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佈置作業要跳出四個誤區採取三種方式,環環相扣,收效明顯

佈置作業是教學的一個基本環節,也是一個重要環節。但是目前我們佈置作業存在以下問題:

1.作業量較大。佈置作業前老師沒有自己做一遍,沒有時間上的預估,或者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判斷,沒有考慮到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些老師錯誤的認為學生做了就會了,寫了就記住了。寧可多留幾道,也捨不得刪去一道。所有這些導致學生作業過量,有許多不必要的習題或超能力問題。

2.作業內容不精選。有些老師在佈置作業前不加篩選或者不仔細篩選,對教輔材料劃片式地佈置作業。有些老師佈置作業隨意性很強,目的不明確,不考慮作業的有效性和難易程度。

3.作業形式單一。比如有很多老師習慣佈置“幾加幾”式抄寫作業;期末迎考時大家都習慣於留卷子,一留就是一張。

4.作業對象整齊劃一。對全班學生布置同樣的作業,在作業的難度和數量上統一規定,不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差異和個性差異。

那麼,佈置作業的目的是什麼?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研究發現,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進程並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後逐漸緩慢。

時間間隔 記憶量

剛記完 100%

20分鐘後 58.2%

1小時後 44.2%

8~9小時後 35.8%

1天后 33.7%

2天后 27.8%

6天后 25.4%

這條曲線告訴人們在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律的,遺忘的進程很快,並且先快後慢。觀察曲線,我們會發現,學得的知識在一天後,如不抓緊複習,就只剩下原來的25%。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的速度減慢,遺忘的數量也就減少。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兩組學生學習一段課文,甲組在學習後不復習,一天後記憶率36%,一週後只剩13%。乙組按艾賓浩斯記憶規律複習,一天後保持記憶率98%,一週後保持86%,乙組的記憶率明顯高於甲組。

所以,佈置作業的一個首要目的是複習鞏固所學知識。佈置作業還可以檢驗學習效果,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積累語言、擴展視野等。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有效佈置作業呢?

第一、要有針對性。佈置作業前我們一定要提前做一遍,對作業內容和完成時間有一個整體把握。有價值的作業留,無價值或價值不大的不留。難度適中的留,太易或過難的不留。上學期有一張文言文試卷,課內加課外的共10篇。這樣的試卷怎麼處理呢?我採用了三種方法:當堂檢測、課後作業、刪去不做。比如《論語》、《狼》、《誡子書》三個重點篇目的試題,我用了兩節課當堂複習當堂檢測;《期行》、《杞人憂天》等次重點篇目我佈雷了作業,每晚2-3個;有兩篇課外文言難度略大,雖然質量很好,我還是忍痛割愛,刪去了。最有價值的習題,我們一定放在最有效的時間完成,那就是課上。

第二、要有靈活性。除了常規的書寫作業,我們還可以佈置朗讀作業、聽說作業、動手實踐作業。去年秋葉飄飛的時節,置了“指尖上的智慧”——“留住秋意”葉貼畫作業,孩子們積極性很高,作品個個讓人驚歎。前年國慶節的時候,我給當時初二的學生布置了一項作業“***我能行”。讓每個孩子做一項勞動或者展示一項特長,配上解說,拍成小視頻發到群裡。班裡的學生各顯其能,彈鋼琴的、唱歌的、吉它彈唱的、手工製作的、做冰皮月餅的、玩魔方的、剝棒子的、收拾房間的……應有盡有。

第三、要及時檢查。作業佈置了,老師一定檢查反饋,如果不查等於沒有佈置。比如語文、英語的詞語抄寫,低年級或許不同,我覺得高年級不必留很多遍。漫不經心的寫十遍,不如認真專注的寫兩三遍。而且凡是抄寫聽寫作業,第二天上課我們一定要檢查,哪怕當堂聽寫十個八個,也讓學生意識到作業必須認真寫。只有檢查到位、反饋及時,我們佈置的作業學生才會認真對待。

當然,佈置高質量的作業單打獨鬥是不行的,我們要發揮集體的力量,“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如果每次佈置作業的時候,同科老師都互相交流一下,一定會碰撞出新的點子,整合出最好的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