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花香到閬中!


一路花香到閬中!



閬中,夫的家鄉。

此前雖未曾去過,但似也並不陌生。公婆在世時,常有閬中的親友來來往往,保寧醋、張飛牛肉也是家中常備,特別是每到年節,婆婆總會用據說是從她的婆婆手中傳下來的老湯滷肉和豆腐乾,味道特別香醇。30多年親情的暈染和味蕾的浸泡,早已在我心中種下了對閬中隱隱的牽念。

今年年初就謀劃,利用“兩會”後難得的假期,隨夫去趟閬中。3月17日,由北京坐動車入川,途經廣元旅遊兩日,19日下午登上前往閬中的動車。

一路花香到閬中!

當下雖不是旅遊旺季,但竊以為這應是到南方旅遊最好的季節,和風細雨,春暖花開。車廂裡,不少北方口音的遊客,瀰漫著輕鬆與愉悅。車窗外,一路青山綠水,亮黃色的油菜花田一片又一片奪目閃過。過蒼溪,穿山嶺,油菜花田漸行漸多。一個小時的車程,感覺像是瞬間。

穿過一片片美麗的黃色花海,動車駛進了閬中車站。車門開啟,尚未及下車,油萊花特有的香便撲面而來。直到坐上出租車,十幾分鍾到古城東門,覺油菜花香似仍在鼻尖隱隱彌散,留戀不去。

一路花香到閬中!


一、千年古城千年迷

閬中城滄桑古老,早在公元前300多年就已為巴國末世都城。秦滅巴,設巴郡閬中縣。此後至清兩千多年間,閬中一直為川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蜀漢時期,張飛曾在此做巴西太守七年。

若論起傳說,閬中更可追溯到地老天荒的上古。據說,中華始祖之一伏羲的母親華胥即居於閬中,並在此踏巨人足懷伏羲。

一路花香到閬中!

伏羲與八卦圖

閬中城山川水勢,完美如斯。四面環山,三面縈水。站在城東嘉陵江外側對面白塔山觀景臺上,遙望閬中古城。“我們站的是城東青龍位,最高。”朋友龐門,一位諳熟閬中歷史文化的藝術家、設計專家,一一指點講解著這山光、水色、古城交融一體的與中國風水理論完全契合的第一風水古城的玄妙。

北望古城依青山隱隱,蜿蜒綿延不絕,嘉陵江水環護東、西、南三面,形成一巨型“U”,西、南、東環水之外更有錦屏、黃華、白塔、大像等秀美諸山環繞。真正是“三面江光抱城廓,四圍山勢鎖煙霞”。曾見有云霧繚繞下的閬中古城圖片,令人驚為天上仙境、世外閬苑。 我和先生沿白塔內陡而窄仄的臺階攀爬而上,至臺階盡頭。透過塔或本就是為方便登頂者觀景的窗,極目遠望,山河遼遠,山川水勢環抱中閬中古城,似盡收眼底。 處此絕勝佳境,閬中古城建築也嚴格遵循中國風水法則規劃佈局,以中天樓為中心,以十字大街為主幹,向四周層層推開,九橫九縱,佈局規整。整座古城狀如棋盤。登白塔,一覽閬中山川水勢。

一路花香到閬中!


一路花香到閬中!

到底是什麼時候,又是誰為古城做了如此精妙的選址與規劃設計呢? 照當地的說法是大唐兩個神仙一般的人物—天師袁天罡和他的弟子(也有說是師弟或朋友)李淳風。

據說,大唐開國不久,天師袁天罡見西南有龍氣,遂一路尋到閬中,見大小蟠龍山成龍鳳之勢,命人砍斷大小蟠龍山結合處以破龍脈。袁天罡和李淳風后隱居於閬中,並以風水原理,在原古城的基礎上重新規劃建設了閬中古城。 袁天罡和李淳風歷史上確有其人,唐代相士、星象學家、預測家、風水大師,留下了諸多匪夷所思的傳說,以及那部真真假假難解的所謂預測國運的奇書《推背圖》,然確也有正史,“二十四史”之《晉書》中《天文志》《律曆志》《五行志》為李淳風所作。 然而,上溯這座古城2000多年甚而更為久遠的過往,就會發現,歷算、天文、星象這些中國古代很有些玄妙的學問竟與這座古城有著超乎尋常的關聯。

創八卦的上古伏羲氏孕育自閬中;西漢天文學家落下閎從閬中來到西安,創制了中國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記載的歷法《太初曆》,中國的春節也由這部曆法而始;周舒、周群、周巨閬中祖孫三代天文星象學家,綿延傳承,活躍於東漢三國的歷史舞臺上;再到大唐的袁天罡、李淳風…… 一個個神奇的人物,一段段真真幻幻的故事,不由得令人更願意相信,古城絕妙的山川水勢,古城水光山色、黛瓦粉牆交融一體的風貌,實受益於大自然情有獨鍾的垂青與打磨,受益於得天獨厚歷史文化的千年浸潤與修煉。袁天罡、李淳風或只是偶留指爪而已。

一路花香到閬中!

袁天罡墓

一路花香到閬中!

唐代李淳風與袁天罡袁天罡著《推背圖》(圖片來自網絡)

二、兩千年古城,活在當下

19日晚近6時抵閬中古城,天色已近黃昏,然白日裡的熱鬧與喧囂餘溫未散,沿街店鋪門軒大敞,但少了主人拉客的喲喝聲,三三兩兩的遊人,不多也不少,似沒有印象中旅遊古鎮那般嘈雜。只有隨處可見的大紅燈籠、沿街商鋪古色古香的建築和頗具特色的招幌,渲染著這裡的氛圍。

突見前有幾位身著戲裝的背影,步履匆匆。後來才知道,這許是趕去廣場演出的。

一路花香到閬中!


一路花香到閬中!

古城黃昏街景


古城博物館旁的這個廣場不大,但黃昏時分甚是熱鬧,聊天的、跳舞的、演戲的,圍起圈來就是一個舞臺。第二天我就在這裡看到兩撥兒唱戲的,一古裝戲,一現代戲,演的看的都很投入,且顯然以當地居民為多。

一路花香到閬中!

廣場上接地氣的演出:古裝戲 


 

一路花香到閬中!

廣場上接地氣的演出:現代戲 

天色漸暗,古城也安靜下來。沒有路燈,街邊房屋的燈光閃爍,天邊明月高懸,漫步在靜謐的青石小巷,感覺像緊貼著悠悠歲月的長廊穿行,似能嗅到亙古飄來的氣息。 朋友龐門說,與麗江等古鎮不同,在這裡,旅遊和生活是交融的。每到夜晚便安靜下來,旅遊的喧鬧也就遠離了古城居民的生活。

一路花香到閬中!


一路花香到閬中!

在古城小客棧一頗有些返樸歸真味道的簡陋房間,睡了一個難得的好覺。20日,黎明即起,就一天可從容支配的時間呀,每一分鐘都浪費不起。 初到閬中,有幾個地方總會去的,古城郊外大佛寺景區(這裡有白塔、大佛寺、狀元洞)、玉臺山滕王閣,以及蟠龍山南麓的巴巴寺;

城中的張飛廟、貢院、川北道署,還有狀元坊、中天樓、華光樓。應該還有天宮院和袁天罡、李淳風的墓地,但因距離較遠且我們時間有限,不得已捨去了。

白塔 又稱文筆塔,位於城東青龍位東山最高峰,是座風水塔,也是閬中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建於明末期,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時攔腰震斷,只留下6層,2009年修復。登塔可盡覽閬中山川水勢。

一路花香到閬中!

古城筆向街正對著白塔。據稱,此街為古城文脈,許多深宅大院都在這條街上。街東原緊接陳氏狀元兄弟曾居住的三陳街,現已拆除。

一路花香到閬中!


一路花香到閬中!

晨,立於古城東的嘉陵江大橋橋頭東望白塔。

大佛寺 年代要久遠些,但建於何時似也說不清楚,知賴以立寺的大佛像刻於唐元和四年。旁有一北宋墓亭,為存放圓寂僧侶的骨灰之地。 前行坡下有一看上去頗有些殘破的舍利塔。據塔身現已模糊不清的文字記載,此為五代十國時期了澄大師的舍利塔。此人原為戰將,後感於百姓戰亂疾苦而“立地成佛”,圓寂後舍利葬於此。 要論高齡,還得算一尊一眼看上去很容易與猴弄混的石獅了。這隻北魏石獅很另類地在背側後還刻有一對翅膀,甚為少見。

夫說,他1980年來此時,沒有任何建築,只有露天的佛像。

一路花香到閬中!


一路花香到閬中!

北宋墓亭和了澄大師舍利塔 



一路花香到閬中!

北魏石獅。


一路花香到閬中!

石獅臀側後奇怪的翅膀


狀元洞 距大佛寺不遠,上行有一長34米、深約20米、穴口高約4米天然巖穴,深處有一天然生成的巖洞,傳說陳氏兄弟狀元曾在此處取靜讀書,故名。 巖穴口頂有宋真宗“紫微亭”的題額 ,此外還有“捧硯亭” “教子堂” “書巖”“出兄弟狀元宰相處”等名家題字和碑文。

一路花香到閬中!

狀元洞局部



一路花香到閬中!

深處的巖洞



一路花香到閬中!

宋真宗題額(左:紫薇亭)

滕王閣 位於城北玉臺山,原閣也是那個建造了因王勃《滕王閣序》而名傳千年的南昌滕王閣的滕王、李世民之弟李元嬰所建。他時在閬中任刺史,同時還建了一座道觀玉臺觀。當然,這些建築早已不存,現閣為在舊址上重建。

臺基下有一唐代佛塔,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時塔尖震掉,2011年修復。

一路花香到閬中!

在舊址上新建之滕王閣 



一路花香到閬中!

登閣遠望



一路花香到閬中!

唐代佛塔,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路花香到閬中!

臨江新建之滕王亭

巴巴寺 伊斯蘭教嘎德忍耶教派第一位來我國傳教的祖師華哲·阿卜董拉希的墓地,該派穆斯林的聖地。 建於康熙年間,名“久照亭”,俗稱巴巴寺。“巴巴”阿拉伯語“祖先”“祖師”的意思。這一寺墓合一的建築群,融合了中國傳統和伊斯蘭教建築風格,獨特、肅穆、精緻,令人印象深刻。

一路花香到閬中!

巴巴寺正門



一路花香到閬中!

獨具特色的建築



一路花香到閬中!

乾隆年間水磨青磚砌成的大照壁


一路花香到閬中!

山門和“久照亭”匾額

此匾自系清乾隆年間即懸掛於此,匾中雕有幾條金龍盤繞,工藝考究精緻,被譽為“鎮寺之寶”,屬國家二級文物。曾被盜,後追回。

一路花香到閬中!

“久照亭”匾額 


城中的幾處景觀則如大隱,隱身在了古城的街巷,融作了古城難以分割的血脈。 古城西街漢桓侯祠,俗稱張飛廟,為墓前禮祀廟宇,現存為明清建築。閬中為官七年遇害,張飛失去頭顱的身體就葬在了這裡,廕庇著這方他生前守護的土地。

一路花香到閬中!

張飛廟


 

一路花香到閬中!

廟內萬夫莫敵樓



一路花香到閬中!

張飛墓


西街盡頭見中天樓。它是古城的風水座標,古城即是以它為中心,東西南北展開去的,故又稱“風水第一樓”。 其始建於唐朝,毀於民國,2006年重建。

一路花香到閬中!

新建之中天樓

過中天樓北行至學道街,川北道署和貢院就毗鄰而居在這條街道上。兩處古代官家治所極力彰顯著閬中作為曾經的川北重鎮的特殊地位與作用。

川北道署曾於明、清、民國初長期為川北道官衙。原建早已不存,現為在原址上新修。現如今,旁側的貢院遠較鄰居更具聲望。

一路花香到閬中!

在舊址上仿建的川北道署衙門 


一路花香到閬中!

道署部分內景


閬中貢院建於何時已無從稽考,但知科考與狀元文化在這片土地上植根深遠。唐代有尹氏兄弟狀元、宋代有陳氏兄弟狀元,為全國僅有。明代這裡也是鄉試的所在地。到清順治年間,閬中作四川臨時省會十幾年間,這間貢院舉辦了四次鄉試,被稱為清代四川第一考棚。

現存規模宏大的科考院落為清代重修,是目前全國唯一能夠看到全貌的中國古代鄉試貢院。 我們去時正趕上一對年輕的父母帶一四五歲的稚子體驗科考過程。考官、兵丁、試子,一水清服裝扮,一陣喜慶的鑼鼓點之後,發下來的竟是北京大學錄取通知書。觀者雖如看了場很難入戲的演出,而年輕父母崇讀尚學的誠心可鑑。

一路花香到閬中!


一路花香到閬中!

體驗演出


一路花香到閬中!

參與體驗的稚子及其年輕的父母

貢院東南向不遠,內東街、大東街交匯處,可見狀元坊。此為紀念古閬州的四位狀元而建,橫樑上刻有四位狀元的名字:尹樞、尹極、陳堯叟、陳堯諮。

據說,牌坊最早為木質結構,民國年間拆除,現為2000年重建。

一路花香到閬中!

進大東街,華光樓就矗立在街的南頭。這座綠色的琉璃高樓,是閬中現存樓閣中建造最早、最宏偉壯觀的過街樓,共4層,高36米,有“閬苑第一樓”之稱。俗語有:“閬中有座華光樓,半截插在天裡頭。”登上4層華光樓,也就站在了閬中古城最高的地方。

此處最早為唐代建滕王閣的那位王爺李元嬰所建南樓,清道光年間毀於火災,現樓為同治年間重建。 夫家的老宅就在大東街,距華光樓不遠。在他的記憶中,華光樓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儘管他既非這裡生也非這裡長,但這裡有他的根之所繫,這裡有他的血脈親人,這裡有父親口唸心繫魂牽夢縈的鄉音鄉情。 一到古城放下行李,我們就一路穿街過巷到華光樓。夫很興奮地炫寶般不住地讚歎華光樓的高大、秀美與滄桑。然天色已晚,未及登樓,隔日才得嘗所願。

一路花香到閬中!


站在華光樓4層觀景臺上,在這閬中古城的最高處放眼四望,暮色中,青山隱隱,綠水迢迢,對岸的南津古渡隱約可見,民居歇山式屋頂黛瓦參差,綿綿不絕。微風吹拂,夕陽在翹起樓簷的綠琉璃瓦上閃爍著光澤。活在當下的千年古城,真美!

一路花香到閬中!

登樓四望



一路花香到閬中!

登樓四望 



一路花香到閬中!

對岸南津關古渡


三、細雨絲絲,此情依依

21日,吃過早飯,夫開始打電話約親友見面。按計劃,此日下午當離開了。

年過七旬的大表哥在表嫂的陪伴下匆匆趕來。拉著“先生”的手,表哥不住地埋怨:怎麼才聯繫?為什麼不早說呀?到家了怎麼能住賓館?

稍後趕來的表妹挽起我的手臂:回家,先回家。

表妹就住在大東街的老宅,很近。這兩日來來往往穿行,應是無數次的路過,只是汶川地震后街道面貌大改,一向對識路頗為自信的夫君這次也數過家門而不識了。

街面西側穿一窄仄衚衕,便到了老宅。

這是一很小院落的東房,約五六十平米,長條狀。外觀看上去已很破敗,但室內整潔而溫馨。表哥說,1956年才搬到這裡,之前是住在距此不遠的壽山寺街的。

一路花香到閬中!

臨街的窄仄衚衕


一路花香到閬中!

狹小的院子


 

一路花香到閬中!

老屋外觀


這是座三進的大院落,爺爺奶奶一家租住在最後一進六間南房裡。大哥說,1950年就是在這個院子裡,收到了失去聯繫多年的公爹的第一封信。奶奶拍著桌子又哭又笑瘋了一般,只會不斷地說“大娃子還活著”。

公爹1939年由中條山轉去太行山根據地後與家中失去聯繫。十來年杳無音信,奶奶以為她的大娃子早已不在人世,每到清明祭掃都不忘給“大娃子”燒上一炷香。

表哥指點著:“當時信就送給住在這間屋頭的老闆。”“縣政府後來敲鑼打鼓扭著秧歌給這院子頭掛‘革命軍屬’的牌匾,那情景很是熱鬧。”

這個院子現今看上去頗似北京的大雜院,年久失修,似住著不少戶人家。一位老人家很熱心地聽表哥“講古”。表哥指著院子的後院牆說:“那裡原來種著許多瓜蔞。”

老人連連點頭:“不錯不錯,夏天這裡還有瓜蔞生出來。”

一路花香到閬中!

老宅的前院 


一路花香到閬中!

過廳 



一路花香到閬中!

曾住過的老屋


一路花香到閬中!

長瓜蔞的後院



一路花香到閬中!

趴在過道里的喵星人,主人般威嚴地看著我們走過。

天上飄落下細雨絲絲,為行將的歸途平添了些許的不捨。一家人圍坐在大圓桌旁,邊吃著既是接風也是分別的團圓飯,邊互道著祝福。親情依依,如這春雨,綿綿潤澤心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