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老齡人口的增加,“醫養結合”市場需求強勁!

隨著老齡人口的增加,“醫養結合”市場需求強勁!

“醫養結合”就是指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相結合,實現社會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醫”包括醫療康復保健服務,具體有醫療服務、健康諮詢服務、健康檢查服務、疾病診治和護理服務、大病康復服務以及臨終關懷服務等;“養”包括的生活照護服務、精神心理服務、文化活動服務。利用“醫養一體化”的發展模式,集醫療、康復、養生、養老等為一體,把老年人健康醫療服務放在首要位置,將養老機構和醫院的功能相結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復關懷融為一體的新型模式。

數據統計:2016年我國養老床位680萬張,同比增長1.52%;2017年我國養老床位714.2萬張,同比增長5.03%,現有養老力量無法滿足不斷變化的人口結構。過去20年間,我國老齡人口年均複合增速為3.42%,遠高於2.5%的世界平均水平。

家庭結構決定子女養老能力有限,社會力量需要承擔更多責任。獨生子女家庭以三口之家為主,比例約為70%,“4-2-1”家庭結構使家庭的養老功能衰弱,贍養父母的負擔與日俱增。城市老人及其子女的收入水平,直接影響老人選擇養老的方式,但由於養老機構服務收費標準大多高於大多數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導致多數老人無法享受優質的養老服務。

隨著老人年齡的增加,身體機能衰退,各維度出現問題的比例均上升,軀體方面問題增加幅度大於精神方面。而老年人慢性病患病人數自2008年起顯著增加,根據《第五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分析報告》顯示,前五位的慢性病依次為高血壓、糖尿病、腦血管病、缺血性心臟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這五種疾病的患病人次佔總患病人次的69.7%,超過15%的老人患有2種及以上慢病。現有醫療服務體系以應急、救治為主,院外則是實現慢病管理的主要場所。因此,在院外將養老與醫療資源進行有機整合,為老年人提供不同層次的醫療與保健服務,成為養老產業的最核心的內容。

醫養結合最終實現醫-護-康-養一體化的養老模式。促進專科、民營、基層等醫療資源的整合利用,減少醫療機構的“押床”現象,有效提高病床週轉率,緩解大醫院資源緊張的情況;通過遠程醫療、健康諮詢答覆等方式獲取專業的康復和用藥指導,根據老人需求,及時提供上門醫療護理、緊急救助、健康體檢等服務。節省了往返於醫院和養老機構及家庭的時間,改善了就醫體驗,提高了就醫效率;提升其健康管理意識,進而減少慢性病和併發症的發生,直接減少醫療支出。醫養結合市場伴隨醫療保健、康復護理等剛性需求增加而快速增長。

老齡化不斷加深,高齡化、失能化趨勢明顯,老年人對於醫療保健、康復護理等服務的剛性需求日益增加。提升醫療服務質量是醫養結合發展的關鍵。為老年人提供不同層次的醫療與保健服務,成為推動醫養結合市場發展的核心內容。

2005年引入“醫養結合、持續照顧”的概念,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醫養結合作為“健康老齡化”的主要實現路徑,成為政府及市場關注的焦點。目前我國醫養結合的主要模式是以機構為主,主要服務對象為失能程度較高,照護要求較高的老人,鼓勵現有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間開展深度合作,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我國養老服務體系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為擴大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供給,市場正從機構轉向社區及家庭,大力發展居家養老。以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手段建立“沒有圍牆的養老院”,化解居家養老困局,實現線下服務半徑的最大化,同時減輕子女的陪護壓力,為醫養結合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

通過智能硬件,掌握老人的基礎數值,把握老人的即時情況,利用大數據分析,對老人日常行為精準分析和判斷,反饋給醫師和家屬,對老人的健康狀況做到提前預知,實現對危害老人生命安全的疾病和危險行為實時預防。通過大數據的平臺,瞭解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實時滿足用戶需求;依託大數據,把握他們的健康服務需求和承受能力,增強服務的精準性和有效性;在現有資源內,優化醫養資源配置,提供智能化、多樣化、個性化的醫養結合產品和服務。線上的網絡服務和線下的現實服務弱化了醫養結合供需雙方的空間障礙。利用手機APP、智能穿戴設備、交互式視頻監測系統等對老年人進行持續的健康狀況跟蹤,記錄個人電子健康檔案。通過線上的信息管理,準確匹配線下資源,改善線下服務效率,使線上、線下得到有效銜接。

隨著老齡人口的增加,“醫養結合”市場需求強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