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九流”到底什麼

“三教九流”,舊指宗教或學術上的各種流派,也泛指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是古代中國對人的地位和職業名稱劃分的等級。此詞本無褒貶,但在古代白話小說中,往往含有貶義。

“三教”,原指先秦時期三大傳統宗教——儒墨道。西漢末年,佛教(釋教)傳入中國,加之墨教消亡,故“三教”逐漸改稱儒教、道教、釋教。儒教以孔子為教主,以“儒家思想”為最高信仰,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終極目標,後來為了和道教區分開來,從南北朝開始叫做“儒教”、“聖教”,跟釋教、道教並稱為“三教”,是禮樂文明的代表,是上古宗教的直接繼承者,其經典包括《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等。

“三教九流”到底什麼


道教以老子為教主,以“道”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為核心內容,以“丹道法術”為修煉途徑,以“得道成仙”為終極目標,追求自然和諧、國家太平、社會安定和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積德者能夠幸福快樂、長生久視,其經典包括《道德經》、《南華真經》、《玉皇經》、《周易參同契 》、《太上感應篇》 等。

“三教九流”到底什麼


釋教以釋迦牟尼(喬達摩.悉達多)為教主,以“因果報應”為信仰,以“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苦,斷盡一切煩惱,究竟涅槃”為終極目標,重視人類的心靈、道德進步和覺悟,其經典包括《金剛經》、《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華嚴經》、《大藏經》、《佛說阿彌陀佛經》等。

“三教九流”到底什麼

“九流”,按照《漢書·藝文志》的說法,天下學說分為九流十家,九流是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雜家、農家、縱橫家、陰陽家,十家是指九流以外加上小說家;之所以用‘流’來形容,是把社會形式比喻為水,無論是山河變換,還是水脈分流,水卻一直遵守自然的規律的同時,依然展現自己的意志思想。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儒家不等於儒教,道家不等於道教,雖然儒教和儒家、道教和道家有很多相似性,但本質上還是有區別,儒教道家乃是宗教,儒家道家屬於學術流派,可以說是既有聯繫又有區別,這兩家是整個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學派。

儒家,創始人孔子,自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成為我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學派。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中國人代代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中國人基因中的責任思想(以天下為已任)、忠孝思想(仁、義、禮、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倫理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與專制統治結合的結果,儒家思想到現在還是華人的主流思想。

道家,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泰古二皇。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無為無不為”的道德理論,標誌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從此成為古往今來治國治家的至尊寶術。以黃帝、老子、莊子、管子等為主要代表,主張“無為、璞樸、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等等。道家人物既可入世建功,亦可功成弗居(功成身退),在歷史長河中,每當災世來臨之時,道家人物以一身浩然道氣挑戰災難亂源,誅邪衛道,撥亂反正,建下不世奇功。

墨家,創始人為墨翟(墨子),約產生於戰國時期。其思想主張主要包括:“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等,墨家弟子屬於艱苦的修行者,可以說是俠士的前身和起源,。墨家在戰國時期影響力不小,但生命力不強,未能很好的傳承下來。

“三教九流”到底什麼


陰陽家,創始人是齊國人鄒衍,其學問被稱為“陰陽說”,其核心內容是“陰陽五行”,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哲學思維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周易》沒有提出陰陽與太極等概念,講陰陽與太極的是被道家與陰陽家所影響的《易傳》。

法家,強調“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以富國強兵為己任,其思想源頭可追溯於夏商時期的理官,經過春秋戰國時期的管仲、子產、李悝、吳起、商鞅等人予以大力發展,成為一個學派。戰國末韓非對他們的學說加以總結、綜合,集法家之大成,成為法家典型代表。其思想涉及法律、行政、管理、組織、改革、經濟、金融、貨幣、貿易及運籌學等。

名家,最先以圍繞“刑名”問題研究刑法概念著稱,以後逐漸從“刑名”研究,申延到“形名”研究、“名實”研究。圍繞“名”和“實”的關係問題,展開論辯並提出自己的見解。研究方法奇特,按漢代司馬談所言,是“控名指實”,“參伍不失”。因此,雖然名家擅長論辯,但其論辯又流於“苛察繳繞”,疙疙瘩瘩,詭譎奇異,所以歷史上一直名聲不好。

縱橫家,是憑藉憑辯才進行政治活動的政治家,縱橫即合縱連橫。他們朝秦暮楚,事無定主,反覆無常,設第劃謀多以國家政治需要出發。合縱派的主要代表是蘇秦,連橫派的主要代表是張儀,千古奇人鬼谷子是他們二人的師傅,是縱橫家典型代表。

“三教九流”到底什麼


雜家,以博採各家之說見長、“兼儒墨,合名法”為特點,“於百家之道無不貫通”。代表人物,主要是淮南王劉安(《淮南子》),和編撰《呂氏春秋》的呂不韋。

“三教九流”到底什麼


農家,又稱“農家流”,是先秦時期反映農業生產和農民思想的學術流派,奉神農為祖師,祖述神農,主張勸耕桑,以足衣食。”由於儒家輕商農漢朝中期以後農家迅速衰落。

小說家,“九流”之外的第十家。據《漢書·藝文志》所述:小說家通常閒事娛樂,在古時只有“不學無術”、不具有功名家業和不耕不織的人,才會鑽研小說,以此為生往往需要迎合他人,近於阿諛奉承;而古代極為缺乏物質資源,小說家無法服務於社會,故而被認為“不入流”;但小說家風格特點獨樹一幟,三教九流中,諸多大家都有涉獵,作為古時娛人樂己的方法,所以視為“第十家”。

版權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