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人物之意譯創始人支謙

佛教人物之意譯創始人支謙

生平簡介

支謙是吳國佛教中2個重要人物之一,又名支越,字恭明。他出生在中國,同時接受中國的文化教育,博覽群書,通曉六種語言,精通漢文,後兼學梵文,通達大乘佛教理論。其祖父法度與東漢靈帝時率國人(大月氏)數百移居中國。他授業於同族支亮,而支亮授業於支讖。吳主孫權賞識他的才華,拜其為博士,輔導太子孫亮,後臺太子死了,他就去穹窿山過隱居生活,年六十歲卒于山中。

漢獻帝末年,支謙為了躲避戰亂入吳,在到達吳國的時候得到了從事翻譯的機會。特別是對支婁迦讖的重要譯文如《道行》《首楞嚴》等著作加以重譯。同時他還幫助從印度來華的維袛難和竺將炎翻譯。

作品介紹

支謙參與翻譯的《維摩詰經》是中國最受尊敬的經典著作中的佛教文學典範。

支謙還翻譯了淨土宗的基本經典《阿彌陀經》。

支謙翻譯的《太子瑞應文起經》是此類經典中最流行的一部,它的另一種譯文是公元2世紀末所譯的《修行本起經》。

支謙對於支婁迦讖的《首楞嚴三昧經》作了一個刪定本而且重新翻譯了支婁迦讖的《道行般若經》,也許還對於《四十二章經》作了潤色。

據說支謙還首創了中國佛教唱贊(梵唄),在他的自傳中提到了出自於他手的《贊菩薩連句梵唄》,在公元6世紀初時它還存在。

歷史意義

文質並舉:支謙以其獨特的翻譯理論與方法在古代中國佛教經典翻譯史上佔有一席之地。他不但是譯經最多的人而且是意譯派創世人。他主張意譯那個時代義理隱晦,文風過於樸素尚質的佛經譯本,反對譯文尚質的偏向,主張尚文尚約應該調和,力求使用容易理解。有意識的變通原文,刪減原文中反覆的表達,減少胡音在譯本中的比重,改“胡音”為漢意,也就是用意譯取代音譯。他突破了以往直譯法,開始追求文字的典雅,經他改譯後的譯文文體簡單流利,在最早的《法句經序》中已初見“信達雅”的端倪。經他翻譯的《大明度無極經》成為了翻譯史上意譯的經典作品,也成為了他意譯翻譯理論的基石,支謙翻譯的風格從古譯到舊譯這一階段起了不少作用。

加入本土思想:他深受中國本土思想的薰陶,所以他很擅長用中國本土思想改造佛經,尤其擅長使用《老子》中的哲學概念對佛經進行翻譯。任繼愈先生對於他所翻譯的佛經的觀點是他算是一種譯述,他花費心血翻譯的譯文是為當時的門閥地主階級的需要而準備的。

會譯和註釋:他翻譯的《微密持經》成為中國佛經“會譯”的開山之作。他所創的“會譯”方法實際上是講所譯有關大乘佛教陀羅尼門實踐的要籍《無量門微密持經》和兩種舊譯《阿難陀目呵離鄰尼經》《無端底總持經》進行對堪,區別本末,分章斷句,上下排列,進行重譯,將原來艱澀難懂的語句,經他意義,變得豁達順暢,通俗易懂。譯文具有“重文麗且好簡約”的特色,這是他的首創。他還將自譯的經典又加上“自注”,以填補譯句的不足,使譯文變得準確完整。

支謙是一位“才學深撤,內外備通”的佛經翻譯家。他所創的“會譯法”,即“改胡音”為漢意,也就是用會議取代“音譯”也就是說在深刻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創造了譯文新詞,即達到譯文創新的最高境界,即為“會譯”法。同時,他所創的“譯文加註”之法,即當譯者遇到深奧專業名詞時,進行創新譯文並予以理解,即譯者以自己的理解進一步解釋的方法,將註釋加進譯文之中,使譯文更加完整並準確表達願意,從而使譯文更加完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