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乡话差一票成为国语?省省吧,关于普通话你应该知道的知识

四川人说:四川话当年差一票成为国语广东人说:广东话当年差一票成为国语湖南人说:湖南话当年差一票成为国语陕西人说:陕西话当年差一票成为国语

(还好,温州人没有参与这场争论......)


关于普通话的争论,多年以来从未停息。

各地人民都对自家方言的“标准性”、“权威性”深信不疑,如同儿时的某种固执看法,直到成年也无法释怀。

甚至笔者的初中语文老师,也在课堂上言之凿凿地科普:她家乡(XX县)方言差一票就被选为国语(普通话)。但是笔者当时虽然中二,但也具备了一定的思考和分析能力。连某个省(某大方言片区)的方言都不太可能“只差一票”,你小小一个县的土话,也能“只差一票”?

进入大学以后,“只差一票”的民间谣传更是甚嚣尘上,大行其道,且各地均有各地的版本,终于激发了笔者的探究欲望。

语言的特性,决定了投票无法决定的事情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文明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语言具有物种性(民族性),是长期而来在特定文化族群中约定俗成的,政治力量有受其支配,受其影响。某种语言群体中的管理阶层,可以对语言的使用进行规范(规定读音以及用法),却不可能彻底选择和抛弃这门语言,这就是

民族长久以来文化积淀的力量。


国语是形成有历史积淀,绝无可能因一次投票决定


“国语”从清朝起就是以京音为准的北方官话,从没搞过投票选举。

1909年清政府把官话称为“国语”。民国沿用。民国二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开过一次国语读音统一会,以北京音为主,兼顾南北,对每个字读音各省代表逐一投票表决,也许有过某字某地读法差一票,就传成了“咱的方言差点成国语”。

你的家乡话差一票成为国语?省省吧,关于普通话你应该知道的知识

民国时期的国音标准


新中国成立后并未召开相关投票会议


现代普通话到底是谁的家乡话?不是北京。

这里说的“现代普通话”,指的是现行的,官方电视媒体主持人所使用的标准普通话,不是民国时期的老国音,南京官话,台湾国语等。

既然前面提到,

你的家乡话差一票成为国语?省省吧,关于普通话你应该知道的知识

河北滦平,我国普通话语音采集地

官方语言不可能凭空捏造,它必然来源于自然形成的语言之中,那么普通话到底是更有可能来自那种中国方言呢?

答案是河北滦平

那么为何不是北京呢?我们先来看看汉语普通话的官方标准定义: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来源:国家语委)

也就是说,普通话的标准声调是取自于汉语北京官话的声调(55调,35调,214调,51调以及轻声,注:这里的数字代表音阶),但不代表普通话完全就是北京话。在修订标准普通话的过程中,虽然是以北京官话为基础,但是舍弃了北京话中过多的儿化音,吞音,含糊不清的京味表达,方言土语,留下了最通用的部分,形成了一个能够兼顾大多数人的全国标准通行语。

前面也说到,不依附于人任何自然语言而创造的所谓“官方语言”是不可能普及和通行的,那么基于北京话改造后的普通话有“母语者”吗?答案是

,经过语言文字工作人员考察和研究,北京附近的河北滦平地区口音,属于北京官话怀承片,最为符合普通话的制订标准:既结合了北京官话的声调,又没有北京官话太浓的“京味儿”;因此滦平地区成为普通话标准语音的的主要采集地。


推广普通话与方言的保护产生矛盾?省省吧!

的确,集中统一与个性保护一直是社会领域一对显著的矛盾,如何平衡这对矛盾,一直是管理上的大学问。既然是矛盾,两方面就都有其合理性和对抗性,不能一概而论,片面分析。

创立普通话的初衷,就如同秦始皇最开始的“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量同衡”一样,重要意义毋庸多言。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族群文化多元,在这样一个包含巨量级人口和复杂地域文化的大一统国家内实行高效管理,高效沟通是极其必要的,普通话乃至更早的国语、“雅言”也就因此应运而生。

在旧时代,可能有因为推广属于统治阶级的“雅言”、“正音”而消灭其他方言的举措;而在当代,普通话与方言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对立面,国家在大力推广的同时,也充分鼓励地方语言民宿文化的传承发展,从各地方电视台方言节目,方言培训班,方言听写大赛等形式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普通话政策总体是健康发展的,既能保持国家通行语言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交流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又能保护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化。

另外,科技的发展也促进了方言的保护,各地兴起的语音原声博物馆,方言保护与语音采集活动,也让方言的传承得以继续。

你的家乡话差一票成为国语?省省吧,关于普通话你应该知道的知识

岭南方言博物馆


很多方言危急!小孩出生就不会说方言,怪普通话吗?

真的不该怪普通话!从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任何事物都有随着环境而发生、发展、繁荣和消亡的过程,正如人的生老病死,王朝的兴衰更替,语言以及其方言亦是如此,这是客观社会规律,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目前,全世界共有7000多种语言,三分之一的语言正面临着消亡,平均每两周就消失一门语言,这些都是由此消彼长的复杂社会矛盾所决定。具体点说,当这门语言/方言的母语者不再说它,或者最后一个母语者已经不在人世,这门语言/方言就消亡了,这里面有经济发展的因素,也有文化入侵的因素,有自然变迁的因素,也有政策主导的因素。

虽然目前我国的普通话政策,并不是以消灭方言最重目标,但是基于上述的社会历史原因,方言的发展和衰落有其间接和客观的因素,并不能将其怪罪于普通话。

权衡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管理层面利弊,普通话依然非常有必要推广。


最后,关于普通话的诸多争议,笔者不妨提出几个问题,希望智慧的网友们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也欢迎大家分享本文,广泛讨论

普通话应当以北京语音为基础吗?

国家是否应该根据地域设立多种官方语言?

普通话为何几乎没有吸收采纳南方方言的元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