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的修辭類表現手法

一、修辭手法

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借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反覆,此外還有雙關、對比、互文、通感、頂針等。

【技法解密】

1.明辨修辭手法

對修辭手法的正確鑑賞和評價,其前提是明確各種修辭手法的構成、特點,要區分一些易混淆的修辭手法。如:對比與襯托,借代與借喻,設問與反問。

2.洞悉表達效果

鑑賞古典詩詞中修辭手法的重點不是辨識和判斷,而是分析體會修辭的妙處,即分析表達效果,體會對其塑造形象、抒發情感、體會主旨的作用。如通感可以使色彩有溫度,使聲音有形象,冷暖有重量,氣味有鋒芒,從而創造出更加鮮明的形象,開拓出新穎的意境,抒發出獨特的感受增強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古典詩詞的修辭類表現手法


常見辭格表達效果:

比喻:化深奧為淺顯,化平淡為生動,化抽象為具體,化繁冗為簡潔。

誇張:突出特徵,強化感情;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

擬人:化物為人,親切自然;生動活潑,具體形象。

對偶:結構對稱,形式整齊;節奏鮮明,音節和諧;高度概括,富有表現力。

排比:結構緊湊,文意貫通;增強文章的氣勢,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增強語勢,強化感情。)

反覆:突出內容,強化感情,增強感染力。

借代:生動活潑,使語言形象鮮明,利於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

反問:加強語氣,加重語勢;激發感情,加深印象。

設問:提出問題,引起注意;啟發思考,加深理解。

引用:增添文句意蘊,豐富文章的內容,增強表達效果,增強說服力。

雙關:表達含蓄,語義豐富。

頂真:環環緊扣,引人入勝. 議事說理,準確、謹嚴、周密.抒情寫意,格調清新.壯物敘事,條理清晰.

通感:感覺互換,生動形象,啟人聯想,耐人尋味.

對比

:使事物特徵鮮明突出,表達強烈的感情。

古典詩詞的修辭類表現手法


1、比喻:

有突出事物特徵,描摹事物形象生動的作用,還可體現出意象的情態特徵。

唐朝戴叔倫《蘭溪棹歌》:“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例1]閱讀下列一面首詞,然後回答問題。

青 玉 案 賀 鑄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華年誰與度?月臺花榭,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碧雲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詞中下片作者以“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甚至為人稱道,試簡要分析詞人在這裡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表現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答案:下片用“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三個比喻,即博喻,抒發了詞人因思慕而引起的無限愁思。這樣寫,化抽象為具體,形象生動,新穎別緻,富有意境,有力地抒發了詞人的無限愁思。

2、擬人:

賦予沒有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情態動作,從中滲透出作者的情感。

作用:(1)、描繪形象 (2)、色彩鮮豔 (3)、表意豐富

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例如:

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選一) [王安石]

茅簷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①送青來。

【注】①排闥:闖進門來。闥,小門。

問: “兩山排闥送青來”一句使用了什麼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結合全詩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答案:該句使用了擬人的手法。(1分)寫開門見“山”,“兩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蒼翠的山色“送”進門來。(點明擬人具體內容,1分)化靜為動,化無情為有情,賦予山以靈性,生動地寫出了田園風光的盎然生機。(2分)寫出了詩人身處其間的愉悅,表現了詩人對這種美好的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2分)

古典詩詞的修辭類表現手法


3、誇張:

故意對事物進行誇大或縮小的描寫,有更鮮明地突出事物特徵、更強烈地表達詩人的情感的作用。

在浪漫主義詩歌中,誇張的手法隨處可見。如“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例] 閱讀下列一面首詞,然後回答問題。

江 南 春 杜 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對這首詩,明代的文學家楊慎在《升庵詩話》中批評說:“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你同意這種說法嗎?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答案:不同意。因為詩題是《江南春》,即作者是寫江南春天的景象。而詩中的“千里”也是使用了誇張手法,寫出了江南的廣闊和春意盎然。這樣寫可以引起讀者的想象和聯想,使詩歌更富表現力和感染力。

4、對比:

對比,即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較。可以使對立的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給人深刻啟示。分析對比的作用時,要具體說明詩詞中以什麼與什麼對比,對比的結果使讀者認識或感受到了什麼。

如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再如高適《燕歌行》“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區別:

對比與反襯不同,反襯有明顯的主次之別,而對比常常不分主次,重點一般在使讀者產生新認識、新感情上。

古典詩詞的修辭類表現手法


5、借代

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運用借代可使語言含蓄、簡練。

例如:

①“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

②“終歲不聞絲竹聲”

③“門前冷落鞍馬稀”(白居易《琵琶行》)

④“何以解憂,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① 詩中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②詩中以“絲竹”代音樂 。

③詩中的鞍馬代“客人” 。

④詩中以“杜康”代酒。

6、雙關:

利用漢語詞彙意義上的多義性或語音上的諧音關係,言在此而意在彼。

如於謙《石灰吟》:“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再如劉禹錫《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其他如以“絲”(思)、“枝”(知)、“藕”(偶)、“蓮”(憐)諧音,都是此類。

例如:

1、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春 思 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問:“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一句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答案:這是一首較為著名的描寫男女情長的詩,寫出了在秦地的思婦內心的獨白。詩人語義雙關,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又以“絲”(思)、“枝”(知)諧音,連接異地男女之間的思念情懷。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竹枝詞 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問:本詩運用了什麼手法?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晴”與“情”同音,是雙關隱語。這是作者用民歌體寫的戀歌,雙關隱語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從前兩句詩意看,大概女方在楊柳飄拂、波平浪靜的江邊行船,聽到岸上愛戀她的青年男子在對她唱歌言情,但傳情的含蓄,給女方獲得的印象是“道是無情卻有情”。

古典詩詞的修辭類表現手法

7、通感: 

又叫“聯覺”,是把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溝通起來的一種修辭手法。

例如:

聽鄰家吹笙 郎士元

鳳吹聲如隔彩霞,不知牆外是誰家。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千樹花。

參考答案:首句“隔彩霞”渲染了奏樂的環境,烘托出笙樂的明麗新鮮,比一般地說“此曲只應天上有”來得具體高妙;第四句以花為意象描寫音樂,這裡的碧桃是天上的碧桃,是王母桃花,灼灼其華,竟至千樹之多,是何等絢麗的景象,她意味著笙樂的明媚、熱烈、歡快。一個“疑”字,寫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覺。以視覺意象寫聽覺感受,別具一格。

8、頂真:

就是用句末的詞語作下一句的開頭的詞語的修辭。頂真的作用是迴環跌宕,有旋律美。

例如:

馬致遠《漢宮秋》

他、他、他,傷心辭漢主;我、我、我,攜手上河梁。他部從入窮荒;我鑾輿返咸陽。返咸陽,過宮牆;過宮牆,繞回廊;繞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黃;月昏黃,夜生涼;夜生涼,泣寒蛩;泣寒蛩,綠紗窗;綠紗窗,不思量!

這段曲詞中運用了對仗、頂真的修辭手法,對仗顯示了語言的對稱美,達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結合。頂真具有迴環跌宕的旋律美,表現了漢元帝離恨未已、相思又繼、千結百轉的愁緒。

古典詩詞的修辭類表現手法


9、反覆:

這種表現手法的特點在於強調,既使形象鮮明思想突出感情強烈,又使行文前後呼應起伏跌宕獲得強烈的節奏感和旋律美。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巴山夜雨”重複使用,構成了音調和章法的迴環往復之妙,也含蓄曲折的表達了作者的寂寞相思之苦。

是指古代作家在寫作時為了增強某種表達效果,把本應該合在一起說的話臨時拆開,使同句或相鄰句中所用的詞相互補充,相互滲透,理解時又應該合在一起的一種修辭方法。互文修辭的運用能收到筆墨經濟,以少勝多,表意委婉,耐人尋味的藝術效果。

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

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馬客在船”。

[例] 閱讀下列一面首詞,然後回答問題

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注:龍城,盧龍城,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史記•李將軍傳》說:“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

這首詩被明代詩人李攀龍推獎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其中開頭第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在“明”和“關”兩個詞之前增加了“秦”“漢”兩個時間性的限定詞,最為奇妙。請簡要分析。

答案:在“明月”和“關”兩個詞之前增加了“秦”“漢”兩個時間性的限定詞,是使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意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這樣形成一種雄渾蒼茫的獨特的意境,使詩歌的主題同悠久的歷史自然聯繫起來,深化了全詩反戰的主題。

古典詩詞的修辭類表現手法

二、象境體悟

象境體悟,這是讀懂詩歌無法迴避的,也是鑑賞詩歌的重要手段,它包括品讀意象和體味意境兩個方面。

1、品“意象”

所謂意象,指含有作者思想情感的客觀物象。世間物象無數,詩人選此舍彼,或舍此選彼,完全是根據創作時內心情感和表達志趣的需要。在不同情感或志趣的導引下,就是同一物象也會選取不同的角度,形成不同的意象。例如,同是詠蟬,虞世南寫:“垂綏飲清露”、“居高聲自遠”。駱賓王卻說:“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兩位詩人都選取了露水和聲響兩個客觀物象,但因為當時詩人的處境不同,情感有很大的區別。虞世南身居高位,以清高風雅自許,自負才華;駱賓王無辜遭誣身陷囹圄,含冤莫白。所以在詩中的意象完全不同:一是“清露”“聲遠”;一是“露重”“響沉”。又如,同是月,不同詩人筆下的意象也不同。王維說“明月松澗照”,劉禹錫感慨“淮水東邊舊時月”,柳永卻道“楊柳岸曉風殘月”,李清照又吟“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這裡“明月”、“舊時月”、“殘月”、“月滿”,都是根據詩人當時的心境選取的不同意象,傳達的是詩人的情感志趣。

另外,有些意象,還有著傳統的文化象徵意義,它們的意義較為固定。例如,梅花象徵不屈和高潔,鴻雁象徵相思和信使,浮雲象徵遊子或小人,梧桐象徵淒涼和悲傷,菊花象徵清高和堅強等等。如果,我們懂得這些意象的傳統文化象徵意義,對我們理解詩歌有較大的助益。就考試答題來說,幫助更大。例如2002年全國高考卷中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有“此夜曲中聞折柳”句,考題恰好考到了“折柳”二字,考生如果掌握了“楊柳”的傳統文化象徵意義,那麼,解題就變得容易了。

意象,承載著詩人內在的思想感情與外在客觀物象的統一。我們要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志趣,就要仔細品味意象和意象的含義。


古典詩詞的修辭類表現手法


2、味“意境”

意境,是擇取的意象與灌注詩人情感的氛圍共同營造的境界。營造意境是詩人表情達意不可缺少的手段。解讀意境,就能把握詩人的情感志趣。例如,王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詩前三聯選取十二個意象:秋天、日晚、空山、新雨後、明月、松間、清泉、石上流、竹喧、浣女、蓮動、漁舟。這些意象共同營造了一個和平、寧靜、純樸的生活環境,表現詩人樂於歸隱田園生活的意趣,同時也從反面表達了詩人對汙濁官場生活的放棄。杜甫《登高》前兩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兩聯八個意象,展現了一幅深遠空曠的深秋圖景,與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共同營造了沉鬱、蒼涼、悲壯的意境,抒發了詩人那種憂時傷世,感懷自身飄零的深廣無極的情懷。

意境,離不開情與景,寓情於景,借景抒情。解讀意境要從景入手,入景而悟情。例如,杜甫《江漢》的頷聯和頸聯:“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我們從“片雲”和“孤月”入手,可以從它的無依孤獨中把握詩的淒涼意境,悟得詩人孤苦無助的蒼涼心境。從“落日”“秋風”中,可以體驗到景物的壯闊境界,從而感受到詩人“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壯情懷。

意境的營造,是心與物的融合。解讀意境,就能解讀抒情主人公的藝術形象。例如,宋朝朱淑真《秋夜》:“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詩人在這裡營造的正是景與情會,心與物融,共同營造出孤冷寂寞的意境,塑造了主人公淒涼孤獨、愁怨難眠的形象。

古典詩詞的修辭類表現手法


三、技巧品賞

詩歌的表達技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表現手法、修辭手段、抒情方式。

1、理“手法”

詩歌常用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渲染襯托、正側面結合、動靜結合、遠近結合、諸覺結合、虛實結合等。

鑑賞詩歌,懂得它的表現手法,對我們深入解讀它不無幫助。例如,《關睢》、《蒹葭》兩詩的開頭,《孔雀東南飛》起首兩句,都是用的起興手法。《碩鼠》用的是比的手法,把貪婪的統治者比作“碩鼠”。但是,詩中最突出的莫過於用賦的手法。賦,按朱熹的說法,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按如今的意思,近於描寫(由於後面有關手法,都離不開賦,故此此處略去不述)。

渲染,本是畫畫的一種手法,指在畫面的某一個地方,畫家用濃墨重彩來突出它,就是渲染。就詩歌來說,本來一兩句就寫完的,詩人卻一而再,再而三地描述。如《木蘭詩》寫木蘭從軍臨行之前的東西南北市買裝備就屬於渲染;寫木蘭出征十年後回家時,爺孃姊弟的動靜,也屬於渲染。

渲染屬於正面描寫,襯托屬於側面描寫。例如《陌上桑》第一節描寫羅敷,先從正面描寫她的美,接著從“行者”、“少年”、“耕者”、“鋤者”的動作反應側面襯托羅敷的美,並且比正面描寫給讀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襯托可分兩種:正襯和反襯。正襯,是用程度不同的相同事物襯托。諸如以動襯動,以靜襯靜,以樂襯樂,以哀襯哀,以美襯美,以醜襯醜之類。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詩以“六宮粉黛”黯然失色襯托楊貴妃的千嬌百媚。這裡用的正是以美襯美的手法。柳宗元《江雪》,以鳥跡人蹤滅絕,襯托迎風抗雪、孤舟獨釣的漁翁形象,而這正是詩人不屈精神和孤獨情懷的人格化身。反襯,是用相反的東西襯托。諸如以動襯靜,以靜襯動等。王籍“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維“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韋應物“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都是用以動襯靜的方法。

詩人有時為了能夠更形象生動地再現現場的情景,運用多種表現手法。例如,動靜結合:王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杜甫“風飄律呂相和切,月傍關山幾處明”;王建“一院落花無客解,半窗殘月有鶯啼”。遠近結合:孟浩然“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沈佺期“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柳宗元“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腸。”諸覺結合:王維《鹿砦》:“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前兩句從聽覺上落筆,後兩句又從視覺上染色,襯托出環境的清幽。又如王維“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李賀“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劉方平“秋後見飛千里雁,月中聞搗萬家衣”;杜甫“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劉滄“白鳥影從江樹沒,清猿聲入楚雲哀”。有的綜合運用多種手法:趙瑕“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詩人從遠近兩個角度選取畫面,從視覺聽覺兩個方面表現主人公秋夜思歸難眠這一情景。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諸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四句詩,景分遠近,視有俯仰,聽備急哀,動靜相襯,多種手法錯綜。

對比手法,在古代詩詞中很常見。例如,李紳《憫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全詩運用對比:“一粒粟”與“萬顆子”,“無閒田”與“猶餓死”。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第一聯,句內各自構成對比,第二聯,上下句對比。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花。”通過夢境,將現實的寂寞落魄與昔日的春風得意奢華形成強烈對比。又如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屍骨”;高適“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孟郊“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虛實結合,也是詩歌常用手法。例如,王翰《涼州詞》,前三句詩極寫軍中將士縱酒痛飲的豪壯,屬實寫;最後一句“古來征戰幾人回”,屬虛寫,它將眼前情狀與戰爭的歷史情景聯繫起來,留下一個巨大的空間讓人想象,從而使詩歌的形象更為豐滿,主題更加深刻。李白《行路難》“……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前兩句實寫內心的憤慨和茫然,後兩句運用比喻象徵手法,形象地表現前途行路的艱難,屬虛寫。柳永《雨霖鈴》,上闋實寫一對戀人別景別情,下闕的“楊柳岸曉風殘月”、“良辰美景”、“縱有千種風情”,都是設想別後的情景,屬虛寫,它把主人公的痴情刻畫到極處。

掌握了詩歌常用的表現手法,我們解讀鑑賞詩歌就容易許多。

2、懂“修辭”

古代詩詞中,為了使描寫的對象更形象,常常運用修辭手法。比較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誇張、用典等。

運用貼切新穎的比喻,能夠加強詩的表現力,使形象更加生動。例如,杜甫寫漂泊:“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寫春汛、老眼昏花:“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杜秋娘寫珍惜年華:“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李益寫受降城的優美夜色:“回樂烽前沙化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白居易寫波浪寫飛雁:“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一行”。李商隱寫刻骨相思、堅貞愛情:“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蘇軾寫雲雨:“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寫水波衝激:“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斷絃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陸游寫羈旅的飄泊滄涼:“蝴蝶夢魂常是客,芭蕉身世不禁秋”。范成大寫打稻聲音:“笑歌聲裡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文天祥寫河山沉淪和自身漂泊無依:“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寫自己忠貞:“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擬人手法,是詩詞中最為常見的手法。它往往使所詠事物帶上了情感,具有更強的感染力。例如,張說寫秋風:“秋風不相待,先至洛陽城”。李白寫春風:“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寫家鄉水:“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姜夔寫池塘樹木:“廢池喬木,猶厭言兵”。張泌寫月:“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楊萬里寫泉寫樹:“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陳與義詠海棠:“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濛濛細雨中”。還有整首運用擬人手法的,如韓愈的《晚春》:“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詩人運用擬人手法對晚春花木作了生動形象的描寫,同時將自己的褒貶寓於其中。

詩詞中的誇張,可以把所歌詠的對象描繪得更生動、更形象、更有感染力。詩詞中不乏誇張。例如,李白寫行舟快速:“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寫喝酒:“會須一飲三百杯”,“愁來飲酒二千石”。杜甫寫洞庭湖的浩瀚:“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寫樹木的高大:“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寫公孫大娘舞劍效果:“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李賀寫戰爭迫在眉睫,形勢危急:“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陸游寫山河的遼闊雄偉:“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寫“愁”,李白說“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一水牽愁萬里長”;李煜說“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陸游說“閒愁萬斛酒不敵”;賀鑄說“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李清照說“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用典,可以用簡省的詞句表達豐富的內容,常常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懂得詩詞中典故的意思,就可比較容易解讀詩句。例如,王維《山居秋暝》結聯:“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詩借《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意,懂得這個典故,就能領悟詩人反用其意,表達自己樂於歸隱的生活意趣。李白《行路難》用了三個典故:姜太公磻溪垂釣後遇文王,伊摯將要受到商湯徵聘時夢見自己乘船在日月旁經過,少年宗愨回答叔父問他志向時說“願乘長風破萬里浪”。三個典故表現了李白積極用世,對前途滿懷希望的心情。

詩用典,詞也常用典。例如,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用了三個典故:孫權射虎,漢馮唐持節雲中重新起用魏尚,《晉書•天文志》傳說天狼星“主侵掠”。蘇軾借孫權表現自己的英武豪邁;借對馮唐持節的故事表達自己急切盼望重新被起用,為國建功立業的願望;用“射天狼”,具體表現自己赴身疆場,殺敵立功,為國效命的愛國主義情懷。辛棄疾更是慣用典故,他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用了與張翰、劉備、恆溫三人有關的三個典故,《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用了與孫仲謀、劉寄奴、劉義隆、霍去病、廉頗五人有關的五個典故。我們在閱讀這些詩詞的時候,能夠解讀這些典故,就能夠領會詩詞的思想感情。

詩詞中的修辭手法,除上述幾種外,還有對偶、借代、反覆、設問、對比等。

古典詩詞的修辭類表現手法


3、悟“抒情”

詩的本質是抒情的。只是抒情的方式有所不同:直抒胸臆,間接抒情。

直抒胸臆,主人公的強烈情感在毫無掩飾的情景下直接表露出來。例如,樂府詩《上邪》:“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之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詩直接表現了主人公對愛情坦白、執著、熱烈、無所顧忌的情態。又如,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杜甫“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岑參“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鄭板橋“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柳永“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姜夔“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這些詩句,都是直接抒發情感的。

詩在直抒胸臆之外,更多的是採用間接抒情。間接抒情,指詩人藉助事、物、景、境較含蓄地表達情感。這樣,使詩情顯得更濃郁,更有感染力。間接抒情,最常見的是借景抒情。許多優秀的詩詞,往往景語即情悟,寓情於景。例如,《詩經•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寫出徵,用楊柳表現依戀之意;寫歸來,用雨雪表現悲哀之情。戴叔倫《題三閭大夫廟》:“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三、四兩句借寫日暮秋風吹動蕭蕭楓林來表現屈原的“怨”,表達詩人對屈原那深長的同情。李益“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洞庭一夜無窮雁,不待天明盡北飛”;李白“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王昌齡“撩亂邊愁彈不盡,高高秋月下長城”;元稹“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柳永“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姜夔“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這些詩句,都是寓情於景,借景抒情。

古詩詞中,寓情於景,寓景於情,情景交融,雖有區別,但它的本質都是借景抒情,因此,我們在一般的詩歌鑑賞中,可不作細分。

吳喬在《圍爐詩話》中說:“夫詩以情為主,景為賓。景物無自生,惟情所化。”描寫景物,往往離不開情感,常常是因情取景,因情生景。我們在閱讀具體的寫景詩句的時候,要學會細細體悟詩句中蘊涵的情感,這有助於我們解讀整首詩。

四、玩味語言

任何文學形式,都必須藉助語言,詩歌尤其如此。它是詩人塑造形象,抒發情感的手段,也是溝通詩人和讀者的媒介。閱讀詩歌,就是通過語言的中介,去領悟作品中詩人對大自然、現實社會、人生、歷史的認同、批判、讚美、追求、放棄等情感的表達。鑑賞古代詩詞,重要的一面,就是要會玩味語言。玩味語言,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色調、詩眼、風格。

古典詩詞的修辭類表現手法


1、明“色調”

客觀景物有不同的色彩:赤橙紅綠青藍紫。它們的組合,呈現出或鮮豔明亮,或清淡樸素,或灰暗無光。詩人往往將那些色彩作不同的組合,形成不同的色調,寫入詩中。例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紅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曉來江氣連城白,雨後山光滿郭青”。“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黑黍黃梁初熟後,朱柑綠桔半甜時”。“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人的情感也有色彩:或熱烈歡愉,或淡泊明淨,或黯然悲哀。這些反映在詩詞中往往讓景物帶上了主觀的感情色彩。例如,“發短愁催白,顏衰酒借紅”。“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愁窺白髮羞微祿,悔別青山憶舊溪”。“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波漂菰米沉雲黑,露冷蓮房墜粉紅”。“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煙開翠扇清風曉,水泛紅衣白露秋”。“紫豔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詩的色調,除了運用色彩詞之外,還可以藉助所描繪的景物來表達不同的情感色彩,使景物具有了冷、暖不同的色調。例如,杜甫《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四句詩,描繪了一幅明媚春光圖:陽光照耀,江山秀麗,東風和煦,花草飄香,春燕呢喃,銜泥營巢,沙灘和暖,鴛眠不起。整首詩採用了暖色調,抒發了詩人對美麗春色的讚賞之情。又如駱賓王《在軍登城樓》:“城上風威險,江中水氣寒。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長安。”詩一、二兩句,雖不用色彩詞,但詩用“威”、“險”、“水”、“寒”這些詞,點染了一種冷色調,突出了軍中環境的威嚴與肅殺。

鑑賞詩歌,懂得辨明它的不同色調,就能深入把握詩的主題和詩人的感情。

古典詩詞的修辭類表現手法


2、覓“詩眼”

古代詩詞,語言力求簡練、生動、形象,有豐富的內涵,尤其注重一字傳神。王國維說“紅杏枝頭春意鬧” 著一“鬧”字,而境界呈出;“雲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他說的就是詩詞中的煉字。所謂煉字,指的就是該字在詩句中的關鍵地位,即詩眼。解讀它,就能解讀詩句。

詩詞中,煉字的例子俯拾皆是。例如,謝靈運“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著一“變”字,把時光遞傳,光景悄然變化,春天那勃勃生機的景象生動地描繪出來。孟浩然“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著一“蒸”和“撼”字,把洞庭湖那磅礴壯闊、雄渾的氣勢,極其形象地表現出來。杜荀鶴“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著一“碎”和“重”字,就把風和日麗,百鳥鳴春,萬紫千紅的境界完全託出。僧齊己“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一個“一”字,不僅把梅花開在早春裡的特徵準確地寫出來,同時也流露出作者愉悅和讚美之情。杜甫“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一個“自”和“空”字,讓原是寫景的句子,傳達更多的是詩人的感嘆:碧草自春,黃鸝空有悅耳之音,但是,先哲已逝,祠堂荒涼冷落,一代偉人,身後卻如此寂寞。

煉字的例子,絕不止於這些。例如,“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黃沙百戰穿金甲,不斬樓蘭誓不還”;“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山寺歸來聞好語,野花啼鳥亦欣然”;“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閱讀古詩詞,覓取詩眼,常能做到知一字而居要,明一詞而豁然開朗。近幾年高考命題,就常常出這方面的題目。例如,2003年全國高考題,選取王維《過香積寺》第三聯:“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出題:你以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中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麼?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2004年福建省高考題:選朱淑真《秋夜》(見前“味意境”),題目:此詩無一“情”字,而無處不含“情”。請從三、四句中找出最能體現詩人感情的一個字,並在對全詩整體感悟的基礎上,簡要分析詩人在這兩句詩中是如何營造意境的。2006年遼寧省高考題選蘇軾《東坡》:“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确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第二題:請結合全詩賞析“鏗然”一詞的妙用。上海卷選張可久《黃鐘•人月圓•山中書事》:“興亡千古繁華夢,詩眼倦天涯。孔林喬木,吳宮蔓草,楚廟寒鴉。數間茅舍,藏書萬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最後一題:詩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請簡要說明理由。

高考之所以重視“詩眼”的考核,完全是因為它能達到一字傳神的目的,在它身上往往蘊藏著作品的思想意蘊。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解讀詩詞的一把鑰匙。

3、析“風格”

詩詞的風格,指它在內容和形式的和諧統一中所展現出的思想藝術特色。具體體現在題材的選擇,主題的表現,形象的塑造以及語言、藝術技巧的運用等方面。風格並不完全屬於語言的範疇,為了敘述的方便,因此將它列在語言這一部分裡。

詩詞的風格有多種多樣:飄逸、豪放、曠達、雄健、沉鬱、頓挫、華麗、典雅、俊朗、清麗、悽婉、纏綿、樸素、自然、簡練、蘊藉、含蓄等等。不同的詩人,有不同的風格。就是同一詩人,在不同時地、不同心境下,表現在具體作品中的風格也會不盡相同。例如,杜甫詩歌風格以沉鬱頓挫著稱,但他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就寫得爽朗明快;以“兩個黃鸝鳴翠柳”和“遲日江山麗”開頭的兩首絕句,也都寫得極明麗爽朗。蘇軾詞以豪放曠達傳世,但他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又寫得溫婉傷感。李清照詞風悽婉傷感,但《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卻顯得是那樣的豪放、雄健。

但是,就一首詩來說,只要是一首和諧的詩,詩的風格一般是統一的。也就是屬雄渾豪放的,就不可能是蘊藉含蓄、悽婉纏綿的;屬華麗典雅的,也不可能是樸素自然的。

分析一首詩的風格,有多個角度。既可以從題材的選擇方面著手:行旅的、邊塞的、田園山水的、閨怨送別的等。又可以從主題的表現方面著手:渴望建功立業經時濟世,表現懷才不遇,嚮往田園歸隱,關注民生、社會,諷刺腐化墮落,抒發親情、友情、愛情,讚美人情物理等。還可以從意象的選取,意境的營造,表現手法的運用,語言特色等方面入手分析。例如,王勃《思歸》:“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復高風晚,山山黃葉飛。”詩以羈旅為題材,表現了遊子思鄉的情感。結構上運用先情後景的手法。選取的意象有:“長江”、“萬里”、“山山”、“高風”、“黃葉飛”,這樣就營造了一個空曠、荒涼、寂寞的意境。詩前兩句抒情,後兩句以景襯情,再選擇表現景況的詞:“滯”、“晚”、“黃”,又襯以情感詞“悲”、“念”。詩把遊子思歸的悲情描寫得十分充足。詩充分顯示了它沉鬱悽婉的風格。再如李白《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詩選擇的題材是自然山水,主題是熱情讚美祖國的大好河山。詩選“香爐”、“紫煙”、“瀑布”、“飛流”、“銀河”這些意象,營構了一個靈動雄放的意境。再用“生”、“掛”、“飛”、“直下”、“落”這些動詞,加上誇張這一修辭手法和“疑”這個表現主觀意象的詞,把凌空直下的廬山瀑布描寫得恍恍惚惚、若真若幻。詩創造了豪放飄逸的風格。

分析詩的風格,要從詩本身出發,特別要注意詩人對意象的選擇,語言和表達技巧的運用。

本文從外部感知象境體悟、技巧品賞、語言玩味四個方面,探討了鑑賞古代詩詞的一些方法。當然,對一首具體的詩詞的鑑賞,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是,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如果經常有意識地綜合運用這些方法,那麼,對鑑賞古代詩詞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