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膀藏拳功,開言日月同

熊膀藏拳功,開言日月同

熊膀藏拳功,開言日月同

風清露陽:練形意拳,少就是多,多就是少,寧練一少不練幾多。

說形意拳事少而功多,便是“少就是多”,少是指事少,形式動作少,多是指用功多,心意氣力多、體悟多。《逝去的武林》中有一段說的像是瘋話、童話:

《逝去的武林》形意拳是“事少而功多”,方法簡單而功效大。熊形理順臂、肩、頭三者的關係,先找一個西瓜,單手託在右肩上。右手臂摟著,要防止西瓜滾落,手心和肩頭要相互照應。......如狗熊夾玉米棒子......如果把夾、張做快了,或者說把腋下的玉米棒子擰一下,拳勁就旋起來了,練好了這感覺,整條胳膊就活了,打拳就能拐彎。

讓人誤以為:什麼搏殺術拳術、什麼戰場殺敵,除了大西瓜就是狗熊掰棒子。其實,這個原理只有練到了才知道具體指的什麼。

這裡面說的包含著沉肩、墜肘、熊膀、裹肩、出膀、夾肋的身體原理、形態和功用,進而才可能出現打法中的擰裹鑽翻、滾進滾出、打進顧合一、中線直進等形意拳的打法特點。可以得出結論就是如果追求擰裹鑽翻、打顧合一等等的打法特點,是永遠追求不來的,只有練出那些個身體形態,才有這些機能,只有在三體式的基礎上,才能練出這些身體形態。

現在有一種思潮和方法,很多人總認為可以通過瑜伽、意拳或類似現代搏擊的某些訓練方法也能達到這些身體形態,這是被誤導的結果,稱為形意拳概念泛化現象,這個現象的形成與時代發展有關,比如人們可以輕易看見外國的綜合格鬥比賽,並且有很多訓練視頻、比賽慢鏡頭、選手可見上身肌肉等等,就會去思考對照——外國人看起來打得很好、很厲害,可能形意拳也是這樣的。

熊膀藏拳功,開言日月同

另外還有一段,將王羲之及王獻之的書法引用到了形意拳的練法上了,又是扯的更遠了:

西瓜和玉米棒子,我們叫“虛運一個形”。其實這秘密,王獻之早就講出來了。王獻之在寫字時,王羲之從後面過來,猛地抓他的筆桿,竟然沒有抓動,王羲之就說這個兒子掌握了書道的秘密。書法握筆,指頭在筆桿上使力,反而使不出力量來。

扯到了王羲之,讀者可能覺得練個拳至於嗎?總是借古喻今,遍舉人事物,到底要說什麼?根本問題是武術不是說的、寫的,是練的、用的,講武術也是無奈之舉,應運而生,現在隨著移動互聯網發展帶來了在線視頻功能的爆發,遠程講武術漸漸的能被人接受了,效果還差一點,但也是極大的進步。

熊膀藏拳功,開言日月同

蘭亭序

關於王羲之,不僅是書法,也是武術高手,並且還是當時朝野上下數一數二的手,他的字太優秀了,把他的武掩蓋了,以前的高官權貴都是允文允武的,本來不分家,同屬修身之藝。熊形的兩邊轉換是熊之能,熊有個陰陽身,身在於落膀,熊膀是一大能,所以佔形意拳四象之一,關於熊膀是練形意者必備的身形,從三體式中來

熊膀藏拳功,開言日月同

熊膀

熊形的要訣,實際上就是形意拳練上身的東西,並不需要專門練熊形才會有,十二形是後來加進去的,往正面去說是為了豐富形意拳訓練體系,增加拳學內涵,往真實說就在真東西里摻沙子了。形意拳十二形包括了分解練法、分解打法和一些演法,都是拆出來的,直接練或用是無效的。

熊膀藏拳功,開言日月同

熊形之所以那麼重要,是因為熊膀入四象,人身上要練出熊膀,卻不指著熊形達到,也不可能達到。其實上了身的形意功夫都有對稱性,上下對稱,左右對稱,內外對稱,人經過一段時間系統鍛鍊,不僅小腿肚子有彈性,與之對稱便是小臂肚子,這就是典型的上下對稱,這種彈性也可以理解為所謂的換勁,或內壯,或氣足,或四稍,都具有指向的比喻、形容,形和意兼備了,人就強大了,再加上打法,就算功夫還淺,也有一搏的資格,所謂當年的形意打死人。

這一點是很厲害的,功夫上身快,體現的明顯,而且是內家特徵。比武就是這樣,我有你沒有就代表了勝負,有時都不用比了,所以老拳師看人練拳,只看身上的東西,有哪兒沒哪兒決定了一切。而不會一上來就說,打得過或打不過的外行話,身上沒有基本就不可能打得過身上有的,不是高矮胖瘦體重能決定的,這是武學,不是相撲或其他。

熊膀藏拳功,開言日月同

相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