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自律能力:自律,是培養孩子的終極目標

接孩子放學,或者送孩子去課外班、興趣班的時候,家長們在一起,經常會聊一些孩子相關的事。其中,經常談到這樣一個話題:過去和現在。

首先,羨慕一下:

“現在的孩子多幸福啊,要什麼有什麼“
“學什麼有什麼,玩什麼有什麼…”

然後,感嘆一下:

“我當時哪有這麼好的條件,特別想學鋼琴,如果當時給我一架鋼琴,美死我了,一定好好練,哪像現在的孩子,還得逼著學…”
“我那時候,特別喜歡數學,可是除了課本,連可以看的課外書都沒有,更別提上什麼輔導班了…”
“如果我當時有現在這麼好的條件,一定比現在的孩子更懂得珍惜,更懂得努力。”

最後,抱怨一下:

“你說現在的孩子,給他們創造了這樣好的條件,卻不知道珍惜…“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自律,是培養孩子的終極目標

很多家長是這樣說的,心底也確實是這樣認為的。這樣的想法說明對孩子的一些感受、行為表現,不理解,難以接受,有對孩子的“怨”。這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怨念,導致我們難以理解和接納孩子的一些感受和行為,對孩子發火,認為他們本不應該這樣的行為和表現。

那麼,這樣的怨合理嗎?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自律,是培養孩子的終極目標

我們之所怨孩子,是因為我們認為,我們要求的都是孩子本該做到的,是很容易做到的。我們非常自信地推斷,如果換做我們自己,會比孩子做得好得多

我們如此自信以及確信的推斷,真的立得住嗎?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自律,是培養孩子的終極目標

我們真的能夠做得比孩子好嗎?

隨著《復仇者聯盟4》的上映,時空穿梭、平行空間成為大家熱衷討論的話題。穿越這個“技術”,在電影裡可以拯救世界;在現實世界中,我們可以用它來輔助思考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拯救自己。

場景一:現在的你,穿越到過去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自律,是培養孩子的終極目標

如果我們能夠穿越回到過去,和過去的自己有一次對話的機會,但是不能說彩票中獎號碼、房價走勢這類“洩露天機”的事情。那麼,我們會告訴過去的自己什麼?

我們一定會告訴過去的自己:要儘量更少地做那些想做但不該做的事,更努力地去做即便不想做但需要做的事,培養自己更多的能力,讓自己變得更好,理智思考而不是衝動地選擇,才能抓住那些本該抓住的一個個機會,才能活得更有意義,不讓未來的自己後悔。

因為我們經歷過,為浪費那些光陰、機會,而悔恨過,這樣的痛苦刺激著我們,讓我們認為如果還有機會重來,必須讓過去的自己做出這些改變。

讓我們設身處地地想一下,那個過去的自己,聽到這樣的教導,會做出翻天覆地的變化嗎?你確信嗎?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自律,是培養孩子的終極目標

其實,這些告訴過去的自己的,對現在的自己一樣適用。現在的我們,遵循這樣的教導,過好現在,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讓將來的自己回想起來,不至於會後悔。

那麼,重點問題來了:我們已經明明白白地知道了這樣的道理,於是就能做好現在了嗎?

是不是還在延續已有的習慣,經常不自覺地拿起手機不撒手,或者窩在沙發上刷電視劇,耗費大量的時間做這些想做但不該做的事,而一再拖延、擱置那些健身、學習、交流這些提升自己,創造更多機會,需要做但不想做的事情?

場景二:過去的你,穿越到現在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自律,是培養孩子的終極目標

想象一下另外一個場景,過去的你,在和你的孩子一樣大的時候,從過去穿越到現在,在和孩子同樣的家庭環境中開始新的生活。那麼你會怎麼樣?

很多人首先會想,多幸福啊,曾經夢寐以求的鋼琴啊什麼的都會擁有,想學什麼就有條件學什麼,多好!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自律,是培養孩子的終極目標

可是,你將擁有的不止這些,還有更多好看好玩的,數不盡的各類電視節目、動畫片、手機遊戲、搞笑的視頻…

有了這些,你還能堅持你當時一心想學好的鋼琴、舞蹈、書法,以及曾經感興趣的天文、地理、歷史、數學、外語這些科目,不受干擾嗎?還能“沉迷學習、無法自拔”嗎?

想到這裡,你還能確信自己能夠做得比你的孩子更好嗎?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自律,是培養孩子的終極目標

如果不能確信,那麼這是一個好的開始,我們已經能夠設身處地理解孩子的環境和挑戰,接納孩子的感受、行為和表現。當然,接納不等於認同和放任,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正視環境、誘因、習慣的力量

經過上面兩次穿越,即便還沒有促使我們立即做出改變,但是起碼讓我們對自己、對孩子的處境和狀態,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我們所處的環境、我們固有的習慣,在很大程度上支配著我們。

這就是很多人面臨的困境和挑戰,“懂得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什麼是誘因

誘因就是所有重塑我們思維和行動的刺激因素。

通常,誘因會觸發我們的習慣行為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自律,是培養孩子的終極目標

比如,

——手機叮咚一響,我們就習慣地伸手拿起手機查看消息,接下來習慣地打開朋友圈刷一遍,或者再看點新聞,或者搞笑的視頻娛樂一下;
——不知哪裡飄過來熟悉的烤肉香味,會讓我們不由自主地過去看上一眼,甚至放棄剛剛開始的減肥計劃;
——孩子回到家放下書包,隨手就摸起放在桌上的遙控器,打開電視看起動畫片;
——樓下別的孩子玩鬧時的笑聲,會讓孩子坐不住凳子,總想跑出去玩;
——小夥伴聊天時提到了遊戲的玩法,會讓孩子回來就抓心撓肺地想找手機玩上一局…

也有一些誘因會刺激我們改變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自律,是培養孩子的終極目標

比如,

——一則大公司大批裁員,尤其是高薪高齡員工的新聞,會讓我們有職業危機感,開始規劃多手準備;
——一本書,一次朋友間的聊天,會引發我們的思考;
——孩子的一張不怎麼好看的成績單,會讓我們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教育;
——別人家孩子一段即興表演,也能刺激到我們;
——一次表揚和鼓勵,會讓孩子改善一些行為,激勵孩子做到更好;
——一次打罵,可能會讓孩子改掉一些不良行為,也可能變得牴觸和叛逆…

環境擁有強大的誘發機制

在我們所處的環境中,誘因無處不在。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自律,是培養孩子的終極目標

這些誘因,往往並不總是有利於我們的目標,更多時候,這些誘因會觸發我們不合時宜的行為。在減肥的時候,烤肉的香味刺激著我們的食慾;手機上的朋友圈、新聞、搞笑段子讓我們陪孩子的時候,經常拿起手機,而變得心不在焉;舒適的沙發,常常讓我們“葛優躺”,拖延著完成手頭工作的時間…

而且這些誘因,往往也不在我們控制範圍之內

環境如此強大,是不是我們就無能為力,只能成為人生境遇的犧牲品,做命運的傀儡呢?可以不是!我們就像汪洋大海中的一條小船,可以隨波逐流,也可以揚帆起航、搏擊風浪。環境、命運是手裡的一副牌,最終結果如何,取決於我們的努力和選擇。

從自控晉級到自律

環境中無處不在的誘因,會觸發我們的習慣行為,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反應,改變和選擇微環境,最終實現目標。就像海面上的風向東吹,有經驗的水手可以調整風帆的角度,向其它方向行進,甚至可以走折線向西航行。

自控與自律的區別

環境誘發的行為,有我們想做的、不想做的,該做的、不應該做的。自控就是儘量少做那些想做但是不該做的事,避免這類事情搶佔做該做的事,所需要的時間和精力;而自律涵蓋的範圍更廣,更加積極地去識別規劃和執行該做的事,並把這些變成習慣。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自律,是培養孩子的終極目標

有自控力很好,但還不夠好

很多家長以為,通過監督和管理,讓孩子能夠管住自己,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有好的成績,有一些才藝,就可以了。

實際上,孩子在學校和家庭的環境中養成了比較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可能僅僅代表孩子習慣了這樣環境和生活。如果不培養自律能力,出了校門,可能會無所適從,很長時間找不到目標和方向。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自律,是培養孩子的終極目標

從自控,到自律

自律是一種積極的態度、認知和方法,能夠在各種環境中,找到辦法,通過堅持,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強。有自律能力,在任何複雜的環境下,都能向上發展。

學校是孩子自我成長的訓練場,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養成好學習習慣,有好的學業表現,是必然的階段性結果。不僅如此,孩子將來的職業生涯,也能受益於所擁有的自律能力,讓他對工作和生活有更強的掌控力,有更好的人生。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自律,是培養孩子的終極目標


我們在生活中懂得了很多道理,但是很多時候依然做不好,當然更不能指望僅僅通過給孩子講道理,就能讓孩子自動自發地做好每件事。

“人在事上立”。我們處在環境之中,誘因無處不在,觸發我們和孩子做出各種習慣的行為。識別這些誘因,有意識地改變我們的行為反應,才能少做想做但不該做的事,多做需要但不想做的事,逐步走向自律,成為更好的自己。在這樣的過程中,和孩子一起成長,讓孩子擁有強大的自律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