度,強調貧困戶自身能力建設。

固原市隆德縣關莊鄉的何麗霞,2016年搬遷到了閩寧鎮原隆村,是建檔立卡貧困戶。2017年享受到“4+1+1”精準扶貧政策,託管4頭肉牛,年分紅8000元;每戶分配1棟光伏大棚用於種植經營,年收入1萬元;分佈式光伏電站項目戶均年收入1萬元,領取分紅2.8萬元。在立蘭酒莊,穩定就業的她從普通工人成長為技術能人,月工資能拿到4000多元。和其他建檔立卡貧困戶一樣,何麗霞在《脫貧申請書》上籤了字,甩掉了伴隨他們家幾代人的貧窮標籤。

產業的作用貫穿著閩寧鎮減貧的全過程,種葡萄、興商貿的武河村戶戶有新招;流轉地、引企業,原隆村多業並舉成規模;種枸杞、樹品牌,木蘭村辦起合作社;種飼草、養牛羊,玉海村養殖有成效;辦車間、促商貿,福寧村依託區位求發展;引特色、興設施,園藝村種出新希望。產業培育為移民增加了自食其力的機會,產業市場的興盛又使得這種可能性變得可持續。

追求可測量的社會價值併兼顧經濟回報的投資形式,閩寧鎮構建村企共富聯合體的成功運行,使更多的企業家受到啟發和鼓舞,參與到產業扶貧的隊伍中來。

閩商陳德啟在閩寧鎮用10年時間建成了5萬畝葡萄園,吸納就業3000人。寧夏壹泰牧業公司為建檔立卡戶肉牛託管項目2015—2017年共分紅1400萬元。光伏企業中科嘉業與原隆村簽訂屋頂租賃協議,村集體佔49%的股份,20年裡每年分紅3400多萬元。閩寧產業園引進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投資興建銀川新能源產業園項目,項目投資總額達到20億元。

省區層面的閩寧協作,在不斷向基層、縱深延伸。閩寧鎮2018年爭取到閩寧協作資金3100萬元,福建省建設廳支持福州設計院、泉州古建築設計院為閩寧鎮修編了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新鎮區建設規劃。福建漳州角美鎮與閩寧鎮、角美鎮6個村與閩寧鎮6個村、閩寧中學與角美中學、閩寧二小與角美小學結成了共建對子。從有學上到上好學,閩寧協作在教育上的成果格外突出。

來自福建的鄭志源、餘香蘭、徐強華、陳麗琰等11位老師將在閩寧中學支教兩年。老師們在閩寧小學推進課堂變革,隨著他們的到來,學生們每週舉辦一個小活動、三週參加一個大活動:改革開放40年歌詠賽、英語聽寫大賽、小小朗讀者、武術操、科學實驗室,豐富著孩子們的課外世界。福建來的老師用多媒體給孩子們進行中華民族團結一家親的生動教育,是孩子們最喜歡的課。

來自福建三明市的鄭志源老師,遠在福建的兩歲孩子意外去世,他仍然選擇留在閩寧鎮繼續支教。福建援建的閩寧中學、閩寧小學,培養著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必將在閩寧鎮建設中發揮巨大作用。

脫貧與富民的接力

在閩寧鎮的歷史上,兩封特殊意義的信,人們都不會忘記:

1997年7月15日,閩寧村建設開工儀式上,由時任福建省扶貧辦主任宣讀了習近平同志的賀信:“閩寧村的正式興建,是閩寧兩省區開展對口扶貧協作的一項重要成果。”

2016年2月,李克強總理給閩寧鎮回族老人馬西亮回信:“一別四年,得知你和同村的鄉親們搬到了川區,住上了新房,吃上了自來水,收入也有了穩定保障,我由衷地為你們高興。”總理還說,新的水土滋養新的生活,整體搬遷既增添了新活力,又留存了老親情。希望鄉親們在新環境中日子越過越紅火。

閩寧鎮的樣板意義在於:生態移民一方面緩解了山區人口超載的壓力,同時將遷入地荒漠地墾植為新的綠洲,將原有的荒漠改造為穩定、高效的生態系統,為兩地的鄉村振興奠定了基礎。從宏觀層面看,解決了“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何時退”的問題;政策設計上,政府主導、多元參與的扶貧體系,提供了減貧的制度保障。

剛剛結束的閩寧聯席第23次會議上,寧夏黨委書記石泰峰表示:閩寧協作承載著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望,要以更加堅定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推動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取得新的更大成績。

脫貧是基礎,富民是目標,減貧成效為閩寧鎮拓展了足夠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整理鄉村資源、尊重鄉土規律,開展基於鄉村振興的“柔性扶貧”探索,是閩寧鎮新的使命。

到2020年,中華大地上將第一次徹底消除絕對貧困。閩寧鎮的實踐,為全球減貧貢獻了中國智慧,寧夏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