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司馬遷稱讚文帝說,“漢興,至孝文四十有餘載,德至盛也。

小說:司馬遷稱讚文帝說,“漢興,至孝文四十有餘載,德至盛也。

文帝這個人應該說是幾千年專制歷史上比較優秀的好皇帝。從他的應對繼位這件事上來看,就可以看出為人非常謹慎,非常機警,處事比較果斷大度,政治上相當成熟。繼位後大賞誅除諸呂的功臣,廢除了一些比較苛刻的律法。漢朝的律法都是繼承的秦法,最不得人心的是相坐法,一人有罪,誅連家室。文帝首先把這一條廢除了。

轉過年來,立子劉啟為太子,妻子竇氏為皇后。為表示祝賀,天下鰥寡孤獨窮困以及年八十以上的老人、九歲以下的孤兒,都賜以布帛、米肉。

文帝對群臣說,天下治亂都繫於我一身,我也並不是一當了天子就什麼都英明,我要是有什麼過失,做決策辦事情有不妥當的地方,希望你們告訴我。發現方正賢良、敢於說真話的人才,你們都要積極推薦。

還有,我們的法律尚存誹謗妖言之罪,至於什麼是誹謗什麼是妖言還不是憑有司來定嗎?搞不好會成為閉塞言路的藉口。群臣百姓都不敢說真話,在上的無從聽到自己的過失,這怎麼能保證決策科學,怎麼能吸引天下的賢良之才呢?必須馬上廢除這樣的惡法。

這些應該都是發自肺腑的實話實說,看不出是英雄欺世的虛偽之詞。

文帝十三年出了個緹縈救父的故事,促使文帝廢除了萬民詬病的肉刑。

太倉令淳于公犯罪被逮。那時有錢有男孩子的人家都能由男孩子出頭拿錢替父贖罪,司馬遷就因為家裡沒有錢抵罪被判了宮刑。淳于公沒有兒子,只有五個女兒,被逮捕時不由大罵女兒們,可恨生女不生男,家裡有了事也沒有個頂事的。小女兒緹縈非常傷心,一路跟著父親到了長安。並且給皇帝寫了封上訪信,主動提出願意入官為奴,替父贖罪。這封信皇帝還真看到了,非常感動,下詔對淳于公從輕發落,並舉一反三,趁機廢除了殘酷的肉刑。

按照當時的刑罰,肉刑一是刺面,一是割鼻,一是剁腳趾頭,哪一個也不好受。文帝認為對老百姓還是重在教化,一味嚴刑峻法並不能杜犯罪。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廢除了死刑,這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表現。犯罪的根源在於制度,真正要減少犯罪,全在於社會的公平正義與文明進步。單純用死刑阻嚇與警示是不解決問題的,因為秦朝的嚴刑峻法已經登峰造極了,不也阻止不了二世而亡嗎?所以說,漢文帝的法治思想無疑是進步的。正因為他的寬厚仁慈,才開啟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和少有的“文景之治”。

《史記》說,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有不便輒弛以利民。......專務以德化民,是以海內殷富,興於禮義。”

文帝做了二十三年皇帝,活了四十七歲,臨死時下遺詔交代,天下軍民守喪三日即可,三天之後即可除孝服。不要因為我去世禁止老百姓婚喪嫁娶。務必要薄葬,不要浪費。中國歷史上的皇帝無數,能做到這種程度的還真不多。

所以司馬遷稱讚文帝說,“漢興,至孝文四十有餘載,德至盛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