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觀03】其實你早就學會了”英語“

視頻


正文

學習最重要的兩步:

  1. 明確問題(輸入)和答案(輸出)
  2. 用例子構建知識:知識的構建分為兩大類型:運動類和思考類

區別在於是否依靠意識,因為意識是後進化出來的,擅長解決的是推斷問題, 但速度緩慢,無法應對多因素任務。

學不會的原因都出在:

  1. 錯誤的輸入和輸出,甚至都不知道輸入和輸出是什麼。
  2. 錯誤的知識構建方式,很多人一生都在用思考類方式來學習所有知識。比如看書學游泳。
  3. 不通過例子僅記憶知識。


以語言為例,四項能力的正確的輸入,輸出,類型分別是:

  • 聽:聲音 -> 意思,運動類
  • 說:想法 -> 發聲,運動類
  • 讀:文字 -> 意思,運動類
  • 寫:想法 -> 打字,運動類

我當年接受的應試英語的普遍誤區是:

輸入和輸出是完形填空,閱讀選擇等這類從一些列文字到另一系列文字的思考類問題。

  • 聽:文字 -> 文字,思考類
  • 說:文字 -> 文字,思考類
  • 讀:文字 -> 文字,思考類
  • 寫:文字 -> 文字,思考類


而當你出國後,就會發現你所學“英語”的輸入和真實英語輸入是不同的。

那既然都是文字,是否意味著我們練就了很好的閱讀能力呢?也並非如此, 因為多數時候學生只是記住了單詞的中文描述。

然而語言的輸入從來就不是一個單詞,而是一個句子,同一單詞在不同句子中有不同的意思。 要想把握句子中某個單詞的真正含義,需要通過體會大量不同的例句的意思。 所犯的正是沒有例子這個錯誤。很多英語“名師”,不管他們總結的再好,若僅僅是告訴你語法,你永遠都是在記憶信息,而不是學習知識。

在用百詞斬背單詞時還容易產生另一種偏差,輸入輸出變成了:圖片 -> 中文,運動類。

而學英語時最為致命的誤區是插入了中文思考這個中間輸出,把單一知識變成了兩套思考類問題。

  • 聽:聲音 -> 中文 -> 意思,思考類
  • 說:想法 -> 中文 -> 發聲,思考類
  • 讀:文字 -> 中文 -> 意思,思考類
  • 寫:想法 -> 中文 -> 打字,思考類


所以摻入意識思考中文後說英語會異常慢。 很多人可以聽得懂意思,但讓他同時給你翻譯成中文的話,他會反應不過來, 就是因為他的大腦在這個過程中其實並不思考中文。

很多英語方法正是在解決這三個誤區:

原理一:矯正輸入輸出的偏差:

  • 看電影學英語
  • 練習說外語:選個話題,表達看法,不思考中文。
  • 只看英語解釋,是避免加入中文思考這個中間輸出。

原理二:不經過意識,而使用運動類構建知識:

  • 泛聽,泛讀
  • 看電影學英語

原理三:通過例子避免僅把知識當信息記憶:

  • 理解單詞時看很多個例句,重構你的大腦對理解該意思的連接。
  • 針對聽、說、讀、寫,四項能力分別用大量例子練習。


十年學不會英語的真相很殘酷,並不是因為沒有努力,你確實學到了知識,但卻是完全不同的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