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猿人遗址”排名淄博市第四位!

淄博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齐文化的发祥地、世界足球起源地;作为地域名称,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为淄川、博山两地的合称;其境内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

“沂源猿人遗址”排名淄博市第四位!

1、临淄齐国故城:是周代至汉代的临淄城所在地,位于淄博市临淄区中部的齐都镇,该故城内发现了冶铁、炼铜、铸钱、铸镜和制骨等多种手工作坊遗址多处,其中,冶铁遗址6处,炼铜遗址2处,铸钱遗址2处,铸镜遗址2处,制骨作坊遗址4处。另外,大城还有多处陶窑遗址,出土铭文剑、“齐法化”刀币、铸范、半两钱范、刀石砥砺,以及残骨余料等。

“沂源猿人遗址”排名淄博市第四位!

2、田齐王陵:分布于淄博市临淄区的临淄齐故城南7.5公里处的鼎足山和牛山之东。临淄,周朝为齐国都城,汉为齐王首府,长达千余年,期间齐国的王侯、大臣、贵族死后大都葬于此地,形成庞大墓群。但因历经沧桑,大多墓形已失原貌,现存有150余座,其主要代表有二王冢、四王冢,称为田齐王陵。

“沂源猿人遗址”排名淄博市第四位!

3、桐林遗址:位于临淄区凤凰镇和朱台镇的田旺、桐林、义和三村之间,属于原始社会晚期的龙山文化类型。出土遗物有罐、鼎、甗、鬶、盆、碗、杯、豆等陶器,其中有极为少见的高38.5厘米、口径30.3厘米的夹砂陶鬲,有迄今为止全国最大的高达116厘米、口径44.5厘米的灰陶甗。遗址中的鼎、甗器之足,多做成鸟喙形。陶杯多仿竹节式,壁薄且轻,胎质细腻,釉质光亮。

“沂源猿人遗址”排名淄博市第四位!

4、沂源猿人遗址:位于沂源县土门镇骑子鞍山东山根、下崖洞南60米处,为旧石器时代古遗址。1981年9月18日,猿人头盖骨化石首先被发现,被命名为“沂源猿人”。后又发掘出1块头盖骨、6颗牙齿、1块肱骨、1块肋肌、2块眉骨及伴生哺乳动物化石10余种。“沂源猿人”是最早的山东人,也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最早的古人类。

“沂源猿人遗址”排名淄博市第四位!

5、后李遗址:位于临淄区齐陵街道办事处后李官庄西北约500米处的淄河东岸,1988~1990年共进行了4次发掘,文化堆积厚达2米~5米。自下而上划分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后李文化遗存、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北辛文化遗存、周代遗存、西汉至明清遗存共12层。后李遗址是山东地区迄今为止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和人类遗存,距今8200——7800年左右。

“沂源猿人遗址”排名淄博市第四位!

6、寨里窑址:位于淄博市寨里镇东南,寨里村南与大张村交界的高地上。该窑址烧造年代为北齐至唐代,是中国目前所发现的唯一的北方青瓷产地。文化层厚约40-100厘米。遗存有大量青釉瓷片。发现的黄釉陶片证明了北朝的铅釉陶器已进入一个兴盛阶段,工艺比较成熟,品种丰富多彩,标志着北方制陶的新水平。

“沂源猿人遗址”排名淄博市第四位!

7、蒲松龄故宅:位于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农家建筑。蒲松龄故居在抗日战争中遭日军焚毁,1954年依原貌修复。今日的蒲松龄故居,是一座恬静的院落。故居门前是几株古槐,荫翳天日。郭沫若1962年题写的“蒲松龄故居”的金字门匾,高悬于故居大门。

“沂源猿人遗址”排名淄博市第四位!

8、西天寺造像:位于淄博市临淄石刻馆。西天寺是南北朝时期后赵皇帝石虎所建,初名为兴国寺,后改为广化寺,几经兴废。北魏时期达到鼎盛,寺院南北跨度1.5公里,是当时国内寺庙建筑中规模较大、佛像数量较多、香火较盛的一座。明初在广化寺旧址上重新建寺,更名为西天寺。西天寺造像高5.6米,是华东地区现存最大的单体石佛造像,俗称“丈八佛”“无量寿佛”。

“沂源猿人遗址”排名淄博市第四位!

9、史家遗址:坐落在桓台县田庄镇史家村南,是一处重要的岳石文化遗存。清理出三叠城壕和夯土、墓葬、灰坑、窖藏、祭祀坑等诸多遗迹。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铜器等文物标本,年代自龙山文化至汉代时期。其中最为重要的发现,便是位于祭祀坑底部的两片残缺甲骨文。它的历史年代,比著名的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早三个世纪以上,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沂源猿人遗址”排名淄博市第四位!

10、北沈遗址:是一处龙山文化至岳石文化,延续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遗址,面积约28万平方米,位于淄博市淄川区寨里镇北沈村,属于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面积近300平方米,出土商周时期房址2处,商周、战国时期墓葬6处,道路1条,出土陶器、骨器、石器20多件,并发现骆驼、野猪完整的尸骨。

“沂源猿人遗址”排名淄博市第四位!

11、陈庄-唐口遗址:位于淄博市高青县花沟镇陈庄村南,总面积约8-9万平方米,分为东、西两部分,属西周早中期遗址。西周早中期城址、西周贵族墓葬、祭坛、马坑、车马坑等重要遗迹,大量陶器及较多的骨器、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最为出众的游西周贵族墓葬、九层夯土祭坛、西周刻辞卜甲。

“沂源猿人遗址”排名淄博市第四位!

12、磁村瓷窑址:位于淄川区磁村镇,清理出烧煤窑2座,料池1个,作坊遗址1处,并采集了大量瓷片标本。釉色以白釉最多,次为黑色、酱色、黄色。白釉的白度很高,釉面光洁。胎亦白色、质薄而匀。制作规整,装饰精巧多样,有划花、剔花、篾纹、白地黑花、加彩、绞胎等。器物有碗、罐、盆、杯、盘,以碗居多。该窑址年代为金代。

“沂源猿人遗址”排名淄博市第四位!

13、临淄墓群:在齐都临淄周围几十里的地面上,大约分布着150多座古墓,被称为“临淄墓群”。古墓的年代上起春秋中后期,下迄秦汉。墓主有国君、王侯、贵族、大夫、将军、名士等。墓的形制多为高大的封土墓,状如山丘。

“沂源猿人遗址”排名淄博市第四位!

14、四世宫保坊:坐落在淄博市桓台县新城镇城南村大街北端,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迄今已将近400年的历史。该坊是为表彰当时兵部尚书王象乾保卫明朝有功,经万历皇帝特许而建造的,以工艺精妙、古朴典雅而闻名遐迩。建坊时,王正在兵部任内,时年71岁。当时,曾追封其祖上三代,因此,该坊被称为“四世宫保”坊。

“沂源猿人遗址”排名淄博市第四位!

15、青城文昌阁:位于淄博市高青县青城镇,原是古代一处祭祀文昌帝君的场所。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基座为正方形,高2.1丈,边长3.25丈,用大青砖砌成。基座下部开有宽1.2丈、高1.6丈的十字形券拱门洞。基座上是三层木构楼阁,第一层以圆柱支撑飞檐,二层为暗层,中间以砖砌四壁直达三层。每层四角攒顶,装饰斗拱,釉瓦覆顶,四脊有栩栩如生的石兽。檐下挂有铜铃,微风吹来,发出清脆悦耳的铃声。顶端冠一木质铅灰色大圆宝顶。整个楼阁高约4.7丈,结构严密精巧,造型宏伟壮观。

“沂源猿人遗址”排名淄博市第四位!

16、淄博矿业集团德日建筑群:位于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山东能源淄博矿业集团办公区及周边区域。建于1906年—1943年,建筑群总占地面积4661平方米,建筑总面积7179平方米。该建筑群是受西方影响的近代建筑群,是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特征与简化的传统地域风格特征的混合体,其中大部分为德式建筑,部分为日式建筑。

“沂源猿人遗址”排名淄博市第四位!

17、颜文姜祠:位于淄博市博山区城郊西南境内凤凰山南麓,是为纪念孝妇颜文姜而兴建的祠庙。 为元至清古建筑。前院正中为正殿,是该祠的主体建筑。正殿始建于唐代,现梁架为元代构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九脊七兽;斗拱硕大。该殿木构架繁复巧妙,已出现未来明清北方官式作法的迹象。但台基的东西阶和香亭远离主殿的组建布局方式,则显现出更早时期建筑的时代特征。殿内覆莲柱础为唐代遗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