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專列”開行20年 鋪就“稻客”致富路

黑龍江網5月8日訊(記者 石啟立 石巖松)今天下午14時46分,黑龍江省綏化市四方臺鎮腰屯村農民劉海成和老鄉一起踏上綏化開往撫遠的K5141次“插秧專列”,前往三江平原插秧打工。今年是“插秧專列”連續開行的第20年,劉海成也搭乘這趟列車走了20年的插秧“淘金”路。


“插秧專列”開行20年 鋪就“稻客”致富路

石啟立 攝

黑龍江省三江平原地區水稻種植面積大、品質優良,糧食總產量佔全國的九分之一,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和商品糧生產基地。由於當地勞動力不足,每年春耕季節都需要大量勞動力進行水稻備耕、插秧。“插秧客”打工20多天,就可收入近7000元錢,越來越多的插秧客赴三江平原淘金,給交通運輸帶來了壓力。


“插秧專列”開行20年 鋪就“稻客”致富路

石啟立 攝

自2000年開始,為服務務工人員出行,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開行首趟農民工“插秧專列”,20年來,共有165萬餘人次搭乘專列前往三江平原插秧。

綏化火車站客運值班主任趙業勝見證了“插秧專列”20年來的發展,從最早的候車廳人滿為患,到現在的廣場涼棚,從當年輾轉幾個小時來車站熬夜買票到如今送票下鄉、手機訂票,設備和設施的升級給插秧客帶來了更多地方便,也讓農民工兄弟的精神面貌產生了變化。


“插秧專列”開行20年 鋪就“稻客”致富路

石啟立 攝

“當年出來打工的人穿著舊軍裝,揹著編織袋,灰白的頭髮,滿是皺紋的臉上透著疲憊,可現在很多插秧客穿著牛仔服,戴著太陽鏡,有的女稻客還染了頭髮,塗了指甲,踩著高跟鞋,臉上也掛著笑容,這是日子越來越好了。”趙業勝說。

“插秧專列”為“稻客”鋪就了一條致富路,58歲的望奎縣紅二村歲村民史霞,已連續10年前往三江地區插秧,可以說是一名十足的老插秧客了,今年她更是提前準備行囊,通過互聯網購買了一張K5141次臨客的車票。在自助取票機拿到車票後,史霞樂呵呵的不住感嘆:“這些年鐵路變化大呀,以前熬夜排隊買票還不一定有座,現在買票都不出門了,可太方便了。”史霞說“以前能上去車就算贏了,根本別尋思能有座,現在車廂環境好了,取了座票直接就上車!”一句樸實的話語,見證了時代的變遷與鐵路服務的轉變。

53歲的李丙勳來自明水縣樹仁鄉,是頭一年當插秧客。“帶了高腰的水靴,還有毛衣、棉襪子,都是村裡其他有經驗的老手告訴的。”李丙勳拿出插秧穿的靴子比量著說,正好這段時間家裡沒什麼活,出來打個短工,掙點錢。 “已經找好了東家,我雖然沒有啥經驗,但有一把子力氣,一天賺個三四百應該不成問題。”李丙勳自信的說。


“插秧專列”開行20年 鋪就“稻客”致富路

圖為48歲的海倫市福民鄉永興村村民李紹東。石啟立 攝

48歲的海倫市福民鄉永興村村民李紹東已經連續插秧20年,他說,近年來,插秧收入越來越高,從以往每天只有七八十元的收入,到現在每天能掙到四五百元。這趟活20天就能賺上萬塊,雖然辛苦點但是收入多,心裡高興著呢。在“插秧專列”上,插秧客們展望這20多天的插秧季,都笑著說。車廂裡,是一派喜悅景象。

隨著機械化生產的普及,機械化插秧率達到96%,插秧客從站在水裡彎著腰插秧逐漸轉向“幕後”,主要負責補苗、操作機械等工作,以往平均一公頃需要5個人插秧作業,如今使用插秧機,30頃地僅需要10個人,但對插秧客的技術能力要求越來越高,更多的年輕人也選擇來插秧打工。


“插秧專列”開行20年 鋪就“稻客”致富路

石啟立 攝

今年綏化、齊齊哈爾和哈爾濱市周邊將有4.8萬名農民工乘火車赴三江平原插秧。哈爾濱局集團公司深度挖掘運輸潛力,及時優化運輸方案,開行綏化至撫遠、齊齊哈爾至撫遠等3對農民工插秧專列。並調整部分列車運行區段,增加插秧專列週末開行密度,確保將插秧大軍及時運送到墾區春耕第一線。此外,哈爾濱局集團公司從務工人員需求出發,提前與勞務輸出公司聯繫,收集南方城市招工信息,為有務工意向的農民工兄弟拓展打工渠道,同時又邀請職業律師走進列車,開展普法講堂,詳細解讀有關合同簽訂、勞動法等法律知識,為農民工提供法律保障。


“插秧專列”開行20年 鋪就“稻客”致富路

石啟立 攝

“去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三江墾區後,對黑土地的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寄予殷切希望,墾區農業生產越發熱情高漲。插秧專列的開行,給墾區輸入了寶貴的勞動力,幫我們解決了大問題,使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 有了保障。”黑龍江省農墾建三江管理局農業局副局長牛豔凱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