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張介宇:自然之美 超乎想象

【今日頭條】張介宇:自然之美 超乎想象

當我第一次看到張介宇先生的畫作《胡楊禮讚》,內心為之一振。這幅展示在我眼前的長卷,是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周圍空寂的荒漠地區大片胡楊樹的生命狀態,它們枝葉繁茂、欣欣向榮,它們凋零衰頹、不屈不撓,它們頑強再生、繁衍不息……我還來不及細細觀賞,憑看畫的直覺,我意識到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大幅山水畫,而是對有獨特品格的胡楊樹的禮讚,是藉以表現一種生生不息精神的藝術力作。待我隨著長卷的展開細細觀賞,我最初的震撼之情並不消減,仍然沉浸在感動和敬佩之中,這既是為胡楊樹頑強生命力而感佩,也為作者獻身藝術,用繪畫形式弘揚一種崇高精神的努力所折服。

我原來對張介宇的藝術經歷所知甚少,但我相信,在《胡楊禮讚》中表現出如此宏大氣魄和如此精湛技巧的畫家,絕非畫界等閒之輩。讀了張介宇的藝術簡歷,瞭解了他已經完成的藝術創作,證實了我的這一判斷:他是一位在創作經驗上有充足儲備,在山水畫領域已經取得傑出成就的藝術家。數十年來,他已完成若干巨幅的山水作品,它們寫祖國山河之美,贊大自然宏偉、雄健之力。這見於他的作品如《黃山夕照》(2002年),在夕陽餘輝下遠景群山色彩斑斕,近景勁松挺立於堅固的崖壁之上,雲霧繚繞,氣象萬千;如《珠峰曉月》(2002年),用濃彩重筆描繪喜馬拉雅高峰奇異瑰麗之大景象;如《暮歌》(2000年),用俯視角度,收落日之光輝下的群山於眼底;如《黃河頌歌》,波濤洶湧,巨石屹立,是動與靜博弈的詩篇;又如《萬壑松風圖》(2000年),百尺長卷,峰巒起伏,林木蒼翠,雲海滾滾,疊泉飛瀑,氣勢恢弘……看來,張介宇之所以對宏大的藝術構思情有獨鍾,是因為他基於自己所受到的教育和生活體驗所確立的崇高藝術理想。

張介宇出生於河南濮陽一位書香之家,父親張法先畢業於原天津法政大學,母親李璐畢業於原北平北昌女子師範學院,兩人從事教育工作,均酷愛繪畫,父親還是一位書法家。張介宇從小受藝術薰陶,幼年起臨習芥子園畫譜,並受到名家尤其是石濤、石溪畫作感染。青年時期家鄉遭水災之難,又遇“文革”衝擊,生活坎坷,經受種種磨難,遂移居山西晉南,生活稍安頓之後開始業餘繪畫創作。他有過一段從事基層美術工作和在電影放映公司擔任美工的經歷,其間有作品獲地方或全國獎項,受到莫大鼓勵。為了專心從事中國畫創作,一九七九年他舉家移居西安,觀摩、研習趙望雲、石魯、方濟眾等作品。他深受漢唐博大雄渾文化藝術影響,仰慕雄健畫風。他心儀秦嶺,足跡遍及終南、太白、華嶽,勤奮寫生,積累了大量藝術素材,開闊了視野,滋養了性情。一九八六年,又專程赴上海拜名畫家李丁隴為師,入其創辦的“八法草堂”研究生班進修,同時領略海上畫派諸家謝稚柳、王個簃、程十發、劉海粟、陸儼少等人藝術風采。在藝術成長過程中,張介宇受到嶺南畫派大師黎雄才的器重。黎雄才收他為弟子,還為他的畫室“紫華堂”題名(一九八八年)。他們的這段師生之情,表面上似乎出自偶然,實際上有其內在的必然性。嶺南畫派以融合中西、借西興中的藝術理念和實踐傲立於二十世紀中國畫壇。重視寫生,將傳統的筆墨造型與西畫的塊面造型合為一體,在發揮墨的特性的同時,適當運用色彩以加強畫面的藝術感染力,是嶺南畫派的藝術特色。張介宇的藝術觀念是在廣收博採、集眾家之長的基礎上形成的,他酷愛傳統寫意文人畫,諳熟筆墨之道;同時又對寫實造型頗為讚賞,能體悟其精妙。在他看來,藝術傳統有中西之分,技巧有寫實寫意之別,但彼此並非水火不能相容,為表現客觀自然和抒發內心感受,將各種技法有機交融是行之有效的途徑,關鍵是不失中國畫的民族氣派。基於這種認識,張介宇敬重嶺南畫派的藝術主張。黎雄才之所以看重張介宇,似乎也因為他看到這位富有才能的青年畫家有兼蓄中西藝術的心胸。事實上,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張介宇嶄露頭角以來,他的創作方向一直是與以筆墨為中心的傳統文人畫有所區別,而是堅持全面承繼中國畫的傳統,強化寫生,兼重筆墨情趣與自然造型。《胡楊禮讚》可以說是他在這一藝術方向上集大成的作品。

前幾年,張介宇多次去新疆塔里木盆地寫生,那裡大片的胡楊樹林和它們頑強的生命力給他內心強烈震動。胡楊,使他最動心動情的,不僅是它們繁茂的生長狀態,更是它們戰勝惡劣環境頑強不屈的生命力。在乾旱的沙漠地帶,它們堅強地聳立,象徵著生命的不朽。古老樹木不畏大自然摧殘、自強不息的堅韌精神,歷來為中國傳統文學家藝術家們所歌頌、讚美,並賦予擬人化的品格。文藝家們常以這種形象抒情明志,或以此來象徵古老傳統文明或精神的永久生命力。幾十年來,張介宇的不少山水畫作,如《活力》《百松圖》《長青圖》《松猿圖》《松柏長青》等,均有對古老樹木的描寫,它們或盤根錯節,或擴展枝幹,或露出新葉,枯木逢春,顯示生命之火的長久不息。胡楊使張介宇迷戀,這既由於他對胡楊樹林在大自然中所顯示出來的力和美的感性體驗,以及這種感性體驗的昇華,將其視為生命意志,頑強搏鬥與自我奉獻精神的象徵;還由於他對胡楊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綠色家園的作用的理性認識。正是這種感性體驗和理性認識的結合,促使他產生崇高的藝術使命感和經久不衰的創作熱情。

胡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種楊樹,是殘餘的古老樹種。胡楊生長期漫長,因其葉形多變又稱“異葉楊”,是唯一能在乾旱沙漠中生長的古老喬木樹種。其樹形優美,幼葉葉形似柳,有耐乾旱,不怕酷熱嚴寒,防風沙、抗鹽鹼等特性。民間流傳胡楊有“活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的佳話,素有“大漠英雄樹”的美稱。由於在風沙和乾旱中生長,很多胡楊樹造型奇特詭異。全世界的胡楊絕大部分生長在中國,我國境內的胡楊主要分佈在新疆、內蒙古等地的沙漠地帶,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胡楊林生長在塔里木河流域,沿流域呈走廊狀分佈有三十五點二萬公頃胡楊林,是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原始胡楊林。夏季胡楊勃勃生機,綠廕庇天,秋季黃葉霜透,層林盡染,金色一片。在乾旱少雨的沙漠地帶,胡楊可將根扎進地下深處,頑強地支撐起一片生命的綠洲。在塔克拉瑪干沙漠,一株株與命運奮力抗爭的胡楊樹,不論是粗幹還是細枝,即使橫倒堅斜,雜蕪生長,都有綠色點染技梢。

出於崇敬和謳歌胡楊的目的,張介宇不顧自然環境的惡劣,不顧隨時有被沙暴侵襲、掩沒生命的危險,多次深入塔里木沙漠地區,親身體驗胡楊生長條件,感受胡楊的特性。當他有了“不到荒漠,不知胡楊之壯美,不見胡楊,不知生命之輝煌”的體會時,他描寫胡楊的藝術構思已經開始孕育;而當他表達當時的心情:“胡楊不屈不撓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的靈魂,我為它不眠,為它忘食,將自己的生命與它千纏萬繞地交織在一起,融化在一塊。無數個晨曉夜昏,年復一年地似水流過,我與胡楊難解難分,同語共舞”時,他心中的胡楊畫卷幾乎是呼之欲出了。

張介宇最早描寫胡楊林是在2002年,那是一幅丈二的獨幅畫,而《胡楊禮讚》上卷的創作始於2006年。他之所以要創作長卷,出之於他對這一主題的深入認識。他的思考久久落在“英雄樹”這一主題上。他從胡楊聯想到大自然天然保護生態平衡的能力,聯想到我們民族在抗爭自然和社會災難中英勇不屈的精神氣概。他認為,如果沒有長篇宏大的構圖,不足以充分表達這一有豐富寓意的主題。

人生能有幾回搏?張介宇充分意識到他的胡楊長卷是他藝術生涯中最有挑戰性的一搏,也是他調動和綜合自己創作經驗、盡情發揮自己才智的一搏。

除了充足的生活體驗和素材儲備這些必要的條件外,《胡楊禮讚》的成敗取決於他能否找到恰當的藝術構思和藝術處理手法。雖然張介宇擅長創作宏大畫面和長卷構圖,但與以前作品不同的是,這幅作品要在數十米的長卷上描寫胡楊樹生長的狀況,描寫對象單一使畫面缺少變化。為此,張介宇經過醞釀、構思,終於確立了我們見到的畫面。長卷展開,我們首先看到春夏之交枝葉茂密、綠蔭成片的胡楊林;繼而看到在幹漠地帶與風沙、鹽鹼奮力抗爭的一棵棵老齡胡楊,它們雖枝葉凋零,仍然或挺立、或斜臥,顯示自己的生命力量;看到秋天燦爛金黃色的胡楊林;最後看到枯萎樹幹旁新苗茁壯地生長……畫面上千姿百態的胡楊,陪伴它們的只是茫茫沙漠、稀疏的雜木草叢和幾乎乾枯的河床。為把這些景象組成畫面,作者在構圖、造型、筆墨、色彩等方面反覆推敲,運用黑白、虛實、輕重、濃淡諸多對立因素的變化、統一,使畫面產生起承轉合的節奏與韻律。張介宇之所以能駕輕就熟地處理長卷畫面造型與構圖上的各種難題,全得益於他幾十年來在融合中西方面所積累的經驗。具體地說,他善於駕馭文人畫的筆墨造型與西畫的塊面、色彩造型,用來表現物體的形、體量、質感、光影以至張力。他的傳統國畫技巧也在發揮線的長短粗細和筆墨點擦皴染的技巧上得到充分發揮。

讚頌胡楊意志和品格的《胡楊禮讚》,有崇高的思想內容和精神境界;有獨特的筆墨品質;有質樸、平實、強健的個性風格。無疑,這是一幅與我們偉大時代精神相吻合、有很高藝術表現力的佳作。

文章轉自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

張介宇,1948年出生,現為北京胡楊禮讚書畫院院長,胡楊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文化部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理事,北京大學兼職教授,嶺南大師黎雄才入室弟子,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胡楊禮讚》創作者。

藝術作品欣賞:

【今日頭條】張介宇:自然之美 超乎想象

【今日頭條】張介宇:自然之美 超乎想象

【今日頭條】張介宇:自然之美 超乎想象

【今日頭條】張介宇:自然之美 超乎想象

【今日頭條】張介宇:自然之美 超乎想象

【今日頭條】張介宇:自然之美 超乎想象

【今日頭條】張介宇:自然之美 超乎想象

【今日頭條】張介宇:自然之美 超乎想象

【今日頭條】張介宇:自然之美 超乎想象

【今日頭條】張介宇:自然之美 超乎想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