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華為不造車,反倒對汽車產業影響更大?

說到最有實力、也是最可能造車的科技公司,蘋果算一個,華為也算一個。

谷歌深耕自動駕駛十年,已經成為未來出行的領頭羊,而蘋果作為市值 9600 億美元的宇宙第一股,華為作為總營收達1797億,同比增長近40%的通訊巨頭,在智能網聯逐漸成為風口,眾多互聯網公司投身造車行業的今天,難免會有人將在互聯網領域掌握核心技術的這兩位巨鱷,也與造車二字聯繫在一塊。

為什麼說華為不造車,反倒對汽車產業影響更大?

由此而生的便是,多年來蘋果造車的傳聞不絕於耳,但從未被證實。長期以來,諸如“華為計劃造車”、“華為新車諜照洩露”、“華為宣佈進軍自動駕駛汽車市場”的消息更是甚囂塵上。

為什麼說華為不造車,反倒對汽車產業影響更大?

不過,蘋果到底造不造車現在還沒有個結果, 而隨著華為在上海車展上正式宣佈不造車後,這一邊的傳聞終於塵埃落定。

所以不用擔心,華為真的不打算造車,輪值董事長徐直軍也一再強調了這點,甚至被媒體老師們逼到開玩笑的說,是不是非得寫血書你們才能相信?

為什麼說華為不造車,反倒對汽車產業影響更大?

其實這樣的決定也很好理解,畢竟互聯網行業造車的太多了,個個都頂著輿論的風頭,沒點夢想誰會去冒這個險?幹到最後把主業搞砸的已經有樂視這個前車之鑑了,華為近年來在通訊業混得風生水起,自然不願意趟渾水。

為什麼說華為不造車,反倒對汽車產業影響更大?

但這並不意味著華為沒有在汽車行業看到機會。

正如徐直軍的特意聲明,華為之所以不造車,並不是因為技術和資本積累不夠,而是因為華為發現,汽車產業正在把ICT(信息與通信)技術定位為新的主導性汽車技術。

為什麼說華為不造車,反倒對汽車產業影響更大?

隨著汽車產業與ICT產業的深度融合,智能網聯電動汽車正在成為人類社會新的革命性發展引擎,其影響遠遠超出兩個行業本身。而華為則一定會依靠自己的ICT優勢,在汽車價值鏈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為什麼說華為不造車,反倒對汽車產業影響更大?

簡單說,就是ICT現在還沒有形成商業價值的業務。但人工智能、網聯和自動駕駛、智能生活場景的貫通,這四大業務是華為瞄準的方向,也是所有科技巨頭不可錯失的機會。

為什麼說華為不造車,反倒對汽車產業影響更大?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此前的上海車展上,儘管聲明不造車,但華為卻以Tier1供應商的身份參加

,全稱就是汽車電子產業鏈Tier1系統集成廠商。

為什麼說華為不造車,反倒對汽車產業影響更大?

其實隨著現今汽車身上的電子零部件越來越多,全球汽車電子零部件的市場規模也越來越大,從13年的開始,幾乎每年都以100億美元的趨勢逐年遞增。而在中國幾乎沒有一個世界級的Tier1供應商,汽車行業普遍使用的還是ZF、博世、大陸、偉世通的電子零部件及技術解決方案。

不過,在汽車新四化的今天,人工智能也好,自動駕駛也罷,才是未來頂級汽車供應商應該考慮的範疇。未來汽車的核心零部件,將不是“軀體”本身,而是能應對多種情景的“大腦”。而華為正在規劃和努力去做的,就是如何為汽車企業提供更為優質和完善的“大腦”。

為什麼說華為不造車,反倒對汽車產業影響更大?

目前,華為既有能力與大數據、雲計算見長的軟件提供商百度、阿里、騰訊進行競爭

,又可以和博世、大陸等在電動化、智能網聯、自動駕駛領域有深厚技術積累,以及以硬件見長的零部件供應商一較高下。

為什麼說華為不造車,反倒對汽車產業影響更大?

所謂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對以往壟斷市場的博世等一線供應商來說,如若不能緊跟市場的步伐,被淘汰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而對於華為而言,機會首先來自於智能網聯的需求,4G/5G通訊模塊的需求是毫不含糊的,這也是目前華為在汽車行業最有利的敲門磚。

不過,華為也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Tier1供應商。

這其實和BAT的戰略比較類似,但是華為在硬件層面更加有優勢,自研AI 芯片昇騰 310 和昇騰 910 以及能夠支持 L4 級別自動駕駛能力的計算平臺——MDC600。MDC600計算平臺直接搭載在了奧迪Q7的原型車上,可以很好的實現奧迪城市自動駕駛環境的運行。

為什麼說華為不造車,反倒對汽車產業影響更大?

華為在通信上的技術更不用說,

本身華為就是全球領先的ICT、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商,移動5G、IoT、通訊領域的技術優勢讓華為在車聯網層面人擋殺人,佛擋殺佛不是問題。

為什麼說華為不造車,反倒對汽車產業影響更大?

再加上由於智能網聯汽車的落地對本地化屬性有著極高要求,例如去年,國際Tier1巨頭博世便與華為宣佈合作,博世物聯網套件軟件服務將搭載於華為雲實現在華落地應用。其實也能從側面反映出華為挺進汽車行業,擁有中國這個世界範圍內最大汽車市場的本土優勢,就算是博世也要多掂量一下自己的能耐,硬碰硬不過,只得屈身合作。

為什麼說華為不造車,反倒對汽車產業影響更大?

因此,華為大可不必去和造車這件事情較勁,深耕自己的專業技術領域進行更多場景化的拓展,市場潛力無窮大,廠商們也都願意找自己合作,何樂而不為呢?

事實上,直到目前,華為的汽車業務的覆蓋已經極其廣泛據不完全統計,在過去幾年裡,華為已經和國內外至少15家車企簽訂了超過20份不同層面、不同側重、不同方向的合作協議。

為什麼說華為不造車,反倒對汽車產業影響更大?

如果這些協議都得到執行,華為將成為事實上的主流汽車供應商。而且,華為的野心可不止這一點。目前汽車實際上有100個CPU,走的是總線+分散控制的路線,幾乎每一個功能都有自己的控制器,互不隸屬。而未來可能減少到3個CPU,走分佈式網絡+域控制器的路線。

為什麼說華為不造車,反倒對汽車產業影響更大?

如此一來,現有普遍使用的汽車內部通訊協議將被新協議所取代,整車廠在這一塊利益不大,使用新協議基本沒有包袱,但卻動了Tier1供應商的奶酪。如果域控制器大行其道,所有功能必須將控制權交出來,Tier1廠商就再也不能關起門來做出獨立系統向主機商直接供貨了,他們必須要與域控制器供應商協調,甚至最終喪失話語權。

為什麼說華為不造車,反倒對汽車產業影響更大?

華為如果做成了這件事,恐怕是要革了Tier1供應商的命。就像蘋果在打造iPhone的時候,下了一步目光長遠的大棋,並不是在打造一臺手機,而是在打造了一整套互聯網思維的生態圈,最終將諾基亞打敗。很顯然,在汽車新四化的大趨勢下,未來車企的競爭焦點將既不是發動機、變速箱,也不是三電技術,而是在ICT技術支持下的,屬於汽車產業的智能網聯生態圈。

華為在汽車行業的入局正是如此,雖然華為不造車,但它仍然將給汽車行業帶來深遠的變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