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省市開啟高考新改革,新高考改革趨勢進一步擴大

日前,河北、遼寧、江蘇、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重慶8省份公佈新高考改革方案。加上2014年,率先啟動新高考改革的上海、浙江,以及2017年緊隨其後的北京、天津、山東和海南。至此,已經共有14個省份宣佈啟動新高考改革。5年來,雖然一路跌跌撞撞,風波不斷,中途甚至有省份暫緩新高考改革,但終究,新高考還是如火如荼展開。教育新時代終究還是到來了。

1 浙江:選考+高考,賦分措施

作為新高考改革的前沿陣地,浙江的新高考改革之路並非走得一帆風順。2016年率先啟動新高考改革,浙江改革一路便風波不斷。

2016年,浙江宣佈採取新高考。取消文理分科,高考採取選考+高考措施,即為“選考3門(7選3,政史地物化生技術)+高考3門(語數外)”的措施,同時採取選考科目賦分措施。

所謂選考賦分措施,即為選考分數根據卷面分在全省排名實行賦分,打比方,叒學生的卷面分為90分,在全省的排名為前1%,則考生的最終賦分為100分;若卷面分為90分,但在全省的排名為為4%,則最終賦分為94分。除了賦分制之外,每年的浙江選考次數分為2次,意即每年的4月和11月,每個科目考生可刷2次。

選考賦分制的本意是根據學生的排名,增大選考成績的區分度。但是啟用賦分制度,也有極大的弊端。由於政治、歷史、地理、技術等科目的考試相對簡單,內容主要為背誦。這就導致大批學生選考以上4門,而物理、化學等偏理科的科目由於難度較大,以至報考人數寥寥無幾。一時間,浙江省政治、地理等科目的老師急缺,但物理等老師則無人問津。但作為“科技興國”戰略的重要部分,物理是基礎類學科,絕不能無人學習。有新聞就報道,浙江不得已採取保底政策“必須保障物理有多少人選考”,並且配套相關政策。

同時,由於是改革先行試點,17屆的高考考生大部分“超常發揮”,據統計,2017年學員的平均成績較往年大幅提升。這就直接導致2018年,各大藝術類院校紛紛上調文化合格線,據統計,上調分值在30分以上。

選考賦分制,一方面使得浙江考生收益,大幅度提升文化分。另一方面,選考偏科現象愈發嚴重。在這樣的情勢之下,2018年,浙江省進行新高考二次改革,重點措施有以下:

(1)學考、選考分離

往年,學考、選考同卷,導致考試難度較小。改革之後學考、選考分離,考生只有通過學考方能參加選考,且選考難度比照高考。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選考的難度。選考賦高分,不再容易。

(2)選考時間變更

往年,選考的時間為4月、11月,改革後變成1月、6月。文化課推測這是出於保護文化生的目的,依照之前,11月進行選考,文化生的學習時間只有2個月,藝術生學習的時間也有1個半月,雖然後者的基礎更差,但是由於系統複習時間的差異不大,這就很難拉開差距,導致文化功底更好的文化生無法在11月的選考考出優勢成績。將時間調到1月,文化生的學習時間增加到了4個月(9月-12月),差距也容易拉開。

文化底子更好的,就應該考得更好,選考時間的變更,很大意義在於此。

2 11省份暫行推行新高考

此前,“文化課”曾經報道過,18年9月份,包括安徽、江西等省份在內的11個省份暫緩推行新高考。

據分析,由原來的文理科分班制變成選考7選3,每個學生選擇的選考科目不一,就意味著原來的同班制度需要變成現在的走班制度,如果根據7選3的措施,有人統計過共有35種方式,意味著原先的單純文理科變成了如今的35種,17倍的變數只比。不用說經濟發達,教育資源相對優質的上海,浙江難以應對,更遑論其他地區。師資力量的不匹配,是推廣最大的難度。於是,我們看到,原先計劃的18省啟動新高考,變成了11省推遲“新高考“政策。

究其根本,在於新高考推廣難度變大。同班制變成走班制,是很多經濟不發達省份的核心原因。

3 14省份開啟新高考

此次,又傳出8個省份開啟新高考。一起來一探究竟,新高考的政策是怎樣的?

(1)湖南:2021年起實施“3+1+2”模式

“3”指的是全國統考科目語文、數學、外語三門,每科150分;“1”指的是考生在歷史和物理科目中任選一科為首選科目,每科100分;“2”指的是考生在再選科目政治、物理、化學、生物四門中任選兩門,每科100分。

不再分文理科,總分仍為750分。該新高考改革方案將從湖南省2018年秋季入學的高一新生開始實施,即2021年錄取新生時將按照新高考制度來進行。

(2)遼寧:3+1+2

從2021年起,考生高考總成績由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成績和選擇性考試的首選考試科目和再選考試科目成績構成,也就是所謂的“3+1+2”模式,總分為750分。

其中:語文、數學、外語以原始分計入總成績,滿分均為150分,其中外語聽力部分30分,筆試部分120分。

2021年、2022年,聽力成績不計入外語成績,外語成績以考生外語筆試成績的1.25倍計入;從2023年起,聽力成績計入外語成績。

選擇性考試科目中物理、歷史2門首選科目以原始分,化學、生物學、思想政治、地理4門再選科目以等級分分別計入總成績,各科滿分均為100分。選擇性考試成績當年有效。

(3)河北:遼寧:3+1+2

從2018年秋季入學的高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實施高考綜合改革。採用“3+1+2”模式,滿分為750分。

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分為合格性考試和選擇性考試。其中,合格性考試覆蓋所有科目,每年組織2次,分別安排在5月和12月。而選擇性考試科目包括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學等6個科目,參加統一普通高考的考生均應參加選考科目的選擇性考試。

(4)湖北:遼寧:3+1+2

2021年起,湖北高考考試科目設置為“3+1+2”組合方式,即由全國統一高考語文、數學、外語3門科目和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3門科目(1門首選科目+2門再選科目)組成,滿分為750分。

在錄取方式上,普通高等學校招生依據考生總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實行“院校專業組”平行志願分類投檔錄取;按照物理和歷史分類編制計劃、分類劃定分數線、分類投檔錄取;本科段招生除提前批次外,實行同一批次錄取。

(5)江蘇:“3+1+2”

科目設置將採用“3+1+2”的模式。其中,“3”指語文、數學、外語這三門統考科目;“1”是考生從選擇性科目歷史、物理這兩科中選擇的一門,“2”是考生從地理、化學、生物、思想政治這四科中選擇的兩門。新高考改革方案將從2021年起實施。

從2021年起,江蘇省高校將合併本一本二批次,按照物理、歷史等科目類,分開計劃,分開錄取。

按照新高考改革方案,高校錄取依據為考生高考成績以及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同時還將參考高中階段綜合素質評價。

(6)廣東:等級賦分

根據方案,廣東省本科和專科招生錄取考試適當分開,分夏季高考和春季高考兩類。其中,本科高校考試招生主要安排在夏季進行,考試科目按“3+1+2”模式設置,部分科目採取等級賦分方式計分。方案將從2021年高考開始執行。

高考總成績為750分,其中“3”和“1”直接採用卷面分,共550分;“2”實行等級賦分,各100分,起點賦分30分,劃分為A、B、C、D、E 5個等級。

對於選考科目,方案指出,將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分為合格性考試和選擇性考試兩種。合格性考試成績既作為學生畢業和高中同等學力認定的主要依據,也作為春季高考招生的依據之一。

(8)福建:一年兩考

2021年起,實施新的普通高等學校考試招生制度,高考科目設置採取“3+1+2”模式。其中,外語科目考試含聽力和筆試兩個部分,待條件成熟後實行“一年兩考”。

2020年起,實施新的高職院校分類考試招生制度。2020年起,高職院校分類招生與普通高校招生相對分開,成為高職院校招生的主渠道,實行“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評價方式,不再單獨組織高等職業教育入學考試。

對於中職學校畢業生,將依據中職學校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和職業技能測試成績,參考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擇優錄取。錄取總成績750分,其中公共基礎知識(德育、語文、數學、英語)的合格性考試和等級性考試成績300分,專業基礎知識的合格性考試和等級性考試成績250分,職業技能測試成績200分。

面向普通高中畢業生招生時,學生須參加職業適應性測試,依據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成績,參考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及職業適應性測試結果擇優錄取。錄取總成績750分,其中語文、數學、外語每門各佔150分(原則上按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卷面分值100分的1:1.5比例轉換),思想政治、信息技術、通用技術每門各佔100分。

(9)重慶:按物理歷史兩類別分列計劃錄取

重慶從2018年秋季入學的普通高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實施“3+1+2”模式。在錄取方式上,按物理、歷史兩個類別分列計劃、分開劃線、分別投檔。

《實施方案》指出,重慶從2018年秋季入學的普通高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全面實施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以下簡稱學考)。學考分為合格性考試(以下簡稱合格考)和選擇性考試(以下簡稱選擇考)。其中,合格考各科成績合格是學生畢業、普通高中同等學力認定的主要依據;選擇考成績計入普通高等學校統一高考招生錄取時的總成績。

在考試時間方面,合格考中11門學科的筆試實行全科開考,每學年組織2次。選擇考從2021年開始實施,每年組織1次,時間安排在當年6月份全國統一高考時一併進行。

從以上可以看出,大部分省市均採用了“3+1+2”以及“等級賦分”並行的方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既借鑑了浙江省改革的經驗,也為了規避選考偏科的風險,在理科學科上有了側重。

究竟新高考會變成怎樣,我們拭目以待。

藝考生文化課獨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