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趣闻集合,让我们一起聊聊腊八节,扒一扒家乡美食

腊八节,俗称“腊八” ,即是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天南地北趣闻集合,让我们一起聊聊腊八节,扒一扒家乡美食

关于腊八节的由来

天南地北趣闻集合,让我们一起聊聊腊八节,扒一扒家乡美食

1、“赤豆打鬼”的风俗

天南地北趣闻集合,让我们一起聊聊腊八节,扒一扒家乡美食

上古时期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这些疫鬼作祟的原因。这些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所以,在腊月初八这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2、纪念修筑秦长城的先民

天南地北趣闻集合,让我们一起聊聊腊八节,扒一扒家乡美食

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脚下。有一年腊月初八,没有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3、佛祖悟道普济众生

天南地北趣闻集合,让我们一起聊聊腊八节,扒一扒家乡美食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天南地北趣闻集合,让我们一起聊聊腊八节,扒一扒家乡美食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 果实等煮粥供佛,称 “腊八粥” 。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据说有的僧人会在腊八节前手持钵盂去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煮成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4、教育后辈要勤俭持家

天南地北趣闻集合,让我们一起聊聊腊八节,扒一扒家乡美食

西晋时有个极懒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屡劝无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断炊了,那小伙子饥肠难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坛坛罐罐,将剩粒遗粉连同可食的残碎物,过洗入锅,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从此,苦思悔恨,狠下决心痛改前非。当地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腊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

5、纪念北宋抗金英雄岳飞

天南地北趣闻集合,让我们一起聊聊腊八节,扒一扒家乡美食

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大家饭”,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渐渐成为风俗。

6、朱元璋为腊八粥所救

天南地北趣闻集合,让我们一起聊聊腊八节,扒一扒家乡美食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过一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跌断。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他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冻得发抖时他竟然发现牢房里有个老鼠洞,已经饿了几天的朱元璋准备捉老鼠充饥,没想到从老鼠洞里刨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杂粮。朱元璋便找了口破锅将这些东西熬成了粥,美美的饱餐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建国号为大明,做了皇帝,十分怀念那锅滋味甜美的粥,同时为了纪念坐牢的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关于腊八节的美食

天南地北趣闻集合,让我们一起聊聊腊八节,扒一扒家乡美食

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多种食材熬制的粥,也叫做七宝五味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 。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开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腊八粥和腊八饭一样,是古代蜡祭的遗存。

天南地北趣闻集合,让我们一起聊聊腊八节,扒一扒家乡美食

腊八面:即腊八节的节令食品。地方传统面食,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在陕西省渭北一带的澄城地区,腊八节一般是不喝粥的,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早上,家家户户都要吃碗腊八面。以面和各种豆类(红豆为主)为原料,面需做成韭叶面(韭菜叶的宽度相等的面条)备用;红豆提前泡一晚,腊八这天用来熬汤,待水开时转小火至红豆熟透,中火煮面。同时熟油将葱花爆香,面煮好后将葱花油泼入锅中。

天南地北趣闻集合,让我们一起聊聊腊八节,扒一扒家乡美食

麦仁饭:是青海西宁人的“腊八粥”,农历十二月八日,青海的很多农村要举行祭奠和庆祝,农民要吃麦仁粥,有的地方叫麦仁饭。青海传说中说,农历十二月八日是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成道前有牧羊女献乳糜,用香谷及果实造粥供佛,那粥就是麦仁粥,成了后来青海的“腊八粥”。后人根据这种做法,在青海人的饮食里造了这味特色美食,也开始在餐馆里流行。

天南地北趣闻集合,让我们一起聊聊腊八节,扒一扒家乡美食

煮“五豆”: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

天南地北趣闻集合,让我们一起聊聊腊八节,扒一扒家乡美食

腊八蒜:泡腊八蒜是一道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传统小吃,是腊八节节日食俗。腊八蒜是用醋腌制的蒜,成品颜色翠绿,口味偏酸微辣。因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腊月初八,腊八节)进行腌制,故称腊八蒜。

天南地北趣闻集合,让我们一起聊聊腊八节,扒一扒家乡美食

腊八豆:是湖南省地方传统小吃之一,腊八节节日食俗,制作材料有黄豆、花椒、盐等,具有开胃消食的功能。在当地已有数百年历史,民间多在每年立冬后开始腌制,至腊月八日后食用,故称之为“腊八豆”。其成品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且异常鲜美,因而很受人们的喜爱。

天南地北趣闻集合,让我们一起聊聊腊八节,扒一扒家乡美食

腊八醋: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在腊八这天用醋泡大蒜的习俗,名“腊八醋”。腊八醋,要泡到大年初一,初一吃饺子,要吃素饺子,取一年素素净净之意,蘸腊八醋吃,别有一番滋味。“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天南地北趣闻集合,让我们一起聊聊腊八节,扒一扒家乡美食

腊八豆腐:是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的民间风味特产,也是腊八节的食俗。在腊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久而久之,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腊八豆腐由大豆、辣椒、五香等原料经传统手工艺精制而成,有“素火腿”之称。 成品色泽黄润如玉,入口松软,咸中带甜,又香又鲜。

天南地北趣闻集合,让我们一起聊聊腊八节,扒一扒家乡美食

吃冰: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天南地北趣闻集合,让我们一起聊聊腊八节,扒一扒家乡美食

腊肉:是中国腌肉的一种,主要流行于四川、湖南和广东一带,但在南方其他地区也有制作,由于通常是在农历的腊月进行腌制,所以称作“腊肉”。其肉质表里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不仅风味独特,而且具有开胃、去寒、消食等功能。

天南地北趣闻集合,让我们一起聊聊腊八节,扒一扒家乡美食

过了腊八就是年

犹记耳边祖辈轻念的歌谣:“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那时物质匮乏,满心盼望着过年过节,进了腊月就竖着手指掰算着过年,这样就可以吃肉,有新衣服穿,有几个零花钱买点鞭炮吓唬一下小女孩,那时虽然穷苦可内心却单纯快乐。

天南地北趣闻集合,让我们一起聊聊腊八节,扒一扒家乡美食

小时候,节日是爸爸买回来的肉,是妈妈为我买的新衣服,是揣在兜里舍不得花的那几块钱,是那噼里啪啦金花四溅的一挂鞭炮。

小时候,节日是期盼,是兴奋的等待。

长大了,节日是道路上拥挤的人潮,是生活中随年龄递加的焦虑,是天南地北的奔波,是黑夜当做白天的忙乱。

生活的水平看似越来越好,可那份内心的单纯快乐却越来越远。

天南地北趣闻集合,让我们一起聊聊腊八节,扒一扒家乡美食

明天就是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是腊月的第一个节日。你的耳边是不是也响起了这样的童谣呢?

天南地北趣闻集合,让我们一起聊聊腊八节,扒一扒家乡美食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煮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满街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