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應陛讀有用書齋:刊版西學,與四為伍(下)韋力撰

​關於他的藏書情況,石菲在《雲間韓氏藏書題識匯錄》的整理說明中談到了韓氏的藏書成就,同時遺憾於葉昌熾的《藏書紀事詩》中漏掉了這位大家。而吳梅在《匯錄》原本的序言中也直稱韓氏的藏書成就:“雲間韓綠卿先生,為鹹同間藏書大家,南北舟車,先後所得,歲及五百種,洋洋乎山海大觀也。往歲曹君君直元忠客韓氏,屢約往觀,塵事雜沓,迄不果行。癸酉之冬,韓出書盡出,鄒君百耐實為郵介,因得遍覽所藏,撮錄諸書題識凡四百餘種,都若干萬言,而徵序於餘。”

韓應陛藏書的成就究竟有多高,吳梅在序言中又作了如下類比:“竊謂江南藏書之富,自絳雲、述古、傳是而後,首推黃氏士禮居。黃氏之學,據古刻以正俗偽,往往一語一字,足以發群蒙、息聚訟,雖見聞學識得諸顧氏澗薲為多,而晦明風雨,丹黃甲乙,實大有裨於藝林。近人以賞鑑自蕘翁,不足服翁之心也。其後若藝芸汪氏、罟裡瞿氏、聊城楊氏、滂喜潘氏,獲蕘翁舊藏者,輒雄視宇內。而綠卿先生最後出,所得黃氏故物,亦不讓諸家,且有為諸家所未見者。其他宋元舊槧及舊抄舊校諸本,亦複稱是。”

在這裡吳梅提到了江南藏書大家錢謙益、錢曾,而後認為黃丕烈為清中期的巨擘。吳梅認為顧千里雖然給黃丕烈校書,但黃本人原本也目光如炬,而葉昌熾將蕘翁列為賞鑑家,這種分類方式顯系偏頗。此後吳梅又談到了一些藏書大家均因為藏有百宋一廛舊藏而傲視天下,但人們卻並不瞭解韓應陛同樣藏有大量的黃氏舊藏。

對於這其中的緣由,李軍在《讓書考》中談及1943年周越然所寫《黃氏五跋》,周在此文中提到黃丕烈藏書散出後,大部分歸了鐵琴銅劍樓、皕宋樓、藝芸精舍、八千卷樓及韓應陛的讀有用書齋。周在文中寫道:“韓氏為黃氏至戚,所得最精,今亦散佚無存矣。”周越然將韓應陛藏書跟晚清四大藏書樓並提,亦可見其藏書質量之高。而韓應陛卻是黃丕烈的近親,所以他所得黃氏舊藏最精,可惜周越然沒有提及韓應陛跟黃丕烈是怎樣的親戚關係。然而從《題識匯錄》中的確可以看到韓氏藏有的黃跋數量較多,比如《五代史記》七十四捲上有黃跋曰:“元刊本《五代史》七十四卷,曾經澗蘋先生校閱一過,較明監本互有異也。舊藏虞山錢氏,以二十金購之,藏弆百宋一廛之末雲。時嘉慶壬申仲夏,古吳黃丕烈記。”

黃丕烈定此書的版本為元刻本,他請顧千里校對一過,而韓氏在該書的跋語中寫道:“《五代史》,宋歐陽修撰,徐無黨注。七十四卷,二十四本。缺廿八卷第五葉、第九葉,四十二卷第六葉。末有黃蕘圃跋語,細審筆跡恐不然。但此書當系元翻宋刻本,不必以黃跋為憑也。補抄極多,但亦非本朝人手筆,其所據本蓋同此板。十八卷後空行另條有‘慶元五年魯郡曾三異校定’十一字,廿三卷末葉系抄補,亦有‘魯郡曾三異校定’七字,廿四、卅四、五十七卷末葉皆系原刊本,另條字俱同。書板口下方往往有‘丁亥’字,陰陽文不定。按寶慶三年、元至元廿四年、至正七年俱系丁亥,寶慶三年上距慶元五年凡廿八年。去年十一月廿四日得之書鋪人陳姓。丁巳二月三日記。”

韓應陛校對該書頗為仔細,他發現了書中的缺頁,並且他對黃跋的真偽表示懷疑,同時認為這部書乃是元代翻刻宋刻本。而後其稱這部書他是從一位陳姓的書鋪買到的,也並非直接得自黃丕烈家。顧千里是著名的校勘家,但韓應陛也不迷信權威,比如《歐陽文忠公居士全集》八十卷中有顧氏跋語:“廬陵《集古錄》,集本與真跡不同,單刻者載之詳矣。此是集本,而校者乃以真跡本汩之,款題為張醜青父,豈青父不曉此耶?抑其款膺耶?乾隆乙卯此殘《居士集》末冊於蕘圃,嘉慶丁巳歸之,書以為質。顧廣圻。”然而韓應陛卻不贊同顧千里的判斷:“顧澗薲跋以《集古錄》集本與真跡不同,謂此是集本,不宜以真跡本汩之,因並疑青父,鄙意不爾也。文出兩人,雖彼此互引不盡同,若出自一人,傳本不同,則必當擇一善者從之,朱子作《韓文考異》有之。或恐公晚而自刊,夫手定本早與晚均出作者手,其異文且不謂宜兩存,況只以傳本不同,非盡作者之舊乎?書此為青父訟冤。戊午十二月十一日記。應陛。”這些都可見韓應陛對藏書研究頗為深入。

然而這樣一位藏書大家卻聲名不顯,直到民國年間他的書散出前,人們方瞭解到韓氏讀有用書齋藏書有著何等高的質量。而其藏書之好的起源,李軍在《家世考》中稱:“韓氏讀有用書齋藏書之蒐集,通常認為始於韓應陛。而韓應陛留心收藏,在很大程度上受其父韓璜之影響。”

看來松江韓氏的藏書始於應陛之父韓璜,而姚椿所撰《皇清敕授修職郎候選縣丞晉文林郎韓瘦山翁墓誌銘》中可知,韓璜字瑞華,晚號瘦山,該《銘》中最後寫道:“子一,應陛。道光甲辰科舉人,守君之教維謹。孫一人,伯陽。”

韓璜僅有韓應陛一子,而應陛為舉人出身,他也僅一個兒子名韓伯陽。張文虎所作《韓瘦山遺像贊》中則誇讚韓璜樂善好施,這種為人處事方式也影響到了韓應陛,張文虎在《讀有用書齋雜著序》中稱:“先是,君父瘦山翁以仁厚端直稱於閭里。及君舉於鄉,猶遜志劬學,群謂必大其門。逮咸豐初元,君翁沒,未殮,盜乘喪入室。君撫屍曰:‘勿驚我父,室中物恣而取。’自是家小落。十年夏,流寇犯松,藏書板片、古器書畫與所居屋俱燼。君倉黃走避,道途觸暑,鬱郁發病死。”

韓璜去世後,群盜趁虛而入,而韓應陛跟強盜說不要觸碰他父親的屍體,家中的物品可以任意取走。為此,韓家小有衰落。咸豐十年,太平軍攻打松江,他的藏書等物大多被毀,韓應陛躲避在外,後中暑病逝於途中。關於韓應陛病逝的地點,李軍在文中引用了咸豐十年冬張文虎為韓氏所藏明鈔本《孟東野詩集》所作的跋文:“此係綠卿中翰藏本也。中翰得善本書,必以見視,借校不吝,且屬跋識。此集題識後兩月,郡垣遭寇。中翰所居煨燼,避難阮溪,得疾不起。”

以此可知,韓應陛病逝於阮溪,而此處即上海金山之漕涇鎮。其去世後,家中的藏書並未全毀,剩餘部分由其子韓載陽保存。而韓載陽有子名德麟,然韓德麟在光緒四年因患軟腳病而去世,為此韓家沒有了子嗣,於是韓載陽之女決定過繼韓德均為後嗣。關於韓德均,李軍在《家世考》中寫道:“韓德均生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韓德均成年後,娶守山閣後人錢潤文為妻。民國二年癸丑(1913),曹元忠經張錫恭推介,前往韓家任教,學生即韓德均。”

曹元忠在韓家任教,他發現了其家還剩餘一批重要的藏書,而後他給繆荃孫去信中談及此事:“受業臥病一載,貧困無聊,經張門生錫恭介紹,就松江繡野橋韓氏館。韓生為綠卿前輩應陛之孫。綠翁與張嘯山、顧尚之及受業外王父馬燕郊先生,均以收藏校勘為事,復得士禮居、藝芸書舍所散善本。”

曹元忠說他在授課之餘開始幫助韓家編寫書目,繆荃孫很想看到此目,因為那時繆正在編《蕘圃藏書題識》,故其請曹元忠將韓方所藏黃跋抄錄下來,但曹元忠抄錄的太慢,於是繆荃孫親自前往松江觀看這批藏書。他用兩天時間抄下不少黃跋,並且他應韓德均之請,寫了篇《華亭韓氏藏書記》,該記中寫道:

今伯陽之子子谷年甫弱冠,性復愛書,盡發所藏,屬其師吳縣曹君揆一為編書目,世人方知韓氏多藏,可謂賢子孫矣。今守山閣、春暉堂散佚已久,宜稼堂之精者為豐順丁中丞豪奪以去。今丁氏書飄流市肆,蟲傷水溼,觸目傷心。次者全歸吳興皕宋樓,又為海客捆載入東,只鐵琴銅劍樓巋然獨存,為吳中第一大家。而瞿良士兢兢保守,不為勢屈,幸而得存。韓氏之書,今已名馳海內,恐覬覦者逐漸生心。子谷遠引良士為法,再以餘力擴充之,與罟裡東西並峙,是深有望於子谷矣。

繆荃孫首先誇讚韓德均能夠善保先世藏書,並且說到了守山閣的書已經散失出來的狀況。而陸心源的皕樓也被日本人買走,故江南藏書大家只餘瞿氏鐵琴銅劍樓。他希望韓德均能夠擴大收藏,成為可以與瞿氏並列的江南兩大藏書樓。

遺憾的是,繆荃孫的願望並沒有起到促進任用,也許是韓德均家中有困難,李軍在《讓書考》中寫道:“松江讀有用書齋韓氏出讓藏書,最初始於韓德均(1898-1930),約在一九二九年。傅增湘當時雖東遊日本,卻是最早對此事作記錄的藏書家之一。”

民國十八年十二月九日,傅增湘在給張元濟的信中寫道:“在日本見松江韓氏書目一冊,似未售。其中佳本甚多,然袖珍本《三國志》不在焉。”未曾想韓德均出入藏書的目錄,最早是傅增湘在日本看到的,而後他與張元濟往返商談,希望能將其中的珍本買下。而這個過程中,北平圖書館副館長袁同禮也派趙萬里前去看這批書,張元濟在給傅增湘的回函中講到了此事:“韓氏書京館能獨力舉之,最妙。有人言趙君萬里已過上海,赴松江,度必為此事。其照片原主催索甚急,務乞索還,由快件寄還。《樂全集》僅憑影片,極似明刻。經兄審定,必無誤也。”

對於韓德均開出的價格,張元濟在1933年12月8日給蔡元培的信中寫道:“松江韓氏所藏,先有印成書目暨精本影片,到處求售。最初索價四十萬元,遞降至十七萬。弟見其書影,間有數種,亦不可靠。然大多為難得之品,但公司現在無此力量,亦徒作臨淵之嘆而已。”

因為價格懸殊太大,這批書始終未能出手。韓德均去世後,韓家人找來蘇州書商鄒百耐經手此事。1933年6月底王大隆跟隨鄒百耐前往韓家看書,六個月後,韓氏舊藏在上海舊書店開始零售。至此,松江韓氏舊藏分散於不同人之手,而其中有幾部為來燕榭主人黃裳先生所得,李軍在《因緣》一文中梳理了黃裳得到韓氏舊藏的過程。

黃裳最早在《前塵夢影新錄》卷五中以回憶的方式寫出了他所得到的《松江韓氏書目提要》一書:“稿本五冊,得之來青閣。不知出誰何手,所著極詳,並序跋都寫入之。韓氏書目行世凡二本:一石印本,最簡,只條列書名、板刻,後附書影;一封文權本,較詳於前本,惟非每書皆記序跋。三本之中,以此為最備。餘曾移寫一本,別加校定,欲付刊目,未果。韓氏為黃蕘圃姻戚,多得士禮居中善本。蕘翁身後,奇零之冊,掃數歸之,秘冊不少。”

看來黃裳是從來青閣得到的該書目原稿,而後其列出了他所見到的三種《松江韓氏書目》,而我有幸得到其二,但我之所得則比黃裳先生得到的稿本相去甚遠,但黃裳也說韓應陛跟黃丕烈是姻親關係,所以他得到了不少黃氏舊藏。黃裳又寫道:“餘於壬辰冬日,曾旅茸城三日,訪書於市,無人知韓氏姓名者,為之意沮。殊不意其餘芬散馥,尚可見於數年之後也。同得者尚有雍正刻《韓筆酌蠡》、鈔本《章子留書》,皆有應唑加墨及藏印。又《讀有用書齋雜著》稿本,皆出自其家。”

看來黃裳在1952年的冬天曾前往松江訪書,他在當地打聽松江韓氏舊藏,而當地卻無人知曉。1955年,他得到了幾部韓氏舊藏,但其中的大部分則被一些大力者買去。對於韓氏舊藏的歸宿,高柯立在《國圖藏韓應陛藏書題跋考釋》一文中寫道:“至1933年始散出,轟動一時。韓氏藏書散出後,主要歸潘宗周、周叔弢、陳清華等家,現在主要收藏在國家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

其實韓應陛舊藏的黃跋本現大部分藏在臺灣,黃裳在《來燕榭讀書記》中寫道:“目所藏諸種散歸各處,在潘氏寶禮堂者如宋本《三國志》,餘曾見之。其歸適園諸種,後歸中央圖書館,為蔣賊挾去合灣,今且轉赴異域。”

那時的張乃熊致力於收藏黃跋,他得到了101部之多,也有的文獻說是102部,總之他是當時藏黃跋最多之人。張乃熊的舊藏後來出售給了鄭振鐸等人組成的文獻保存同志會,而後這批書轉往了臺灣。然而從韓應陛的書跋來看,黃丕烈的一些書他也未能買到,比如他所藏的《肇域志》六卷,就是他請王雪舫影抄士禮居舊藏。此書不但影抄原文,同時也將黃丕烈和錢大昕的跋語一併抄了下來,韓應陛在跋語中稱:“此葉原本審系錢竹汀先生筆,惜原缺尾葉。己未七月屬周姓友影模,或尚得十六七耳。韓應陛記。”

看來錢大昕的跋語是另外一位周姓人所影模,韓認為此人的影模水平差強人意,而他又寫道:“咸豐己未七月,周姓友影模於讀有用書齋。滂喜園本價須洋銀一元五角,兼嫌其紙經水溼,及抄畢,其費亦不下一元五角,湎知收現存之本終便宜也。”韓應陛的這段記載也是重要的出版史料,可見那時的影抄費用並不比買一本書便宜。

韓應陛讀有用書齋:刊版西學,與四為伍(下)韋力撰

正在拆遷的區域

韓應陛讀有用書齋:刊版西學,與四為伍(下)韋力撰

有一片已經變成停車場

韓應陛讀有用書齋:刊版西學,與四為伍(下)韋力撰

長長的秀南街

2019年2月21日,從上海市區冒雨乘車前往松江。本次尋訪蒙上海文藝社社長陳徵先生安排,由該社發行中心張守棟先生及劉晶晶老師帶我前往。今日的雨仍然沒有停歇,根據導航開到老城區,看到這一帶正在拆遷之中,而我從網上查得松江韓氏舊宅位於秀南街14號。從環衛工人那裡打聽到秀南街位置所在,張守棟擔心開車駛入其中難以掉頭,於是我們三人打著傘步行在此街上探訪。

韓應陛讀有用書齋:刊版西學,與四為伍(下)韋力撰

看到了第一個號牌

韓應陛讀有用書齋:刊版西學,與四為伍(下)韋力撰

韓應陛讀有用書齋:刊版西學,與四為伍(下)韋力撰

無姓名的文物保護點

韓應陛讀有用書齋:刊版西學,與四為伍(下)韋力撰

像是地道入口

韓應陛讀有用書齋:刊版西學,與四為伍(下)韋力撰

有名有姓

韓應陛讀有用書齋:刊版西學,與四為伍(下)韋力撰

安靜的街道

也許是下雨的原因,這條小街十分安靜,而我們看到的第一個號牌是84號,故只能邊走邊看號牌。這條小街這長超過了想象,一路上看到不少的門楣上都掛著“松江區文物登記保護單位”銘牌,但同樣看到一些牆上寫著大大的“拆”字,從整體上看這條古街保護完好,真希望這裡不被變為廢墟。我們邊走邊看,文物保護點的銘牌在這條小街上至少有幾十個,可見當年這裡是大戶人家聚集之地。

韓應陛讀有用書齋:刊版西學,與四為伍(下)韋力撰

街牌

韓應陛讀有用書齋:刊版西學,與四為伍(下)韋力撰

從小巷穿入

韓應陛讀有用書齋:刊版西學,與四為伍(下)韋力撰

門當

韓應陛讀有用書齋:刊版西學,與四為伍(下)韋力撰

門牌號

大約走出了近千米,還是未找到14號,而相鄰的號牌卻跨過了這個號碼,於是走入一個小窄巷中,原來松江韓氏舊宅凹進其中。在窄窄的門側旁,果真看到了“韓氏宅”字樣,然門的入口處卻用一把舊木椅擋在門口。從外觀看過去,韓氏舊宅存有一座二層小樓,樓是木結構,已經作過改造,但主體未變。我很想看到裡面的情形,於是挪開那個椅子走入門洞中,剛走到一半就聽到了裡面有狗的狂吠,但我還是試著敲了敲門。

韓應陛讀有用書齋:刊版西學,與四為伍(下)韋力撰

過道

韓應陛讀有用書齋:刊版西學,與四為伍(下)韋力撰

過道頂棚

韓應陛讀有用書齋:刊版西學,與四為伍(下)韋力撰

感覺地盤已被鄰里侵蝕

韓應陛讀有用書齋:刊版西學,與四為伍(下)韋力撰

加蓋出的房屋

韓應陛讀有用書齋:刊版西學,與四為伍(下)韋力撰

已被封閉

韓應陛讀有用書齋:刊版西學,與四為伍(下)韋力撰

探出頭的小狗

很快門開了一條縫,一位老者探出頭來問我有何事,我向他解釋自己想拍此座藏書樓,這位老人態度頗不友好,他說這座破樓有什麼值得看的,而後其順手就將門關上了。張守棟不死心,他接著敲門,老人有些憤怒,然再次打開門,張先生向他解釋說:我是北京遠道而來,只想拍拍此樓的狀況。也許張先生的普通話讓那位老人聽來更為順耳,他的態度有所緩和,但他卻說院中養了十幾條狗,入院的話被狗咬到他不負責。劉晶晶則稱,她可以安撫這些狗,老人依然不讓入院,只同意讓我站在門口向內拍照。張先生注意到院中有些懸掛物遮擋住鏡頭的視線,他想走入其中把遮擋物挪開,但仍然被老人呵斥,面對這種境況,我也只能站在門口拍幾張院景。

韓應陛讀有用書齋:刊版西學,與四為伍(下)韋力撰

門終於打開了

韓應陛讀有用書齋:刊版西學,與四為伍(下)韋力撰

阻止入內

韓應陛讀有用書齋:刊版西學,與四為伍(下)韋力撰

想移開傘拍照也被拒絕

韓應陛讀有用書齋:刊版西學,與四為伍(下)韋力撰

韓應陛讀有用書齋:刊版西學,與四為伍(下)韋力撰

從後面轉不過來

跑了這麼遠的路,到其門而不能入,還是令我有些不甘心,於是三人沿著此街繼續向前走,我試圖轉到院落的後方去拍照。跨過一座古老的石橋,再次遇到一位老人,我問他可否轉到此街的後方,老人稱難以通行。劉晶晶問他此街是否要拆掉,這位老人則稱,這一帶要搞旅遊開發,文物保護點都會剩下來,其餘的拆掉改造。聞其所言,總算鬆了口氣,看來松江韓氏舊宅能夠保護下來,而其宅後方乃是寬闊的河道,這也說明其原本是大戶人家。期待著這條舊街改造完成後能對外開放,我下次再來松江時能夠走入其中看到樓內的情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