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月已逝,血幕降臨——張徹的《刺馬》與陳可辛的《投名狀》

風月已逝

血幕降臨

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

在這個蕭瑟的時代,看一部無比蕭瑟的電影

這十幾年,北上的香港導演,基本全軍覆沒。大環境、審查制度、文化差異、歷史述說方式和教育導致的價值觀分歧、觀眾關注點與口味……這當然是香港導演水土不服的大背景。但背後更大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在這群北上的香港導演中,最讓我關注的,可能是陳可辛。

而他北上所拍的電影中,我最喜歡的,大約是《投名狀》。

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

陳可辛早期在港拍的電影,多為文藝片、生活片、愛情片一類,如《甜蜜蜜》、《金枝玉葉》。但北上以後,反而對武俠題材產生了興趣,一連拍了《投名狀》、《十月圍城》與《武俠》。前兩部,都和張徹有關,如《投名狀》之於《刺馬》,《十月圍城》之於《上海灘十三太保》,而《武俠》,則搬出了張徹第一代弟子王羽。

在武俠已經遠去的時代重新開拍武俠,陳可辛確實與眾不同,更不同的是,他雖取材經典,但明顯要對準的早不是江湖,而是歷史,是時代。所以,《投名狀》也好《十月圍城》也罷,包括《武俠》與後來的《中國合夥人》,都包含著濃濃的隱喻,那份厚重,實在是其他北上香港電影人難以比擬的。

陳可辛,雖出身那個擅長風花雪月,風雲變幻終為彈丸之地的香港,但,其野心與格局,大約只有走出香港,才有了真正得以一展的可能。

我喜歡他,就這一點吧。

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

三個演員,完全不同的身份背景,分屬不同時代,他們和港片的全盛時代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刺馬》應當算張徹難得的經典之作了,倒不是說完成度和好看度,更多的,這部電影中容納了最多張徹的“野心”,從美工道具佈景這些都可以看出濫拍成性的他,很想用力在這部電影中放點什麼其他商業片中放下不下去的東西,除了兄弟情(ji)誼(qing)、還有背叛,野心、人性,甚至,還有張徹最稀有的男女之愛!

當電影一開始,白衣翩翩驚為天人的馬新貽出現在熒幕上時,我已知道這將是一個不同的故事,會和張徹其他一見面就為對方去死的電影截然不同,那些故事中,即使地位相隔懸殊,卻也還總有些什麼,是人與人之間的微妙牽絆。然而《刺馬》裡,這一招早已玩得爐火純青張徹卻打算耍我們:馬新貽從出場那刻開始,就和黃縱、張汶祥這樣的草莽彷彿使用了不同的濾鏡:他們氣場如此不同,註定不可能長久,甚至,連牽扯在一起都很勉強。縱然黃縱和張汶祥都被馬新貽的氣度所吸引,願意為他賣命,最終也為他付出生命,那情感的波動(尤其是張汶祥與馬新貽之間)雖然也有,但他們的“命”終究不同!

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
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
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

27歲的狄龍,真是人間極品……滿屏流口水的觀眾,大概也從側面印證了這大約更可算是另類的風月片。

黃縱單純地信任著他的大哥,他幾乎是個沒有什麼思想和頭腦的莽夫,在山寨時不顧後果的下山,魯莽,粗放、任性、貪財好色又自以為是……雖然也率真、豪邁、善良,但終歸只是簡單的武夫。張汶祥到底讀過幾天書,總算有些清醒,所以對馬新貽,他的情感遠較黃縱複雜,一方面,他對馬新貽的欽慕、崇拜遠較黃縱深刻,那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中包含的關切都是曾經付出的證明(當然,也可能,由於扮演者是狄姜,但誰知道這不是張徹故意的呢?),即使只是隱隱約約,他到底能夠觸摸到半分他大哥的愛恨,情不自禁欣賞他那要往上爬的勃勃野心和這份野心所激發的生命力。而另一方面,對大哥,他畏懼、懷疑、焦慮、掙扎,因為他知道馬新貽和他們絕非同類,知道他會背叛他們——不,那不叫背叛,而是遺棄。張汶祥是明白這一點的,他仇恨的來源,細想起來,與其說是被背叛後的憤怒,不如說是被拋棄的幽怨。

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
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

根子上,這部保留了張徹暴力美學的電影,終是一個風花雪月的故事,從黃縱和馬新貽的關係開始就註定。何況張徹還加入了米蘭,三個男人中的米蘭。一開始特別滿足於打家劫舍生活,一上來就搶了馬新貽的銀兩還拋下一句:“該下手就下手,該走就走!”的米蘭,後來卻在張汶祥的質疑中毫不退縮地說:“隨便你怎麼望我,我也不怕,我嫁給你二哥的時候,還很小,什麼都不懂……等我懂得我需要什麼樣的男人的時候,我就是這樣!”

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

誰能在這樣的男人面前不動心?

是啊,好勇鬥狠的江湖義氣在深沉腹黑的不擇手段前,顯得那麼蒼白軟弱,錢財女人就可以被收買的男人,和矢志不渝要“做一番大事”的男人……遇到了馬新貽這樣散發著生命能量的男人,有幾個女人能把持得住?米蘭當然會愛馬新貽,不愛是不可能的。特別之處在於她的潑辣、她的野性,她的主動,她的強烈,她的“我就是這樣!”一向見識多名門閨秀的馬新貽何曾見過這樣的山野之花?米蘭恰恰激起了他內在洶湧的原始慾望,所以馬新貽會說:“誰能相信我們是真的相愛?”他們相愛了,這很難想象,但愛哪裡有什麼合情合理?只能“我就是這樣!”

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
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

■ ■■■■

馬新貽要殺黃縱,想來並非為了米蘭,黃縱始終都只是個扶不上牆的鄉野村夫,滿足於打打殺殺的他不可能懂馬新貽渴望的東西:前程、權力、控制、地位、名望……還有那天性就要燃燒的鬥志。黃縱總有一天會擋了馬新貽的路,而“凡是阻住我去路的東西,都要把它踢開!”馬新貽絕非無情,不如說他很重感情,所以才十幾年來未曾婚娶,獨獨愛米蘭,但多情而深情,離無情其實也一線之隔:你擋了我的路,你為什要擋我的路?你為什麼明明知道我正在竭力爭取卻還要擋我的路?曾經的真情,一瞬之間就變做傲嬌的怨憤,在馬新貽看來,背叛者或許是黃縱也不一定。

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

馬新貽對張汶祥,感情投入更深了,或許一開始他告訴自己,只是當他是個可以栽培的人材,卻不能解釋張汶祥行刺馬新貽時,馬新貽喝退下屬,決意要獨自制服他,即使張汶祥的匕首刺入腹部,依然想的是要一對一的解決問題。可以毫不顧惜殺黃縱的馬新貽,為何捨棄所有優勢,寧願丟掉性命也要保留在張汶祥前的尊嚴?那就只能出於感情——他喜歡他,這種喜歡不是什麼男人間的惺惺相惜,更不是帶有佔有和慾望的曖昧,就只是喜歡而已。或許他暗暗明白張汶祥和黃縱的不同,張汶祥心思細膩、佈局縝密,處事謹慎,雖出身草莽,卻和自己更為相似。如果有機會,他會懂自己,可以成為自己的心腹……然而這也不足夠,只能說喜歡就是喜歡,一個眼神就能註定一切。到了生死那刻,馬新貽才明白這份情感的強度,可已經來不及了。“張汶祥,沒想到我會死在你的手裡!”

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
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
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

馬新貽不會後悔,當然不會,作為一個所有的意志、能力、抱負都是不斷往前爬的人而言,一個堅定思考著生存的意義,唸叨著“大丈夫,當求封疆裂土,光宗耀祖!”“有這樣的志向,才有這樣的將來!”的人,後悔極其無聊。但馬新貽畢竟為了這份情瞬間失去了一切。這個時候,他倒不會去想他不顧一切得來的前程了。也許,從一開始,“我還要再向上爬,誰也不能阻止我向上”不過是馬新貽給自己的一個強烈心理暗示,說著說著身邊人連帶自己就當了真。其實他要的是什麼了?還是那兩個字,風月!

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

這是香港,縱然背景帶著血,滿屏刷著暴力和權欲,骨子裡還是風花雪月的情事。狄龍一字一句咬著那些兇狠的句子,彷彿我們能真被他帶進爭權奪利的漩渦裡——即便真正經歷過戰爭,親眼目睹過殺戮、鮮血的上校張徹,拍得最得心應手的,還是人與人之間微妙的情感。《刺馬》的成也就成在這裡,敗,也敗在這裡。

三十年後,陳可辛決定翻拍《刺馬》。雖然不知道這個腳本最初吸引他的地方是什麼,可,絕對不是風月。名字就表明了一切,投名狀!林沖雪夜上梁山,卻遇到王倫。王倫是個什麼人?白衣秀才!讀書人卻佔山為王當土匪,只能比那些江湖草莽更狠,“不知心腹”怎麼辦?去納個投名狀!一個人頭就是殺戮開始的證明。哪來的兄弟情深?哪有什麼同生共死?一上來就撕破所有溫情友情仁義誠信的臉皮,要生存,就得踐踏著他人的血和頭顱,哪怕是親兄弟的血。

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

成千上萬的頭顱與屍體,是這部電影的主基調

然後,我們就看到了這部《刺馬》的內地版,《血酬定律》的註解版。

還是三個男人一個女人,關係也還是那個樣,主線劇情沒什麼大改,可質感早已截然不同,龐青雲實在是近年來最好最被低估的角色,還好是李連杰演的。作為內地土生土長的演員,他確實比狄龍姜大衛一干人更懂,什麼是求生的本能。

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

個人覺得這是李連杰演藝生涯最需要啃演技的角色

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

失去了所有部從,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龐青雲,究竟想要什麼?可能連他自己都不清楚,剩下的念頭,就是要活下去,像個人那樣活下去。他可以背棄一切,出賣一切,遇佛殺佛,逢祖殺祖。趙二虎和姜午陽,從來都不是他的兄弟,他對他們幾乎未曾付出過半分真心:就像最初,魁字營眼睜睜看著他的人一個一個被耗盡一樣,龐青雲從一開始,對於這些和他一起從死人堆裡掙扎著活過來的人,似乎就做好了準備要捨棄。

趙二虎姜午陽,他們不懂龐青雲,從最初到最後,從來沒有懂過,這份不懂遠遠勝過《刺馬》中馬黃張三人之間的距離。他們只知道“這年頭,沒有兄弟活不下去。”卻不明白,龐青雲遇見蓮生的那個晚上,他對本會被賣做富人小妾,卻被趙二虎救下的蓮生時已經說過:“他不知道你已經變了,還以為救了你。”只有蓮生才是龐青雲的同類(雖然她也不懂龐青雲)。——龐青雲想要的,不是兄弟義氣,不是大仁大愛,不是當英雄,甚至不是什麼當大官,有吃有穿,再不被人欺負。

……在趙二虎姜午陽的世界盡頭,矗立著一個孤獨的龐青雲,他留給他們的只能是背影,還有徹底的殘忍與無情。

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

眼神裡從來都只有兇狠的龐青雲

——這種殘忍,卻不是和趙二虎姜午陽那樣獸的殘忍,而是比之更冷漠的“人”的殘忍。

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

當龐青雲知道姜午陽已經發現自己和蓮生“姦情”的瞬間

中國熒幕上從未出現過真正的太平天國,那幾乎是歷史上最陰暗最殘酷最絕望的一幕,不止是身體毀滅,更有心靈的全面崩潰。所有曾經維繫中國人精神世界和社會結構的信仰都化為灰燼,唯有“拜上帝教”和耶穌的“弟弟”洪秀全在無窮“天堂”深處發出一點點光亮,當然,那隻能是虛幻的光亮,沒有半分溫暖,卻足以把人雙眼刺瞎。作為影評本文並不想去討論那段歷史,而是說,在那個亂得不能再亂的亂世裡,人只能憑藉本能卻活著,這本能,就是血、暴力、是“搶錢”、“搶糧”、“搶地盤”、“搶女人”的原欲,而稍微想多要一點點,這個亂世都承載不起。

趙二虎和姜午陽不可能明白這些,他們總想多要一些別的東西,趙二虎攻下蘇州時因為龐青雲的殺俘怒不可遏,因為他勸降時承諾了那些俘虜不死:“人無信就是死!”是的,底層社會的江湖義氣。為了這義氣,他殺了賣蓮生的人逃進山裡做了匪,卻不知蓮生是願意被賣去過“好”日子的;為了這義氣,他可以和敬重的大哥反目成仇,在龐青雲心中種下了懷疑的種子;為了這義氣,他拒絕魁字營的離間,拒絕往上爬的可能,還拒絕帶頭裁軍;為了這義氣,臨死還心心念念大哥的安危,卻不知是正是這大哥下定決心要殺了自己。趙二虎一生都是個可憐人,明明一字不識,殺人如麻,一面惡狠狠的念著:“記住我的樣子,下輩子找我報仇”,一面卻滿腦子亂世承載不下的江湖道義,還做著夢,要去過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好日子。姜午陽到底年輕,腦子靈光很多,可依然盲目而麻木,更像只需要馴服的野獸而不像個人。剛開始為了雙鞋子就可以殺人,舉著人頭像瘋子一樣狂吼。到後來,他卻說,他想當英雄,他想為那個龐青雲所說的“全天下老百姓都不再受人欺負”的未來而死,“那該有多好!”可笑!姜午陽相信龐青雲,不然他又能去相信什麼?是個人就總得相信什麼才能支撐著自己活下去。當然,他錯了,他自然是錯了,那個已經沒有路的亂世,“信”本身就是錯的。

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
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

龐青雲固然可以看不起趙二虎姜午陽的天真、幼稚,他們蠢,他們是可以被利用的工具,是可以被隨時捨棄的棄子。然而他自己何嘗不天真幼稚?不是別人手中的工具?“我這一生,如履薄冰,你說我能走到對岸嗎?”他喃喃自語。可看完整部電影,我仍然很難明白龐青雲的對岸到底是哪裡?是兩江總督的位置嗎?他是不是真的相信自己做得都是正確的,他是不是真的相信那個不會因為窮就被人欺負的時代因為他的犧牲和努力就會到來,亦或者,這只是他欺騙別人,欺騙自己的虛幻謊言而已?這些都沒有答案,或者即使有答案也沒有意義。他們的生命深植在早已和堆積如山的屍體一起腐臭的土壤之中,縱然竭力掙扎,拼盡全力,流乾鮮血,也無法從泥沼中掙扎出來——這樣的虛幻感,並不只屬於趙二虎和姜午陽,也屬於龐青雲。更屬於那三位幕後操縱,將龐青雲視作棋子和棄子的“大人”,又或者,是端坐在朝堂之上,看似擁有整個天下的“太后”。

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

這虛幻感,屬於每一個骨子裡流淌著傳統文化血液的中國人,而且,已經延續了數百年。只是,越是虛幻,人們便越會抱緊眼前擁有的哪怕一點點東西,因為虛幻,這一點點東西也隨時會消失。

陳可辛,難道不正是被這樣的虛幻感所吸引嗎?沒有風月,沒有道義,沒有仁慈,沒有未來,沒有希望,有的,只有獨屬於這塊土地的虛妄。

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
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

我們總是歌頌著我們的盛世

殊不知每一場短暫盛世之後,都是“白骨曝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殘酷與陰森

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

什麼是血酬?血酬就是人用自己的血和命作為成本,去用腦袋和拳頭磕出一點生存的夾縫。自己的命不值錢,旁人的命自然更不值錢。所以,在這樣的暴力社會里,只有叢林法則,只有弱肉強食,只有好狠鬥勇,拼的是誰比誰更沒有底線,更沒有情感,更可以放棄一切人性:尊嚴、道德、自由……每個人都以別人的血肉為食,每個人都踏著別人的屍骨前進,直到有一天,自己的血肉屍骨也將淪為只養育出細菌和綠藻的這團腐爛死水中的一點培養基吧——直到今天,我們還會把這個赤裸裸的過程描述並且美化為“狼性精神”!

當然,自以為是狼,說到底也不過都是狗而已,都在食物鏈當中,誰又比誰更高貴?

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

今日我殺你,明日他殺我……永遠逃不開殺戮的螺旋。

(只能說,就像劉慈欣在《三體》中的名句:“在這裡,任何試圖飛昇的夢想,都會怦然落地,因為現實的引力實在太沉重了。”只是,全心相信著“黑暗森林法則”的劉慈欣何嘗不是和陳可辛一樣,被這樣的引力吸引得怦然落地?)

那個由張徹、吳宇森等等香港導演建立起來的兄弟情義的底層江湖世界,在《投名狀》裡,幾乎被從頭顛覆到尾。和《投名狀》比起來,不得不說,《刺馬》顯得太單純可笑。明明白白把“往上爬”掛在嘴邊的馬新貽,怎麼可能和成天念著“要讓窮人不受欺負”龐青雲生活在同一個世界?兩人的狠毒、殘忍、狡詐、虛偽與可怖都不在同一個水平線上——除了結局都是死,死得毫無尊嚴,毫無意義以外。

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
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

一臉呆滯,大義凜然,猶如上刑場表情走向他的“兩江總督”之位的龐青雲

和一臉憤怒失望的馬新貽……

故事從這裡已經寫完了。

當然,也會有人說《投名狀》是文藝片,而《刺馬》是商業片。只是,懷揣著拍文藝片夢想,拍著《甜蜜蜜》的陳可辛卻跑到大陸以拍商業大片的成本和代價拍出了這麼一部沒有絲毫亮色的《投名狀》,我也覺得十分有趣。所以,即使,他也因為“水土不服”出現了故事說得不完整,細節用力過猛整體卻立不起來等等瑕疵,也再沒有狄姜那樣微妙的氣場和港式電影全盛時期自帶的時代感染力,我依然以為,這是一部好電影。或許只有由陳可辛這樣身份的人來拍這樣的題材,才顯得尤為荒謬吧?荒謬得讓電影前的我啞然失笑。

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
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
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

《投名狀》中洋溢著的濃濃“末世”感,每個人都瘋了,每個人都像畜生,每個人都麻木得如同殭屍……這樣的狀態,和《刺馬》實在太過異質。只是不知陳可辛是否想過,救贖在哪裡呢?

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
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风月已逝,血幕降临——张彻的《刺马》与陈可辛的《投名状》

在亂世中,我們中的大多數其實都像蓮生,苟安的活著,認命的活著,有時候想跑,但跑了好多次都還是會回到原點。一邊按捺不住情感衝動愛上龐青雲,一邊又覺得趙二虎“他是個好人”,始終幻想著“我想要紅的,也想要綠的”“今年紅的,明天綠的”,整整好看的紗簾,佈置自己的小家小屋小日子以為這就是一輩子,最後莫名其妙被腦子一團漿糊的姜午陽當做背鍋一刀殺了——可這就是陳可辛電影中最後一絲殘存的風月啊。

1992年,臺版《刺馬》,馬新貽扮演者正是張徹73版《刺馬》中的張汶祥,姜大衛。這兩首歌分別是片頭曲和片尾曲,羅文的落寞訴說著人世間的蒼涼悵惘……這也是風月。兩首歌詞都寫得極好,但不屬於只有死亡和暴力的《投名狀》。

閱讀更多"武俠電影"影評

武俠已逝,俠者有情——1969年的張徹武俠電影《鐵手無情》

一縷禪機——中國武俠電影的巔峰之作《俠女》

多情卻被無情惱——1976年楚原電影《多情劍客無情劍》

少林在哪裡?——1992年美國“功夫”電影花旗小和尚

被辱者的復仇——電影《修羅雪姬》

童年的小恨恨啊——1993年電影《西門無恨》

“平沙萬里,烽火黃昏”——塑造唐代武士群像的2003年何平電影《天地英雄》

幸好古龍有楚原(幸好楚原有古龍)——楚原的古龍武俠電影世界

最好的狄龍,最好的楚原——邵氏電影《楚留香》系列

到南方去,到南方去——張徹的武俠世界

底層草根的江湖不歸路——1979年吳宇森導演武俠電影《豪俠》

仁者之劍——1983年程小東導演武俠電影《生死決》

一劍光寒十九洲——《三少爺的劍》中的江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