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含淚朗讀麥家新作:一場告別感動了所有時間


“我要比別人做得好很多很多,我才會覺得踏實。如果我跟別人差不多,或者說只好那麼一丁點兒,我就會很沒有安全感,我就覺得我不行,所以我要付出很多很多,我要拿命去搏,把事情做好,才會覺得我很踏實,我很安全。”

這是父親留給董卿的陰影,是童年在她身上留下的“後遺症”:自卑情結。

常人或許難以想象,“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董卿,在鏡頭前完美從容的董卿,竟然也會自卑。

然而,就像她自己說的,“原生家庭對每個人的成長的影響是很難很難估量的”。

董卿含淚朗讀麥家新作:一場告別感動了所有時間


因為童年時期缺少認可和讚譽,她的心底至今缺少安全感,缺乏自信。

“你不要照鏡子,不要買新衣服,不能有任何的文體活動。每個寒暑假做兼職,幹賓館的清潔工,一天一塊錢,30天30塊錢。”

在與老友麥家聊他的新書《人生海海》時,董卿再次回憶起父親對她的嚴苛,原本語氣溫和平靜的她,說到這裡,也略顯激動:

“他對我的嚴厲和苛刻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很多人難以想象,一個知識分子可以對自己的獨生女兒這麼樣的苛刻。”


1

因兩封信和《朗讀者》結下的善緣


“我一個人坐在書房裡面,對著電腦。天色越來越黑,可是我覺得已經沒有力氣站起來去開燈。電腦藍色的光就映在我的臉上,我止不住地流眼淚。”

那是多年前,董卿第一次讀麥家的信,一封麥家寫給父親的《致父信》。


董卿含淚朗讀麥家新作:一場告別感動了所有時間



在外人面前永遠優雅端莊的董卿,被一段文字感動地不能自已,淚流滿面。

這封信戳中了她內心最脆弱、最敏感的部分,那是一段刺痛的回憶,也是一份錯位的愛。

後來,在董卿主持的《朗讀者》節目中,麥家又朗讀了一封寫給兒子的信。


董卿含淚朗讀麥家新作:一場告別感動了所有時間


麥家《致信兒子》手稿


因為這封“中國最美家書”,兩人聊起了父子情。

遺憾節目中那短短的十幾分鍾,說不盡這複雜微妙的感情。

只是,從那時起,兩人間便建立了一種聯繫,那是彼此之間的默契:父子間關係的耐人尋味,我們都懂。

而正因兩人有這樣的默契,在麥家說起自己“從小就沒有學會放鬆,一輩子緊張”時,董卿才能立即明白他為何表情緊繃。


她“診斷”出了他身上的童年後遺症:“我想是不是因為童年時候的生活比較艱苦,比如說遭遇過貧困、或者不公平待遇的孩子在長大了之後,他的表情依然不會很開朗。”

正如《人生海海》中的那句“心有雷霆,面若靜湖”。


董卿含淚朗讀麥家新作:一場告別感動了所有時間


△點擊圖片購買《人生海海》

平靜的表面隱藏了曲折困苦的經歷,遮掩了麥家細膩而充沛的感情。

《朗讀者》同臺兩年後,麥家完成了自己新書《人生海海》,第一時間把先閱本寄給了董卿。


她讀了一遍又一遍,深受觸動,在書頁上貼滿讀書標記。


為了參加新書發佈會,她親自剪輯出之前那期《朗讀者》中令她記憶深刻的片段,還推掉了所有其他活動。

△董卿親自剪輯的《朗讀者》片段


只因她一定要和麥家說說這本書,說說書中的父子情。

發佈會上,他們聊著《人生海海》中的父子情。

也借這個機緣,拾起《朗讀者》留下的伏筆,繼續講述各自與父親間曾有隔閡的愛。


董卿含淚朗讀麥家新作:一場告別感動了所有時間



這種機緣便是董卿口中的“善緣”:“人生海海,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如果是善緣的話,發生的會遠遠超出你的想象,比想象的還要好。”


2

沒有一個父親是完美的


“人必須要刻苦,必須要吃苦,要過得苦日子,後邊才有好日子過。這是父親的生命哲學,也深深地影響著我。”

長大後,董卿成了和父親相似的人,同樣以極高的標準要求自己,永遠希望自己做到最好,儘可能地做到完美。

董卿含淚朗讀麥家新作:一場告別感動了所有時間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父親的嚴苛教育成就了今天的董卿。

其實,在成年後,董卿已經與父親和解:

“我們並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只是說他對我有很高的要求,當時我做不到。而從一個未成年人到形成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階段,我就開始認同他。沒有一個父親是完美的,就像我很愛我的父親,但是我也很明白他會有哪些缺陷存在,可這並不妨礙我去愛他。”


董卿聊起父親現在的生活,語氣中已滿是釋懷與理解,眼中滿含笑意:

“他退休了,人老了,也變得越來越和善,不再衝我發脾氣了,和解了,他和他自己和解,他經常會反省他過去對我的種種不是,他現在變成了一個很慈祥,和藹可親的老人,依然離不開紙和筆,和紙筆打交道。每天早上起來是一份《參考消息》,每天晚上是戴著老花鏡寫小日記,用寫工作日記的小本,寫日記。一個報社總編退休的日常。”


而麥家的父親已經離世,麥家不再有機會與他和解:

“我後來做了很多救贖性的補償,但是他真正需要我愛的時候,我沒去愛他,這是最讓人難過的。他不需要的時候,我再去愛他,這完全是我在進行自我救贖、自我完善而已。”


時間不能倒回,麥家不可能重新彌補對父親的愛。

董卿含淚朗讀麥家新作:一場告別感動了所有時間


正因如此,他才會“在《人生海海》裡的父子情深方面下了非常大的真心,放下了很多期待和祝願。”


3

洪水猛獸般的愛,會傷人也會害己


《人生海海》講述的是一個傳奇而充滿人生況味的故事,裝載著時代與人心。

而最令董卿動容的,是書中的幾對父子。

她讀懂了麥家在小說中寫到的每一位父親,他們為孩子做的每一件事,都讓她感慨萬千。


董卿含淚朗讀麥家新作:一場告別感動了所有時間



她明白那個眾人公認的最辨是非、知黑白的人,滿腹道理的人,為何會突破底線,成了沒有道德的告密者,令人唾棄。

她知曉一個沉默到可以把所有事情爛在肚子裡的人,為何會在最後爆發出常人難以想象的倔勁。

她也清楚,是什麼樣的力量讓一個男人掛著牌子,在祠堂前跪了三天三夜。

只因他們是父親,而她深知父愛是什麼:“父親的愛是一種本能”,是一種保護孩子的本能,父親往往無法控制這樣的本能。


董卿含淚朗讀麥家新作:一場告別感動了所有時間



“一個人無論是怎麼樣的形象,一旦他迴歸到他最最平常的父親的角色,他會有一些改變,他會變得更真實,或者更脆弱,或更強大,或更極端。”

她感動於《人生海海》中的父愛,因為在這裡,她看到了自己的父親,看到他是如何笨拙地表達自己對“掌上明珠”濃烈的愛。

儘管無法控制的本能就像洪水猛獸,讓這愛也成了一把雙刃劍,但正是因為它會傷人也會害己,才更令人唏噓。

4

人生海海,與內心和解,

尋找人生的豁達


“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董卿含淚朗讀麥家新作:一場告別感動了所有時間



生活的創傷總會結了痂、再癒合,我們應該學會告別人生的心結,只留一份曠達。

董卿說:“如果麥家帶著《人生海海》再上《朗讀者》,我希望主題是‘告別’,或者理解成‘和解’。我們總是和某一個過去做告別,和某一段時間的自己做告別。”

這種告別的前提,是理解所有形式的愛,是不再為過去所累,是與內心和解,是人生的豁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