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文化伴随着唐诗而诞生,却挽着宋词的手脱胎换骨、走向成熟

楹联自唐代问世之后,到宋代便渐渐流行起来,首先在上流社会的士大夫阶层流行,慢慢地向社会下层渗透,逐渐被民间所接受。在这个过程中,楹联的内容、种类、形式和应用范围都发生了变化。

(一)对联的演变过程

到了宋代,对联经历了题桃符、写春联、挂楹联、作对联的四步曲。

1、题桃符

宋代的春联叫春贴子,写春联叫题桃符。据记载,宋朝大文人苏东坡在黄州做官时,除夕之夜访问王文甫,见其正在制作桃符,于是戏书一联于桃符之上:

	门大要容千骑入;
堂深不觉百男欢。
楹联文化伴随着唐诗而诞生,却挽着宋词的手脱胎换骨、走向成熟

方圆居书法

宋代王应麟的《困学纪闻》亦记载当时楼钥书桃符联:

	门前莫约频来客;
座上同观未见书。

以上两联均是历史记载中比较早的桃符联,内容都与大门有关。另据记载,宋仁宗赵祯在御阁看到春贴子后,极喜欢这种形式,便命翰林写春贴子,在立春日剪贴于宫门旁,并命名为春端贴子。但是,这时的春联大多是题在桃木板上,而不是写在纸上的,即所谓的“题桃符”,王安石的《元日》一诗可佐证: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楹联文化伴随着唐诗而诞生,却挽着宋词的手脱胎换骨、走向成熟

方圆居书法

2、写春联

题桃符出现之后,便出现了春联,但是这一时期的春联和桃符存在交叉并存的现象,即民间有的人家是在桃符上题写对联挂在门口,即为春联;而有的人家仍旧挂旧时的门神桃符,并不写联语;有的则是两者同时悬挂。总体来说,这时的春联还未完全取代桃符的地位。南宋时期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说:

岁时有祓除不祥之具,而元旦尤多,如桃板、苇索、磔鸡之类是也。

吴自牧《梦梁录》中也说到:

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

可见,宋代的春联和桃符同时并行了一段时间,由于春联新鲜喜庆,富有生命力,渐渐地将桃符取而代之了。

3、挂楹联

据《楹联丛话》记载,北宋太平兴国二年,龙华寺僧人契盈陪同吴越王钱俶游碧波亭,适逢黄浦江潮初满,舟楫如云。钱俶感慨万千,即兴题写了一副对联,后来被挂在廊柱上,这应该是有记载最早的楹联了:

	三千里外一条水;
十二时中两度湖。

4、其他对联形式的出现

北宋熙宁八年,大臣韩琦病故,宰相王安石写了是早出现的挽联:

	木稼曾闻达官怕;
山颓今见哲人萎。

孙奕《示儿篇》记载,黄耕庚夫人三月十四日生日,吴叔经为作寿联:

	天边将满一轮月;
世上还钟百岁人。

北宋宰相吕蒙正,早年生活十分困苦,有一年除夕,他写了一副隐义巧联,反映了当时缺衣(一)少食(十)无东西的情况,传为千古名对: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披:南北

宋朝的苏轼是一位对联大家。有一次苏轼游览浙江莫干山,中间到山寺休息。庙中主事见来客衣冠平平,便冷淡地对来客说:坐。又对童子说:茶。交谈中老僧见来客谈吐不凡,便把客人引进厢房,客气地说:请坐。又叫童子:敬茶。当和尚得知来客是苏学士时,忙让之到客厅,打躬作揖说:请上坐。急呼童子:敬香茶。苏轼辞别时,老僧求他留下墨迹以作纪念,苏东坡挥毫作一对联令人忍俊不禁,妙趣横生: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楹联文化伴随着唐诗而诞生,却挽着宋词的手脱胎换骨、走向成熟

方圆居书法

至此,对联的各种形式均已面世,但由于对联尚处于成长时期,创作和应用还只在文人圈中流行,没有广泛普及,至明清时代便完全走向了成熟,后边的文章中再叙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