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師如何丟失了中國建築的“黃金十年”?

中國建築師如何丟失了中國建築的“黃金十年”?

過去的十餘年,是中國城市化極速加劇的十餘年,許多城市在這十餘年中塑造的面貌,將決定這個城市未來百年的面貌。大型公共建築,尤其是地標性建築,無疑是城市面貌的重要構成要素。

如此廣闊的舞臺,將其稱之為中國建築的“黃金時代”並不為過。

但一個普遍性的現象是:多數城市最為重要的公共建築和大型商業設施,基本都由國外建築師創作。中國建築師在這段時間,並沒有佔據自家舞臺的主角。

例如,SOM、KPF、Gensler和ASGG幾乎壟斷了地標級超高層建築,高端商業項目基本被凱里森、捷德、RTKL包攬,還有綜合性比較強的GMP、福斯特等。可以說,中國的建築市場養活了世界上多數的事務所。

中國的城市發展進程晚於西方,建築方面的學習是不可逾越的過程。但中國的建築師為此所交的學費是否過於昂貴?

反思這一問題,不應該粗暴地將責任推卸給喜好外方設計的決策者,對建築設計行業自身的反省可能更加必要。

一、“重工程,輕創作”的行業傳統

在許多設計企業看來,項目更多的是一個能夠帶來利潤的“工程”。原創主導權有是好事,沒有也並非不能接受。

隨著城市開發推進,境外商業性事務所忙於快速擴張、樹立品牌的時候,國內大型設計企業仍然為拿到施工圖深化的合同而沾沾自喜。

原創在管理層看來是屬於“燒錢”的。主創團隊的人員投入不說,光是反覆彙報的差旅成本、效果圖、模型、多媒體、動畫、文本等費用,就佔據了企業開支的大頭,而且這些投入有可能血本無歸。

相比之下,施工圖這筆可觀的設計費賺的要容易許多,廣泛的參與面可以輕鬆地養活許多人。施工圖單位介入項目時已經基本成形,只需要按部就班推進,並配合現場服務,而這些都有合同和收費節點保障,就連最後曬印藍圖的份數都明確寫在合同裡。

好走的路,都是下坡路。

等到幾個項目做完,覺得自己可以做原創的時候,市場已失。政府、開發商已經認定:本地設計企業方案不行,只能做施工圖。

最初國家制定的遊戲規則,並沒有對國外建築師開放施工圖的權限。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本土企業;但從另個角度來看,也為國外建築師節省了大量的後期人力,讓他們實現了“高週轉”,得以快速承接大量項目的原創設計,快速滲透到二三線城市。

境外事務所只需1-2人就可以跟完一個幾十萬平方米的大項目;而LDI的設計院,可能要為這個項目匹配30-50人的團隊,在一個項目上耗費的時間也往往是外方的幾倍甚至幾十倍。

而且,設計存在的瑕疵或質量問題,往往要到後期才會暴露,業主通常會將這筆壞賬算到“託底”的LDI頭上,而不去追究方案設計的不合理之處。最終,是我們成全了外方,解放了外方的生產力;本土設計院成了“背鍋俠”,喪失了業界的信任。

另外,深化方建築師往往會對方案方抱有一種輕視的態度:老外不懂規範,設計還得靠國內院搞得定。國內龐大的規範系統為我們的建築師提供了一技之長,但長期對規範的推崇也往往會限制設計的自由。加之規範往往落後於實踐,且有諸多不合常理,一個從滿足規範出發的設計通常是平庸乏味、不倫不類的。

中國建築師如何丟失了中國建築的“黃金十年”?

二、缺乏創見性的理論探索

從業建築師忽視理論研究,即便做課題,重視實操性,缺乏創見性。

理論,其實是行業內最高等的公關手段。因為理論承載著“價值觀念”,一旦成功輸出了“觀念”,項目便是水到渠成。你再怎麼去反駁都無濟於事。

比如,“小街區、密路網,”這一理念的成功推廣,讓SOM獲得了大量城市設計的訂單,緊隨其後的就是核心區域的重點建築。

再比如TOD和站城一體化,讓日建等一批外企逐步滲透介入交通建築項目,而這一領域一直以來都是相對封閉、由國內設計企業佔據的市場。

中國建築師如何丟失了中國建築的“黃金十年”?

反觀我們的設計企業,哪怕是針對我們自己的城市建設,沒有哪家能夠有類似這種簡潔而又具思辨的設計理念。打開項目彙報的PPT,引述的都是別人的觀點,喊的也是別人的口號。要麼就是案例的堆砌,試圖通過“歸納”尋找結論,而“歸納”這一方法在邏輯上本身就缺乏說服力。更甚者以研究規範漏洞為樂事,彷彿就是為了坐實自己的LDI身份。

結果,乏力的理論如同用小米加步槍來對抗核武器。

另外,我們2000年以來的明星建築師群體,不乏牛人,也成功誕生了中國第一位建築普利策獎。但最近明星建築師們似乎都在忙著“歸隱山林”。他們無意於複雜、混亂而又不一定能出作品的城市,更願意在鄉村尋找世外桃源。但中國目前城鎮化是大勢所趨,城市問題是中國建築師不可迴避的核心問題。放棄對城市複雜問題的探討和實踐,也就喪失了面向未來發展的窗口。

三、設計一線人才流失嚴重,建築師職業壽命短暫

有想法的人要麼被繁重的產值壓力磨平;要麼就流失了。

加之一直被詬病的待遇、加班等問題,一線設計人才的流失已經成為設計企業一大弊病,轉行、轉崗、轉領導,建築師職業壽命縮短,導致設計團隊空心化,只能不斷地吸納新人。

(關於此問題可參閱本公眾號之前的評論文章《比起建築的短命,中國建築師的職業壽命可能還要更短》)

這可能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了,為什麼中國建築師在很多競賽的舞臺上總是拼不過某些境外的老牌事務所。我們畫圖的人是沒經驗的年輕人,而有經驗的人可能只是在靠嘴巴“指導”,已經不畫圖。我們總是不斷的用新手去對決人家幹了幾十年的老建築師,贏得過的都是小概率事件。

中國建築師如何丟失了中國建築的“黃金十年”?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世道艱難,但我們也應該看到中國建築師在這十年中付出的努力,中國城市面貌的改變離不開中國建築師的辛苦付出。依然有一批優於創作的本土作品誕生。原創不怕小,也不怕晚。在未來也會有更多的機遇在等待,但前提是我們也應當作出改變:

1、改革在路上

對現有機制的不斷改革,讓市場更加開放、公平、透明,激勵競爭,讓更多有能力的建築師能夠獲得更大的機會。

一味地維護本已危機重重的施工圖資質並不會讓我們變得強大,即便這塊市場不開放給境外建築師,也可能會被施工企業覬覦。

2、持續加大原創投入,鼓勵理論性創新探索

我們確實是需要向華為等高新企業學習,他們能夠持續不斷地對基礎學科給予大力的支持,並不會產生立竿見影的效益,但只有基礎學科強大了,行業和企業才能走的更遠。

原創和理論是建築設計行業的基礎研究和探索,很多時候確實也無法產生直接的產值回報,但這是支撐學科和企業走的更遠的基礎。

3、建築師職業境況的改善和行業地位的提升

已經開展試點的“建築師負責制”雖然遭遇了多方面的困境,連建築師都保持謹慎觀望。但這條路應該是能夠為建築師帶來職業境況改善的一條道路。如果能夠成功,設計的話語權將放大,或許是改變行業傳統的一個機會。

中國建築師如何丟失了中國建築的“黃金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