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酸辣“不翻湯”,“湯”還怎麼個“不翻”


2019年五一假期去洛陽旅遊,在洛陽老城西大街,有多家賣“不翻湯”的飯店,其中一家門口標示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認為這一家評選出的飯店,應該比較典型,而且裡面的人也算是比較多,估計好吃,於是進去品嚐一下。

此圖是店內的招牌,可以看出基本是以不翻湯的各種原材料為主,取捨不同材料加工出不同食品。不翻湯的材料有牛肉和豬肉為主料,配料有綠豆粉、胡椒、味精、醬油、醋、木耳、粉絲、海帶、蝦皮、紫菜、食鹽。

製作不翻湯時,首先是按照配方配好基礎材料,而後根據顧客要的是牛肉或者豬肉、是不是加量等添加主料。此圖是老闆添加完主料後正在添加香菜和韭黃

此圖是不翻湯的配料豆腐絲。“ 不翻湯”洛陽人亦稱其為“九府門不翻湯”,距今已有120餘年的歷史。洛陽人有喝湯吃泡饃的習慣:早起喝葷湯,牛肉湯、羊肉湯和驢肉湯鮮美無比;晚上不宜多吃,更要少油、少肉,一般就要喝些麵疙瘩或米湯。

此圖是熬製不翻湯的紅棗,圖片上面是已經熬製好的不翻湯的白湯。啥叫不翻湯?光這名字聽來就很有些噱頭。“不翻”其實就是一張綠豆小餅,有小孩子的巴掌大小。把綠豆泡漲磨細兌水調汁,汁兒不稀不稠,舀一勺攤在鏊子上,用爐火加熱,一分鐘就熟了,不用翻個兒,所以叫做“不翻”。


在湯鍋周邊一圈都是要添加的各種配料,此圖是添加完各種配料後添加白湯。在傳說中,這張綠豆小餅來頭可不小。相傳清康熙皇帝獨自暗訪民情,途經孟津縣小浪底鎮時飢腸轆轆,忽然聞到一陣奇香。原來是一戶人家的老太正在烙餅,便上前討要。

此圖是已經做好的不翻湯,老闆交給客人。老太說:“餅還沒翻,不熟。”康熙皇帝飢不擇食,說:“不翻不翻,救命要緊。”抓起餅大吃,頓覺美味異常,併為這小餅賜了字。於是,這受過“冊封”的小餅再也不用翻了,因此得名“不翻”。

此圖是製作好的不翻湯。其實,不翻湯的原材料和工藝只是一個大致要求,具體配料種類、量和口味一家有一家的特點,並沒有想中華藥典一樣的強制要求,所以,不翻湯的名字下有個這不同的不翻湯

此圖是盛不翻湯的大銅鍋,銅鍋上邊還有各種配料。

此圖是店內吃飯的顧客【《布衣鏡界》關注百姓生活 弘揚傳統文化,感謝您的評論、收藏、點贊、轉載鏈接,敬請“關注”並查看前期內容,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