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自動駕駛的第一位贏家不會是特斯拉?

为什么说自动驾驶的第一位赢家不会是特斯拉?

目前崛起的新產品類別當中,最令人興奮和受到最激烈爭論的一項,就是自動駕駛汽車。

一個價值連城的問題是:哪一家公司能在市場上成功推出這種商品?特斯拉(Tesla)是否會如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所承諾的,將會找到其中的秘訣?還是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自駕車事業部Waymo會先想出辦法?這兩家公司都擁有大量資源、聰明員工和所需的技術,足以做到。

我們猜想,這兩家公司都不會是首先把自駕車成功商業化的公司。這是因為特斯拉和Waymo都是先鎖定了大眾市場。

相反地,贏家可能會是某一家聚焦程度更高的自駕車公司,例如Nuro和Voyage。

Nuro專注於無人駕駛運送服務,Voyage則是提供時速低於40公里、專注於退休社區的自駕計程車服務。這兩家公司都在自駕車產品類別內一個高度集中的次級市場裡創新,而這個次級市場具有截然不同的經濟運作法則、需求,以及通常更容易達成的關鍵成功因素,我們稱這種市場為“最大密度市場”(Maximum Density Market,簡稱為MDM)。

“最大密度市場”中,每個人的平均需求高度集中在一個小的區域裡。需求密度極為重要,因為它提供了擴大規模的捷徑,而擴大規模所需的投資金額,遠低於大眾市場。市場密度讓口碑效應傳播速度迅速得多,效果也更為強大,因此所需要的營銷費用較少,甚至根本不需要。

較密集的市場提供了更迅速增加銷售的機會(通過更深入的滲透),因此企業在評估是否能承擔推出“最精簡可行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的成本時,計算方式就改變了,不需要太多資金,因而能夠更快進入市場。另外,這些最大密度市場也與超級消費者(superconsumer)的存在有著高度相關性,而超級消費者不僅是這個類別中最有利可圖、最熱情的消費者,也最有先見之明,可以協助你把你的最精簡可行產品變得更加完善。

如此一來,你便能獲得速度,加上規模,再加上較低的營銷費用,還能接觸到最聰明的消費者,這一切提供了創造出新的產品類別的必要基本要素。當你思考要推出自己的產品時,可考慮三個版本的最大密度市場:

第一種是當地的人平均需求量非常高。我們把這些地區稱為“超級地點”(super geo),因為它們具有高度集中的超級消費者和最佳的市場條件(例如氣候、文化和需求條件等),這也說明了人均需求為何非常高。

舉例來說,夏威夷是罐裝火腿品牌Spam人均消費量最高的地方。原因何在?

可能是因為夏威夷是軍事基地,而且距離主要食物來源有數千裡之遠。Spam的堅固包裝和很長的保存期限,讓它成為軍方和偏遠地區的理想食品。瞭解到這些因素,可協助營銷人員找出潛在的超級地點,這些地點的人均消費量目前還不高,但如果投資就可能會增加。

企業如果想要創造低滲透率的新興產品類別,或者成熟類別中的市場領導廠商想要留意市場的破壞,這種方法對它們非常重要。事實是,滲透率只有個位數百分比的新興產品類別,是由數百個或數千個當地市場組成的,其中有些市場有兩位數以上的滲透率。這不僅是個極佳機會,可在熱門市場里加倍投資,推動近期的成長,同時也是很好的學習機會,可瞭解如何在其他市場啟動成長。

最大密度市場的第二個版本,是一個產品類別的次級市場,通常是企業對企業(B2B)的市場,而非企業對消費者(B2C)的市場。Keurig在規模達40億美元的辦公室咖啡市場上起步。它早期的“最精簡可行產品”咖啡機售價1萬美元,與現在100美元的價格天差地遠。

可是,Keurig聚焦在這個最初市場,在策略上是有道理的。

從渠道的角度來看,辦公室咖啡的市場非常集中(產品由辦公產品經銷商來銷售),而在辦公室喝咖啡的人,會很樂意嘗試由辦公室付錢的新產品。其他競爭對手都不理解這個重要策略,這些對手包括卡夫食品(Kraft)的Tassimo咖啡機和莎莉公司(Sara Lee)的Senseo咖啡機等,它們在消費者市場上推出產品,然後看著自家的市場佔有率被Keurig搶走。

第三個版本的最大密度市場,是通過共同的生活事件或引發事件而形成的。這種市場不是依據距離遠近來界定,而是由親疏程度來界定。在過去,企業不太可能在這種最大密度市場上獲勝,可是現在通過數字化廣告、社交媒體和直接訴求消費者的商業模式,這種親近關係被放大,而且更容易擴大規模。

以Tinybeans為例,這傢俬人社交媒體成長迅速,擁有超過300萬使用者。Tinybeans是分享照片和影片的網站,專注於新生兒,以及接下來幾個月嬰兒們令人愉悅的許多里程碑事件。它與臉書(Facebook)不一樣,在臉書上每個人都可以看到你的照片和影片,而Tinybeans比較私密,只有受邀的友人和家人才能看到,所以信任度非常高,這會鼓勵更多分享。對於自家產品與這個生活事件緊密相關的營銷人員來說,這個新生兒的最大密度市場極具吸引力。對Tinybeans感興趣的產業包括規模達七千億美元的人壽保險業,大家通常都很難輕鬆談論這個行業的議題。

對於一項創新來說,從最大密度市場開始起步,在策略上是很有道理的,而且這為企業提供了墊腳石,以便這項創新最後能夠進入大眾市場。

[本文作者艾迪·尹是劍橋集團(The Cambridge Group)董事、Eddie Would Grow創辦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