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生活足夠用力,為何仍深陷“窮忙”?

你生活足夠用力,為何仍深陷“窮忙”?

你生活足夠用力,為何仍深陷“窮忙”?


你生活足夠用力,為何仍深陷“窮忙”?


把安璇【星標】

就不用每天忙著和安璇捉迷藏啦♥


電影《怦然心動》裡說,這世上,有人住高樓,有人在深溝,有人光芒萬丈,有人一身鏽。

當你在擠早高峰的地鐵時,有人坐著邁巴赫去上班;

當你加班晚歸的路上,啃著煎餅果子充飢時,有人坐在落地窗前看著璀璨夜景吃著法餐……

人與人,每天都是24小時,你生活也足夠用力,為什麼卻仍深陷底層,總是窮忙一場?

《菜根譚》裡說:人生太閒,則別唸竊生。太忙,則真性不見。

窮忙,也是一種病。

1

窮忙族

像陀螺一樣原地打轉

身邊的年輕人中,張曉剛是一個足夠用力生活的人。

他26歲,在一家公司做普通職員,每天朝九晚五,工資3000多,下班後,還兼職做代駕,經常忙到凌晨。

一次幫我做代駕時,凌晨的街道冷冷清清,聊到這幾年在大城市打拼的日子,他突然情緒很低落,和我說:

“姐,你說我不夠努力嗎?付完房租、水電費,每月沒剩啥錢,還是那麼窮?”

身邊,像張曉剛一樣,生活足夠用力的年輕人很多。

27歲的楊旭每天過得也是緊緊張張,一個人在省會城市打拼,早晨7點多出門,晚上要7點多才回到家。

“再自己做飯,等吃完飯經常8點多了,累得什麼也不想幹,也不想想明天的事兒,第二天起來還是這個節奏,循環往復。”

楊旭說。

你生活足夠用力,為何仍深陷“窮忙”?


每一天,窮忙族沒閒著,忙得團團轉,工作、加班,賊忙、賊累、賊操心,可生活還一地雞毛,沒有什麼高光時刻,就像陀螺一樣在原地打轉……

窮忙一族,一天的忙碌之後,感覺每天的努力和奮鬥就像“拳頭打在棉花上”,使了很大勁,卻充滿無力感;

每天回到出租屋,關上門,只想癱在床上,有些氣餒,有些困惑,為什麼自己挺忙,生活卻沒有大的改觀呢?

2

窮,是因為太忙

你堅持和努力就會成功,這樣的毒雞湯,我們看得太多,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

美國的一位美女作家芭芭拉,為了搞清楚,窮人為什麼一直窮,她假裝窮人,混入美國窮人的底層生活。

刻意隱瞞了自己的身份,斷絕了與原有社交圈的來往,她只帶了1000美元作為生活費,想靠自己的努力,從窮人堆裡走出來。

做過超市售貨員、餐廳女招待、保潔公司的清潔工、護工等,芭芭拉發現,自己陷入一個惡性循環:

為了節省房租,她住在偏遠郊區,每天花費很多時間上下班,佔用了很多時間;

為了能交上上漲的房租,她做幾個兼職,忙得團團轉;

她感覺自己像一個工作機器,機械地工作,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學習,每天只想著今天賺得錢夠不夠交上這個月的房租和伙食費;

每天都是如此,疲憊而忙碌,卻仍很窮……

經過親身體驗,芭芭拉看到了一個生活的真相:

窮人們窮,不是因為他們懶,正好相反,大多數人都非常勤奮,甚至有人身兼數職,可生活依然窘迫,只夠溫飽。

所以,一個人努力工作,卻不一定能改變窮困的生活現狀。

3

被短視套牢

就會深陷窮忙


為什麼足夠努力,卻仍然會受窮呢?

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塞德希爾和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埃爾德·沙菲爾通過研究證明:

因稀缺而導致短視、視野狹窄,讓年輕人陷入了窮忙的生活狀態。

香港電臺曾做過一檔真人秀節目,叫做《窮富翁大作戰》,出身豪門的企業家田北辰,兜裡只揣著50元的生活費,開始體驗做清掃工。

住“籠屋”,為坐不起13元的地鐵而坐通宵巴士去上班……

做工9個小時後,他已累癱,而身邊的“同事”還要熬夜做兼職;

這個每天曾指揮上千人的企業家,在經過長時間的體力勞動和生活在太過嘈雜的籠屋裡,已沒有時間和心氣去規劃明天,心裡想得就是“今天吃什麼”、“住哪裡”……

當他向同事“請教”哪裡能買到15元的盒飯時,人們發現,田北辰思考模式開始變得像個“窮人”。

在《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一書中寫到:

窮人每天疲於奔命,出發點只為了解決“一張床”和“一頓飯”的問題,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考慮其他問題;

而一張床和一頓飯的問題是每天都存在的現實問題,所以日復一日,他們仍在原地打轉。這就像每日忙碌的年輕人,為每個月的KPI、房租、生活費而打拼,好容易完成了這個月的任務,可還沒等好好喘口氣,下個月就又開始了……

日復一日,年輕人就一直很忙,但生活卻一直沒有太大的改觀,仍然窮困。

4

去做不緊急

但重要的事

如何改變整日窮忙的現狀呢?

在《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中給出瞭解決方案:

適當的有些時間,讓一些重要的事進入視野,這是走出窮忙狀態的一大方法。

在我們忙於眼前緊急的事兒時,我們也要空出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去規劃一下,做一些對我們人生來說,不緊急卻重要的事。

你生活足夠用力,為何仍深陷“窮忙”?


賺房租、交水電費、飯錢等,這些都是眼前緊急的事,而這些對於整個人生來說,都是小事,而人生要逆襲,是要去做一些不緊急,但卻重要的事。

李想用了一年多時間,從窮忙中走了出來。

5年前,他從一所大學的法學本科畢業,簽到上海一家公司做法務,工資6000元,當時遭到一群同學的羨慕,可是沒想到魔都生活成本高,6000元工資僅夠生活費。

這樣幹了兩年多,李想每天累夠嗆,生活卻不見什麼起色。他思考了一段時間,辭職回老家,臥薪嚐膽一年多,考過了司法考試。

之後,他又重新殺回魔都,從底薪3000的律師助理幹起,現在僅兩年多的時間,收入已幾十萬,日子蒸蒸日上。

李想說,人得時常停下來,好好審視一下自己的生活,可別讓短視套牢自己,而根本看不到那些不緊急,卻可以讓我們人生逆襲的大事。

5

停下來

看清要走的路

這幾年,流行起了職業“間隔年”。

間隔年是指,工作的人辭職,進行一場旅行,或者做一些別的事情,調整身心,而背後深層次的原因是,可以從固定不變的生活模式中暫時跳出來。

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從原來的生活裡跳出來,才能更清楚地看懂這段生活對於整個人生的意義。

朋友大敏幹了6年攝影記者,突然辭職了,她說,放空自己,思考一下未來。

她去雲南、貴州、甘肅,窮遊半年多,在小山寨裡拍美食、在原始森林裡拍溪水、在油菜地裡拍晨霧,然後發在微博上,成了網紅的自由攝影師,靠給網站供照片賺錢,收入比過去好很多,過上了自己喜歡的生活。

“太忙,則真性不見。”意思是,人不能太忙,太忙,身心疲憊,根本沒心思去仰望星空。

每天窮忙的年輕人,有了空閒,才有時間分辨當下的工作,哪些是低效率、低價值的,哪些是對未來的生活更為有意義的能力和資源,從而有意識地去做一些高價值的工作,讓人生呈現一個向上上升的趨勢,從而一步步走出窮忙狀態。

在阿里巴巴,馬雲有一塊專屬於他打太極的地方,他在這裡暫時停下來,也是他進行深度反思的地方;

每年,比爾蓋茨給自己安排兩次在湖邊小屋度假,放空自己……

人生,別總著急一味急匆匆的趕路,時常停一停,才會跳出因窮忙而帶來的短視,看清自己的現狀,看清要走的方向。

時常“放空”,才能跳出“窮忙”,一步步走向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

安璇小吐槽


你生活足夠用力,為何仍深陷“窮忙”?



“Try your best!”

這是小時候,上英語課的課前口號。

我們總是這樣,被教育著:你必須全力以赴,才能夠獲得最好的成績。

但其實,挺多很努力的人,成績還不如整天玩耍的人。

方法很重要,找不準方法,就像竹籃打水,終究一場空。

不知道各位親~你們是否又經歷過某段勞而無獲的時光呢?

那段日子的感受又是如何?

不妨和壹休說說~

你生活足夠用力,為何仍深陷“窮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