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閒!識趣,識人!

感謝大家百忙之中抽出時間閱讀這篇文章,如果感覺小編寫的不錯點個喜歡,如果還想繼續看小編後期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下次看文章不迷路!

列車急轉彎處行進,總會發出沉重的“咔咔”聲。正如這個時代,人們的焦灼可見一斑:一半是“活著就是要改變世界”的熱血燃燒,一半是“人生本修行,萬般皆身外”的灑脫自如。這種入世與出世的碰撞,緊緊地粘連著現代追逐者,雖苦苦掙扎,但掙脫不得。於是,“不識閒兒”成了現代人的口頭禪,浮躁、聒噪、模糊、雜亂應運而生……

民間有個詞語叫“窮忙”。在傳統觀念裡,“窮”和“忙”連帶著。以前,瞎忙是說忙得沒有收穫,掙不得錢,日子自然過得苦;現如今,“灶下終年做黑奴”,“一堆鈔票一天糧”,做負山的蚊子,做奔走的蜜蜂,忙得沒有策略、不得章法,多了錢財,窮了親情友情,沒了生存享受。大忙人——人生長河中的短命鬼,就這樣煉成了!

識閒!識趣,識人!

我們的祖先是識閒的。倉頡造“閒”字:以木柱頂門板,防人私闖,求得自我閒暇。生產、生活雖然極其艱苦,但他們白天奔波的勞累,轉入夜晚的家居休閒,打造閒靜,拒絕打擾,不能不說是人生愜意的事情。

閒是生命的延伸。這個世界,不可抗拒的就是前進,無論怎樣爭分奪秒,時間依然靜默流淌。疾馳的背影,也僅僅是陀螺的寫照,一種原地的無奈飛轉。頻於快節奏的工作,慢成為奢侈品。於是,藉以消愁,許多人用“醉”與“夢”來麻痺自我。當忙成為一種習慣,何不強制自己,放慢腳步,放鬆眼眸,舒展緊縮的眉頭,拋卻心底的紛擾,慢慢地察覺生命裡忽略的魅力?陶淵明做彭澤縣令時,嚮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的生活;“八十身猶健,生涯學灌園”,陸游奔波官場與文學之間,一輩子手不釋卷,筆耕不斷,但“午窗無一事,梨棗弄諸孫”,識閒也促成了人生最大的樂事!“穿破綠錢多稚筍,驚飛紅雨有幽禽”,他全身心投入閒適,體悟自然也是立體的,“風從蘋末蕭蕭起,月過花陰故故遲”,“綠葉忽低知鳥立,青苹微動覺魚行”,這種細膩,即使老眼昏花,陸游也能觀察得到。是的,只有沉溺於萬物變遷的細察,才能覓得生命的溫存!

識閒!識趣,識人!

閒是智慧的留餘。“心遠地自偏”,山,遠望,更幽;畫,遠看,更美。國學大師王國維這樣解釋“無我之境”:心閒,境自閒;心靜,境自靜。是的,“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閒”,唐代詩人李涉以“偷得”來表達追求閒適的艱辛:心中煩悶,到優雅的竹林中,麻木的心靈頓生歡愉。“竹影拂階塵不動,月輪穿海水無痕”,心無旁騖,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怪不得蘇軾對此念念不忘,也在竹院逢僧處建起“蘇公竹院”,或許,是為了隨時重溫當年李涉與僧閒聊的情趣吧。還不夠,哲理的搜尋才是最重要的!“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凡事必努力才知道結果,不能輕言放棄。四川青城山道觀梁眉上,“境由心造,退一步自然寬;事在人為,休言萬般皆是命”,卻另有見地:對待任何事情,行為上,一定要堅韌不拔,不達目的不罷休;心態上,卻要寵辱不驚,得失從容。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國,但也有自己樂於安享的心靈世界。本心的如如不動,名利之喧又怎樣擠得近來?

閒是思維的張力。偶讀一文,說《物種起源》的作者達爾文,竟是一個“遊手好閒”之輩。他就讀愛丁堡大學沒多久,轉到劍橋大學,而後迷戀生物學,休學開始環球旅遊,遍訪世界各地專家。這個達爾文從不爭名逐利,即便發表《物種起源》,也不願搶在同時研究這個課題專家的前面,生怕搶了別人的名利。如此這般,演繹了一個遊手好閒的典型反證!“靜隨芳草去,閒逐野雲歸”,從字裡看,門裡面的樹木,自由自在地生長,決不旁逸斜出;旁逸斜出的,卻是思想大門內遊弋的思維。白居易的“自靜其心延壽命,無求於物長精神”,所謂“心中無私天地寬”是也!異曲同工,范仲淹登臨岳陽樓,看似賦閒,實則養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一種恆定淡然的心態,是為了涵養心靈,“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維的張力,把這種理念,悄然注入中國人的精神基因,一代又一代地傳遞、永續。

識閒!識趣,識人!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事物雖複雜,只要靜觀深悟,就會格物致知,得事物之理,得和諧心態。看來,心閒絕非慵懶,而是讓人在浮躁中剔除雜念,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如今,悠閒無事或多事的人也不少。無所事事的人竟活得人五人六,確實讓人氣憤。讓不勞而獲永遠躺在靈柩裡,讓自食其力活得感謝您的關注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體體面面,應該是識閒的神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