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對前路充滿渴望,就一定不會失去動力

適合推動自己進步的方式方法得靠我們自己去發掘

很多人直言他們不喜歡自己的生活,不喜歡自己的圈子,甚至不喜歡自己所在的城市,那麼請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心,並說出你喜歡的自己的樣子該是怎樣。

總是有些熱銷課程在教我們如何工作、如何生活,說白了就是要麼就是按照自己擅長的技能為自己開創全新的生活方式;

要麼就是在現在的生活基礎上做出一些正念、正向、正確的改變,使自己能夠快速在現有的生活方式中變得更有價值感。

我承認確實有很多學習方法是值得我們嘗試的,但是方法也會因人而異,不是說某些方法好用,就一定要嘗試。更不是大家說好,你就要強迫自己去嘗試。

其實當我們努力想要尋找方式方法去堅持某件事情時,就意味著我們自身缺少了幾分動力及信念感。

所以我們開始不斷地去向他人學習,我們最該學習的不是怎樣督促自己,而是我們該如何把自身的動力激發出來。

關於自律這個話題一直很受爭議,那麼自律是成功人士為平庸的人注射得雞血嗎?還是開啟幸福人生的密碼?

在你還不是自律人群中的一員的時候,你還無法去品評別人口中的自律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因此請不要浪費你寶貴的時間去爭辯自律本身有用沒用,有什麼用,或是好不好用。

在我看來自律這個詞不帶有任何侵犯你時間及思想的嫌疑,它確實是個褒義詞,能夠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時間、控制力及行為等諸多方面,難道自律還是惡魔不成?

很多人將自律、自我成長都理解成了強迫自己去做一件不願意做的事。對一件事如此厭煩,又怎麼會產生好感呢?

如果你確實上班的路程就需要兩個小時,那晨跑或者晨讀這種運動可能是在透支你的健康,畢竟睡眠是健康最基本的需求。

不要強迫自己去接受別人的經驗,自律本身沒任何不對,但每個人的自律方式都務必要在自己的經驗中加強反思和總結。

只要你選對了適合自己的方法,確實能使自己進步、成長就是好的。

如果把自律換成自我成長或是自我管理,可能從字面上更容易被接受,但是其實自律是經過漫長的自我管理,並且思想與行為要高度統一,想來難度係數確實很大。比如早起、晨讀、晨跑、記反思日記等等,哪件事也不是隨便說說就能達到與自律同等效力的,一定要常年如此,十年如一日的重複一件事才是最難的。

是意願,更是渴望

那麼能長此以往堅守這些良好習慣的人是如何做到的呢?真的有什麼秘訣嗎?我把它歸納為“渴望”。這是高於期待的一種“慾望”,對自己的改變、成長及將來有著強烈的渴望。

只有渴望才能引導我們去做一件重複的事且不會抱怨。

只要你對前路充滿渴望,就一定不會失去動力

一切都是你想要的樣子,還有什麼可抱怨的呢?在別人成功之後再分享出來的方法論不一定適合所有人。

每個人的成功都源自於不斷在自身的經驗中反思及總結,從而整理出自己的一套法則。

當你的經驗和別人縱有天差地別的斷層時,千萬別去輕易對自己的生活方式大換血,那有可能會導致你堅持一段時間後更加懈怠。

當你對一件事物或一個夢想產生渴望時,便談不上堅持、更談不上消耗自己,因為一切都源於你的意願。

意願代表了你心裡所想,為什麼我們的目標會被一些瑣事及頑疾給掐斷,就是因為我們的意願做了主導,在我們的心裡認為去做一些該做的事才會使目標離我們越來越近,但是在這中間玩手機、約會、追劇等等。

這說明我們期待自己能夠實現夢想、達成目標是一回事,而真正實現起來卻是另一回事,這中間夾雜著無數任性的意願,它們成了攔路虎,讓我們眼看著夢想被破壞。

於是在這條路上,我們漸漸忘記什麼是該做的,一路風塵僕僕地去追逐那些想做的。

然而意願並不總是些不好的,當該做的和想做的產生化學反應時,我們內心便會生出更長久的意願,它就是渴望。

“望”總是比眼下看到的、感受到的要深遠了幾分,渴望意味著不論好壞,都會將意願進行深度挖掘並儘量滿足。

可以理解成對意願的極度渴求。那麼如果我們的意願是靠譜的,而非任性的,在渴望的指引下,我們就能離目標更近一點,不是嗎?內心的意願會主導我們該怎麼做。

你若渴望接近人群,你就會學著與人為善;你若渴望健康,你自然不會徹夜不眠地消耗自己;你若渴望攀升,你一定會想辦法改掉拖延及遲到的習氣。

渴望比期待更加逼近內心真實的聲音,期待只是我們對某些事物生出一些美好的願望,在這基礎上我們會試著設立一些目標,但它無法使我們盡全力去量化、去追逐、去專注。

而渴望更像是帶領我們實現目標的導師、領航員,只要聽從內心的聲音,帶上意願,一路前行,我們終將在這條自我實現的路上得償所願。

只要你對前路充滿渴望,就一定不會失去動力

發掘渴望的與眾不同

我們看看詞語本身容易對我們鋪設哪些“障礙”,詞彙的深刻程度不同,我們對自己潛力的探索意願也會不同,這裡面有使用習慣的因素,也有場景及看待事物的視角的因素。

願望:出現的場景通常是在許願池、許願樹、寺廟、生日會上,當流星雨出現時也會有人雙手合十不自覺地許下願望。

有人說許願是偷懶的好幫手,似乎不用努力,只要許過願了,願望就如同一份聖誕禮物一樣自己來敲門。

成年人的世界說是充滿了艱難險阻可能有點言重了,但前路等著我們的是叢林、是沼澤、還是獨木橋,我們並不清楚,不說要做好萬全的準備,至少不能讓自己活在象牙塔裡,畢竟我們都不是童話故事中的主角。

期待:設立目標時通常會以夢想清單或目標拆解方案的形式呈現出來,比願望更貼合實際,但少了一點動力,

期待更像是一位望子成龍的長者對後輩的期盼、期許。

當期待被用在自己身上時,總是會在內心為焦灼留下些空間,但是期待被實現的概率確實會超過願望,至少人們是有意願去做點什麼的,只是做的過程中會存在對未來焦慮的等待,缺少的那幾分動力正好被填滿了。

這部分焦慮的存在便是源於對未來的一種不自信,也類似於老者對後輩的那幾分不放心。

渴望:當渴望在心裡紮根時,你既不需要向外求取動力,也不需要什麼清單、便利貼來提醒你該做什麼,此刻的你會變得勇往直前,信念感也會油然而生。

原理也很容易解釋,因為你在向著意願前行,你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該做什麼,你不必靠外力來督促你“不要總是犯懶、拖延、任性”。

只要你對前路充滿渴望,就一定不會失去動力

挖掘出那份忠於自己內心的渴望,你便會靠著信念、篤定,在實現目標的意願探索自己的能量,那麼實現價值感只是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而已。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這幾個詞彙的運用,想必期待是最常見的了,在我讀過的書及身邊朋友、同事的口中也很常常聽到期待這個詞。

其實當我們到處為自身潛力的挖潛、能力的提升、目標的堅守而求醫問藥時,都是因為自己的動力、定力及意志力還不夠支撐我們勇往直前、竭盡全力。

當內心渴望做成某件事、達成某個目標時,一切問題你都會想要拼盡全力去面對、去解決,因為渴望會趕走你對未知的恐懼,會陪伴你探索你的潛能,在自我實現的路上創造價值。

小結:

● 自律本無過,若你無法堅持,可能是你採用的方式方法不適合你,不用灰心。

● 面對目標或夢想,能否找到動力來支撐你才是重點。

● 有時候我們主觀意願會破壞我們的成長計劃,但意願並不總是不靠譜的。

● 靠譜的意願會引導我們挖掘自我成長及自我實現的那份渴望。

● 在渴望中我們會重新拾回動力,並且只要我們渴望自我實現,意願定會發揮它的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