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枕山狱前朝低谷的清峰寺


清峰寺位于广东省汕尾陆丰市漳西镇北面法岫山麓红面城山中。原名“灯光寺”,当地人习惯叫“城仔庵”。

清峰寺座落于海拨800米的山腰,后枕山岳,面朝低谷,云雨交织,气势磅礴,历经几次修葺,现拥有殿宇、厅堂、禅院、僧房等20多间,拱桥3座,石塔5座。

清峰寺自唐、宋、明、清以来,衣钵代代相传,历任主持有大颠、清隐、淑引、致忠和秋曾等。

清峰山一带松林茂盛,奇花斗艳,怪石嶙峋,千姿百态、泉水叮咚、长流不息,古井清泉,入口甘甜。

清峰寺为佛教禅宗南派九祖大颠和尚创建於唐贞元初年(约786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大颠(731一824年),俗姓陈,名宝通,颖川人,早年拜师惠照禅师,再从师於石头希迁禅师,入罗浮瀑布岩习大无畏法,後游南狱途经法岫山麓,遂在此建石室习禅,开演佛法。

相传大颠和尚建寺後,是夜远处望见山地有灯火,故而又名“灯光寺”。数年後,大颠离寺东游,路经惠来县境内的溪西虎头岩,搭草舍居之。

唐贞法岫山也因大颠和尚传法之缘故,後人呼为“法留山”,并流传至今。元七年(791年)往游潮阳县和平镇幽岭,在此建灵山寺。

清峰寺在兴盛时期僧徒百馀人唐、宋、明、清以来衣钵代代相传。历任住待有大头、清隐、淑引、致忠和秋曾等。

清峰寺历代几次修复改建。据潭西林氏族谱记载,宋末林雷焕由闽入粤重建此寺;明英宗二年(1473年),林雷焕後裔清隐发动海陆丰民众重修;清朝秋曾和尚再修;民国二十年(1931年)漳西林棘黎等人又重建。

清峰寺年代久远,古物失散严重,有诗云:“名僧当日旧居游,欲觅大颠遗址处。僧去长存此法留,落花流水两悠悠。”现仅存唐、宋、明和清等历代古陶瓷碎块一大批,方石柱十二根,石门斗六副,石香炉一只,石狮一对,木制佛像两尊,古井一口。

有石室两穴,古木棉树一株,千年油柑树三株等。

清峰寺後枕山狱前朝低谷,坐北向南,海拔高八百馀米。前有水库,海天一色,松林茂盛,郁郁葱葱。怪石耸立,千姿百态。泉水叮当,长流不息。银桥亭阁,装点佛寺。有“法留停云”,为陆丰八景之一。 清峰山的前面是水库和法留山。“法留山”是陆丰八景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