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不聽話”的病人時,醫生該怎麼辦?

導讀

無論是為了讓患者更健康,還是為了保護醫生自己,都有必要處理好這些“不聽話”的病人。

要點提示

➤如果你事先已瞭解該患者依從性不佳、慣於不遵醫囑,最好能書面記錄你向其推薦的治療計劃,不要只是“說說而已”;

➤如果患者未在預約的隨訪時間前來就診,請書面詳細備註,併發送信息或打電話提醒他;

➤書面記錄你對患者推薦的檢查項目,保持耐心。

遇上“不听话”的病人时,医生该怎么办?

圖 | Medscape

“不聽話”患者,值得你加倍重視

除了法醫和驗屍官,每個醫生難免都會遇上不遵醫囑的患者。當你遇上了這樣的病人:他們不去做你建議的檢查,不按處方服藥,也很難按時隨訪,那麼你可能會心生惶恐——不僅僅為他們的健康狀況,也為潛在的醫患糾紛風險。畢竟病情一旦惡化,他們可能就不再那麼“佛系”了。

無論是為了讓患者更健康,還是為了保護醫生自己,都有必要處理好這些“不聽話”的病人。

伊醫生的故事:“有主見”的老病號去世了

伊醫生是一名內科醫生,一名患糖尿病與膽囊疾病的中年男患者,已在伊醫生處治療了八年。第一年治療結束時,患者出現肺球孢子菌病,需接受住院治療並進行支氣管鏡檢查、經支氣管肺活檢。

住院期間,患者接受了紅黴素及頭孢呋辛治療,伊醫生並未發現其患有惡性腫瘤。第二年,患者繼續接受抗生素治療,但仍感染上了真菌性肺炎。

接下來的兩年中,伊醫生對患者的糖尿病進行持續管理,每年面診5至6次。但在次年,患者隨訪的頻率明顯下滑,儘管伊醫生使用了就診預約卡來提醒他,但他僅來伊醫生處就診了1次。

又一年之後也就是第六年時,患者因咳嗽、疲勞及輕微發熱等流感症狀就診,此次就診之後患者症狀未改善。伊醫生為患者開了胸片檢查,影像科醫生報告其左右側胸腔有中度積液,建議進一步進行胸部CT掃描。

遇上“不听话”的病人时,医生该怎么办?

圖 | Pixabay

但當伊醫生將胸片結果告訴患者時,患者卻拒絕轉診至肺病學專家。患者表示自己會去做胸部CT掃描,於是伊醫生便為他開了呋塞米。

一個月後患者回到醫院,但始終未預約CT掃描。患者自述呼吸狀況有所好轉,但伊醫生還是擔心他的胸腔積液問題,於是叮囑他去做胸部CT檢查。

如你所料,患者仍然沒去。一個月後的再次隨訪中,伊醫生髮現患者的肺底部呼吸音減弱,伴有明顯液體瀦留,伊醫生再次敦促患者儘快進行CT檢查。

三週後,患者終於去做了CT檢查,掃描顯示雙側大量胸腔積液及左側腎上腺增大,右肺中葉、右肺下葉塌陷。影像科醫生稱,這些均為三個月內的新發症狀。

伊醫生立即將患者轉診至肺病專科,儘管此後伊醫生與患者再無接觸,但伊醫生仍在該患者病歷中附上了隨後一個月進行的一次CT掃描報告,報告顯示其左側腎上腺輕度增大、雙側胸腔積液持續存在。

在伊醫生處最後一次就診三個月後,噩耗傳來。患者家屬電話通知了伊醫生患者去世的消息,同月,患者家屬申請調取患者病歷。此後,伊醫生收到了來自患者哥哥的起訴信件,信中引用了美國聯邦《民事訴訟法》第364條內容。

儘管起訴信引用了法律條文,看似“有理有據”,但最終訴訟並未發生,很可能是由於律師已注意到了患者長期不依從的事實。更重要的是,醫療記錄顯示伊醫生始終在試圖讓患者遵從醫囑,並已反覆警告患者CT掃描的重要性。

遇上“不听话”的病人时,医生该怎么办?

圖 | Pixabay

結語:醫療記錄,有備無患

由此看來,遇上“不聽話”的患者,儘管醫生的初衷是儘量讓他遵醫囑、改善健康狀況,但同樣重要的是,在病歷中做好文書記錄,以避免未來可能發生的法律糾紛。

參考資料:Gordon T. Ownby, Malpractice Case: Protect Yourself From a Noncompliant Patient, April 19, 2019, Medscape.

遇上“不听话”的病人时,医生该怎么办?

精彩回顧

➤ “醫生開的假藥,害死了我爸”:450萬醫生的無助,累了、也怕了!

➤ 五一特供:外科醫生應對醫療糾紛實用指南 | 醫眼看法

➤ 又一科主任被抓,被判11年……

➤ 不解決這五大問題,三甲醫院急診分級難成功!

戳這裡,更有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