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看桶裡水,波波清澈;看缽裡飯,粒粒晶瑩

如果你的心靈有通向神聖的完美階梯,你就像真理花園中的百合花,無論你的芳香消失在空中,或消失在人們身上,它消失在何處,就在何處永存。——紀伯倫

讀林清玄先生的文,總感覺於平平淡淡處,見美、見善、見悟、見人生。

他“看缽裡飯,粒粒晶瑩;看桶裡水,波波清澈;看掌上紋,條條明白;看山河大地草木,一一都是如來。”

先生一路走來,用一雙心靈眼、一顆慈悲心,觀大千世界、悟百味人生。

01

林清玄:看桶裡水,波波清澈;看缽裡飯,粒粒晶瑩

他生於臺灣高雄一個世代務農的家庭,雖然家境貧寒,家鄉也幾乎沒有什麼文化底蘊,但質樸善良的雙親給了他最初的人生啟蒙。

在他小時候,父親經常帶他去地裡學農活。並且,很多人生道理都用農事作比。

比如,關於寫作,父親鼓勵他:“寫作也像耕田一樣,只要你天天下田,就沒有不收成的”。

關於寫什麼,父親教他多寫對人有益的文章,少批評別人,他說:“對人有益的文章是灌溉施肥,批評的文章是放火燒山;灌溉施肥是人可以控制的,放火燒山則常常失去控制,傷害生靈而不自知。”

他的母親則從他小時候起,就一直相信兒子一定能實現他的夢想,成為一名作家。

他坐在桌前寫作時,他的母親曾問他:“你在寫辛酸的故事,還是趣味的故事?”

他答:“辛酸的也寫一點,趣味的也寫一點”。

母親就告誡他“辛酸的少寫一點,趣味的多寫一點。人家看你的文章,是希望從你的文章裡得到啟發、得到安慰、得到智慧,而不是讀了你的文章立刻跑到窗口跳下去,這個文章就沒有意義。”

母親的一番話,對他日後的創作影響非常大,他一直按母親的教誨,寫清麗優美的文字。

林清玄:看桶裡水,波波清澈;看缽裡飯,粒粒晶瑩

曾經有一段時間,他寫作遇到瓶頸,回到家鄉修養,他問父親該怎麼辦。父親則告訴他“我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就是,“今年香蕉收成很差,我正在想明年還要不要種香蕉,你看,我是種好呢,還是不種好?”

他回答父親說:“你種了四十多年的香蕉,當然還要繼續種呀!”

父親反問道:“你寫了這麼多年,為什麼不繼續呢?年景不會永遠壞的。假如每個人寫文章寫不出來就不寫了,那麼,天下還有大作家嗎?”

他牢牢記住了父親的話,繼續筆耕不輟。

他寫作如同一個農人耕田一樣,從三年級起,每天雷打不動寫夠500字;中學時則每天寫1000字;大學時每天寫2000字;大學畢業以後,40多年的寫作生涯,每天都堅持寫3000字。這不僅是夢想的力量,還有堅持的力量和父母的身教。

他從小就知道這輩子一定當作家,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他堅信,一個人的環境不能決定他的未來,而心的嚮往能決定他的未來。

02

林清玄:看桶裡水,波波清澈;看缽裡飯,粒粒晶瑩

真心付出終有回報,30歲的時候,臺灣所有重要的文學獎他基本都得過了,他的書也很暢銷了。

那時,他不僅做主編、寫專欄,還主持電視節目、廣播節目,每天忙得團團轉,雖然看起來很成功,但每天工作、開會、應酬的日子,他並不快樂。

有一天他讀到一本印度的哲學書——《奧義書》,裡面一段話深深震撼了他,“

一個人到了30歲,要把全部的時間用來覺悟。如果到30歲不把所有的時間用來覺悟,就是一步一步在走向死亡之路”。他決定去找出路。

於是,32歲那年他辭掉所有的工作,上山閉關清修。在山上3年的時間裡,他完全沉浸在佛法裡面,並明白,這就是他一生所追尋的路。

下山後,他將修行的領悟化作禪意文字,開啟了全新的文學創作。35歲寫成“身心安頓系列”,40歲完成“菩提系列”,暢銷數百萬冊,並掀起學佛熱潮。

他的文字清麗脫俗,往往從平凡小事娓娓道來,折射出人生哲思、佛理智慧。

林清玄:看桶裡水,波波清澈;看缽裡飯,粒粒晶瑩

他崇尚“清歡”,最愛蘇軾那句“人間有味是清歡”。他明瞭,當一個人可以品味出野菜的清香勝過了山珍海味,或者在路邊的石頭裡看出了比鑽石更引人的滋味,或者體會了品一壺烏龍茶比起在喧鬧的晚宴中更能清洗心靈……這些就是“清歡”。

他身心清明,覺悟到,人身體所有的病痛全是由心病而來……只有在一個人除去貪、嗔、痴三病時,才能有一個明淨的精神世界,也才會身心悅樂,沒有罣礙,沒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所有成佛的最高境界,靠的也是心。

他還是林清玄,卻也似完全換了一個人。他30歲之前,一年的版稅收入已達到1億臺幣,那時候買了很多房子。

學佛覺悟之後,他開始辦基金會,建造學校、圖書館,最後,房子賣的只剩了一套,他在做生命的減法,他知道什麼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他的內心安穩自在。

03

林清玄:看桶裡水,波波清澈;看缽裡飯,粒粒晶瑩

他在採訪中曾對年輕朋友們提出三條人生建議,我感觸良多,在此與各位分享。他強調,你要選擇生命裡那些重要的事情去做。

一是需要有浪漫精神。

有一首詩說“琴棋書畫詩酒花,當年件件不離它。如今事事都更變,柴米油鹽醬醋茶”,為了避免一個人從浪漫的人變成世俗人,所以要有浪漫的精神。

二是要有理想主義的追求。

他提醒青年朋友:你要看到山頂上有一個很美的別墅,將來我要住這樣的別墅,雖然你可能達不到,但是你有這樣的嚮往,而不是看到一個很髒亂的地下室,說我將來要住這個地下室,這個是理想主義。

三是要純情,純情的那種心。

人生大部分的苦難就來自於你還不夠純情。他有一本書叫做《持續做一個深情的人》,建議大家:你的情感要保護好,因為這些比你世俗的成功還要重要。

林清玄:看桶裡水,波波清澈;看缽裡飯,粒粒晶瑩

他的文字,清新雋永,溫和寬厚,如詩如畫。

他的哲思,似霧中燈塔,照亮前路,引人歸途。

他的悲憫,存菩提之心,助人脫苦,恣意人生。

先生曾說:“生跟死之間,就好像你移民去國外,雖然這裡的人看不到你了,可是他們知道你很安好。如果你相信佛法,有一天你不在,我們不會悲傷……因為知道你去了琉璃淨土”。是的,他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存在,斯人已逝,但精神永存。

兩袖一甩,清風明月;仰天一笑,快意平生。今先生離去,一切懷念,皆在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