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革命的“官倉實踐”

基层经验 | 农业产业革命的“官仓实践”

基层经验 | 农业产业革命的“官仓实践”

官倉新農村。王印 攝

官倉鎮位於桐梓縣城東南面,距離縣城26公里,國土面積13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6萬畝,轄14個村(居)113個村民小組,人口4.2萬。曾經,官倉鎮是“髒、亂、差”的代名詞,環境髒,人心亂,上訪不斷,產業單一,園區建設還被“掛黃牌”。近年來,官倉鎮認真貫徹貴州省、遵義市關於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決策部署,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特別是去年以來,深入貫徹落實貴州省委關於“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產業革命”的指示精神,在發展農業產業中聚焦“八要素”和“五步工作法”,探索出了以農業產業革命推動鄉村振興的“官倉實踐”。

精選一名“將帥”

2013年官倉鎮遭遇特大旱災,由於種植玉米等低效農作物過多,造成大面積農作物顆粒無收。時任貴州省委書記趙克志到官倉鎮檢查災情時指出,市縣鄉三級黨委要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種植高產高效農業經濟作物,轉變農業農村的發展方式。桐梓縣地處四川盆地向雲貴高原承接地帶,官倉鎮山高坡陡、溝壑縱橫,農業產業化舉步維艱,農業產業很難實現規模化、效益化。官倉鎮農業產業革命的關鍵點是什麼,突破口在哪裡?政治路線確定後,幹部就素決定因素。縣委果斷對官倉鎮黨委主要負責人進行了調整,選拔了一名懂農業、有思路、有魄力、有激情的同志擔任黨委書記。新任書記婁立峰到位後,立即組織幹部在最短時間內走了所有村組,召開了上百場群眾會,迅速找準了該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癥結,團結帶領黨員幹部組建了一支能攻堅、善克難的“施工隊”,親任“施工隊長”,親自上手製定“施工圖”,為官倉開展農業產業革命作好規劃設計。

建強一支隊伍

選好一個班子,就能帶好一支隊伍,推動一方發展,造福一方百姓。一是以上率下,發揮班子帶頭作用。每項重點工作由班子成員掛帥,抽專人組成突擊隊。班子成員人人奮戰在一線,確保問題在一線發現、在一線解決,實現解決問題不過夜,高效運轉、高速推進。在引進貴州金澤地綠色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投資建設500畝果園過程中,為徹底打消企業投資顧慮,鎮黨委班子帶領全鎮幹部以及上百群眾砍雜草、斬荊棘,僅僅用了一週時間,就清除了3000多畝雜草,挖通了20多公里機耕道、打好47口水池,硬是把荒山變成了淨土。二是依規管理,提升幹部動能。嚴格落實目標責任、崗位管理、激勵保障、約束懲戒“四位一體”幹部管理制度。鎮黨委對敢想敢幹、敢拼敢闖的優秀幹部大膽使用,對不作為、不擔當的幹部及時調整,全鎮呈現出你追我趕的幹事創業氛圍。幹群齊心謀發展的幹勁感動了一度想要放棄投資的貴州金澤地綠色產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成功引進項目建設資金1000萬元,把3086畝荒山打造成為名副其實的“花果山”。三是選賢任能,充實村幹部隊伍。選派有思路、有闖勁、作風實的17名優秀年輕幹部到村任職。從致富能手、復員退伍軍人、返鄉創業青年、黨員帶富能人、“兩代表一委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回鄉大中專畢業生等優秀人才中培養選拔村組幹部38名,建立後備人才庫42名。按照多換思想少換人的思路,充分發揮黨內批評與自我批評優良傳統,促進思想統一,凝聚發展力量。以創建服務型黨組織為引領,規範議事決策、組織活動、村務管理,全面提升14個村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組織力。紅旗村村支監三委主動擔當,接過500畝“爛包田”,帶領群眾種植蓮藕。三合村長期缺水,村支監三委一班人從垂直高度80多米、縱深長度1700多米的地下溶洞裡,硬是靠堅韌的毅力,冒著生命危險,艱難地引出了群眾祖祖輩輩渴盼的清泉。

發動一鎮群眾

官倉鎮堅持運用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通過做好群眾工作為實施產業革命、推動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一是探索“八九十”工作法讓群眾心安。創新探索“八九十”群眾工作法,即每名班子領導帶領一隊幹部,每年至少召開80場群眾會,讓所掛村90%以上的群眾認識,走訪所掛村100%的農戶,幹部走進每家每戶開展“三問”:有什麼意見?有什麼需求?想怎麼幹?實現產業結構調整三個到位,政策法規宣傳到位、群眾合理訴求解決到位、違法違紀打擊到位。鎮村幹部包保到村到戶講解土地流轉、發展農旅產業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增加群眾收入的益處,一次不行就十次,十次不行就一百次,在真誠的問計於民、問需於民中,切實傾聽群眾的所思、所想,解決群眾的所需、所盼,最大程度地團結人民群眾。4年來,收集熱點難點問題1500餘件次,90%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定期向全鎮所有老人彙報工作,通過發放《官倉鎮經濟社會發展倡議書》到學生開展“小手牽大手”活動,教育引導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極大調動了全鎮黨員幹部群眾謀事成事的積極性。二是召開“萬人大會”讓群眾心齊。2015年召開1.5萬人參加的建設最美田園官倉萬人大會,群眾紛紛從十里八鄉趕來,踴躍參加,甚至有身患重病的群眾,仍然堅持讓家人抬到會場。4年來,官倉鎮14個村居113個村民組累計召開13000餘場群眾會,參會群眾達15萬人次。廣大群眾從“要我流轉土地”轉變為“我要流轉土地”,從“要我發展產業”轉變為“我要發展產業”。通過黨群幹群齊心幹,官倉鎮7天完成1986畝土地流轉和經果林栽植,20天完成3000畝經果林套中整土蓋模,30天完成桐官二級公路7公里徵地拆遷,45天完成楠木寬6.5米、長5.1公里脫貧公路開挖、路肩修築和結配碎石鋪設,60天完成300餘棟黔北民居改造,75天高標準完成紅旗果園土地流轉、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果林栽植,90天完成2.1公里無土栽培、水肥一體化瓜果長廊建設,2年修建鄉村公路400餘公里,實施項目80多個,建成了可複製、可推廣、可借鑑的省級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

突破一個關鍵

官倉鎮堅持把調整產業結構作為關鍵,加大招商引資和龍頭企業培育工作力度,全面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果蔬、休閒農業為主導產業,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產業發展從“種土地”向“強產業”“賣風景”的轉變。一是整鎮推進。全鎮樹立產業發展一盤棋的理念,傾力打造“三線十二園”。圍繞桐官公路沿線、太平經人朝壩至匯川區山盆公路沿線、大河口至恩灘公路沿線,打造農旅產業,建設美麗鄉村,以點連線,以線成片,打造集庭院經濟、生態養殖、農事體驗、養生度假、果蔬採摘為一體的特色大型農業園區。二是產業聚集。加大招商引資和龍頭企業培育力度,吸引陝西富林、上海秦森、貴州金澤地、貴州卓豪、重慶雙福等38家省內外企業入住。以果蔬、休閒農業為主導產業,發展家庭農場等自主創業企業217個,組建各類專業合作社59個。三是業態多樣。以果蔬、休閒農業為主導,延伸發展農、旅、體一體化產業,交通運輸、餐飲服務、花卉苗木、手工製作、鄉村旅遊、電商銷售等蓬勃發展,形成了多業態抱團發展的新模式。貴州松羽禽業有限公司解決8戶貧困戶就業,帶動貧困戶發展蛋雞養殖48戶。目前,全鎮產業脫貧500戶1600人,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12000元。全鎮通過產業發展共解決500多貧困戶600多人的創業就業,3000多外出務工群眾返鄉創業就業,減少空巢老人、留守婦女和留守兒童3000多人。

盤活一片土地

官倉鎮發揮省級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的平臺作用,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創新利益聯結機制,讓企業、合作社、農民的利益聯結更加緊密,構建起“利益共同體”。一是抓實確權。組織和發動群眾全面完成土地確權頒證工作,讓農民吃下“定心丸”。二是土地生金。通過招商引資實現企業入駐,村支部將農戶的土地流轉過來,入股到企業,並將流轉土地的農戶組建成專業合作社,以合作社的名義參與公司的管理分紅。前3年,在企業沒有收入的情況下,企業按農戶土地入股,田每畝每年保底分紅700元,土300元。進入盛果期後,盈利部分按企業佔65%、農戶佔30%、村集體佔5%的比例分紅。目前全鎮土地入股達5.3萬畝。三是盤活資源。將村自然資源、政府投資性基礎設施納入村集體資源入股企業發展農旅產業參與管理分紅。紅旗村利用集體土地、地下水資源入股彩霞山莊修建泳池,每年分紅3萬元;羊復村利用景觀旅遊大道、河道資源入股官倉河漂流景區,每年可分紅10萬元,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如今,官倉“百姓富、生態美、環境優”。截至2017年底,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1061元,同比2013年人均增收4269元,增長62.9%,貧困人口減少到2568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6%。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通過土地入股,種植經果林2.7萬餘畝,蔬菜1.2萬畝,花卉苗木0.5萬畝,茶葉0.5萬畝,中藥材0.1萬畝,雷竹0.6萬畝。形成了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經營、產業化發展的態勢。被評為國家級衛生鄉鎮、全國無公害蔬菜基地、全省先進農業示範園區、全省十佳“美麗鄉村”。

經驗啟示:

認真分析官倉幾年來的變化,其關鍵在於能高揚自我革命精神,開展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產業革命,短短几年便實現了破繭成蝶的變化,官倉之變,變在思想、變在產業、變在作風。

一、抓黨建就是抓關鍵。官倉實踐啟示我們,實施產業革命、推動鄉村振興,必須加強黨的領導,必須建強基層組織,堅持黨建引領,切實發揮鄉鎮黨委、村黨組織書記等“施工隊長”的“頭雁效應”,協調推進思想、組織、作風、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設,形成心齊、氣順、勁足、風清的幹事創業氛圍。

二、抓群眾就是抓主體。沒有群眾的參與,再忙也是“獨角戲”;不圍繞群眾做工作,再累也是白忙活。官倉鎮大力推行“八九十”工作法,通過思想教育聚心、辦事服務貼心、改善環境舒心、尊老敬老暖心,切實做好群眾工作,把“幹部領著群眾幹”的外力轉化為廣大群眾“自己給自己幹”的內生動力,充分調動了全鎮廣大群眾的積極性。

三、抓產業就是抓重點。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是農民增收致富的根本出路。官倉鎮充分發揮省級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的平臺作用,強化政策引導,全力調整結構,狠抓招商引資,全鎮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打造了“坡坡花果山、田田蔬菜園、戶戶農家樂、人人奔小康”的新官倉,形成了龍頭企業引領、合作社支撐、廣大群眾參與的農業產業發展新格局。

四、抓作風就是抓實效。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樣子。官倉鎮每項工作由黨委班子成員掛帥,抽專人組成突擊隊,幹部吃住在村、奮戰在村、發現問題在村、解決問題在村;同時,通過日安排、周調度,月彙總、季考核,正向激勵,反向懲戒,形成了全鎮幹部比工作、比奉獻、比實績、比學趕幫超的濃厚氛圍。在廣大黨員幹部的共同努力下,在較短時間內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大幅提升了省級官倉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來 源: 人 民 網

編 輯: 楊 浩

審 核: 婁 方 德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