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隋唐时期古村落 隋炀帝女儿居村内石窟百天


河北与山西平定县交界处,山高势险群山环绕,九条山脉相互缠绕看似“九龙戏珠”之象。故古此村名龙窝铺,现名小龙窝村。据传,江都兵变隋炀帝被杀,隋炀二、三公主沿秦皇古驿道东逃龙窝寺停留百日,因嫌当地鸡鸣犬吠而离去,分别于雪花山、苍岩山修成正果。说明一千四百年前龙窝村有人居住。街巷古风韵突出,石楼群、礓礤顶大院等及有代表性。村西龙窝寺石壁刻划佛像为隋唐风格,寺誉明代达到鼎盛,名声远扬。

小龙窝村卫星图。

村口牌楼有石头建筑而成,龙窝古驿四个大字仿佛可以看到它曾经的辉煌和历史。

蜿蜒穿村而过的秦皇古驿道。

龙窝寺建造年代已无从考。清雍正《井陉县志》中有“龙窝,在县西南二十里。石壁峭立,古柏崖生;梵宇楼台,颇为可观。传神龙断路,货郎仗剑斩之。至隆庆间,大雨冲出枯骨一窖,约数百斤许。”古时为燕晋往来大道。而寺建于两阁间古道西临石崖处。旧有大殿、配殿及僧舍等建筑。龙窝寺的存在加之古老的秦皇古驿道、307国道、石太高速穿村或搭肩而过可谓是千年一遇!

闲暇之余市民们走出繁华的都市,体验农村特有的清静,沾点新鲜泥土,带点早上露水。

主街内石楼群高十米许,宽窄不一,石墙、石柱、石门墩、石碹窑,面街而建。具有居住、仓储、饲养等多种功能,居住安然。窑上有房,依山就坡,不占耕地,就地取材,坚固持久,通风透光,冬暖夏凉,是北方山区晋冀结合的特色建筑。

小龙窝古老的民舍,保存完整的多为明清时期建筑。就看礓镲顶大院,建于明末,分东西两院对称,内藏后院,后门于外界相连,因登二十五级礓镲方入大门而得名,主房设于九级台阶之高台之上。

“田”字形四合院:进入大门,由纵向并联四院,组合为单元式“田”字形四合院,且与三巷相连。各院均为石窑居多,砖木,四梁八柱组合而成。生活起居设施配套完备。其中一号院主房面阔三间,通高六点六米,木质举架承重结构,硬山青瓦屋顶,左厢房为二层木质举架楼房。院落方石砌面典雅大方。四号院三门通巷,有前后门,还有暗道通地窖的隐门。设计巧妙使用方便。


小龙窝村的历史印迹莫过于古树、碑、文物、古建筑和古老风格。虽因战乱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破坏,但仍然有不能磨灭的遗存,千年古柏二十余株已经绝迹,五株唐槐还有两株幸存,有五百年前的古碑和部分摩崖石刻的拓片,有古老石臼.碾磨、还有古老的房屋等建筑物。山上古遗存有祖宗留下的层层梯田和千年古盘道......

小龙窝村原有穆家、郑家、曹家、邢家、段家等。历史的更迭自宋元起樊氏一族兴旺,并且因地域受限,山广地少,樊氏也逐步外迁。自宋元年间有一支已移居平定县,明宣德年间,后人修谱时奉樊子初为上盘石始祖。清康熙年间樊伏珍由上盘石迁居阳泉河下村,樊伏元迁柏井村,樊伏厚迁井陉涧沟,樊伏相迁赞皇县黄北平。

2019年五一假期,慕名而来的游客在村内欣赏。

小龙窝村紧邻国道307线,经过此地的摄影爱好者纷纷提起单反留下精彩的瞬间。

明成化年间,又有樊姓迁入井陉南张井村、樊家村等地。清中期迁往长生口、南刘家沟、板桥等井陉多个村和山西省昔阳县。多次搬迁和经过背水之战、晋奉军之战、抗日之长生口伏击战等动荡浩劫,留守支脉的繁衔生息还是保留了小龙窝古村落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