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打捞出海底古瓷,上面文字令人不解,古人会写现代简体字?

福建省平潭县海域,由于位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上,加之此地暗礁较多,海流变幻莫测,所以古代不少商船沉于此地。当地人根据打捞出的沉船上货物,依次将这些白糖礁、银珠礁、碗礁之类的称号。

2005年,在一个叫“碗礁”的附近海域,水下考古专家打捞出了众多珍贵的古瓷,但其中一件极为奇特,因为上面文字令人不解。

在一件清代康熙青花瓷器上,专家惊讶的发现两个现代简体字,即“双龙”!从古瓷烧制年代来看,这是清康熙中期的青花瓷器,为何康熙年代的古人,会使用现代的简体字呢?

福建打捞出海底古瓷,上面文字令人不解,古人会写现代简体字?

近代社会以来,学者对语言文字的反思很多,其中最极端的是“废除汉字”运动。鲁迅就说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还有很多优秀学者提出类似的观点,建议采用拉丁文或拼音。

这些学者的主张,除了语言和世界接轨、寻找救国之路之外,还有就是方便百姓认字识字。正因如此,后来的国民政府和新中国都采取了另一种方式,即简化繁体字,以方便百姓识字。

1935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一共有324个汉字,但在1936年2月就被收回。后来,由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政府也就再也没有提出简体字方案了。

1956年,新中国最终制定出了一个《简化字总表》,1986年重新发布的《简化字总表》,就是目前我们通用的简体字。

从现代简体字发展过程来看,福建平潭海域打捞出的康熙古瓷上,不应该出现“双龙”的简体字才对,而应该是“雙龍”。既然如此,康熙古瓷上为何有“双龙”二字,难道穿越了?

福建打捞出海底古瓷,上面文字令人不解,古人会写现代简体字?

其实,鲜为人知的是,汉字简化由来已久,主要从书法演变而来,并非近代社会才有的新鲜事物。

从汉字发展来看,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宋体,其实就是一个繁简互相变化的过程。甲骨文笔画简单(起初的汉字都比较简单,包括一些原始刻符),但后来的金文、篆书却极为复杂,而隶书等又简化了汉字。总之,汉字演变规律是一个简繁互补的过程。

从具体汉字来看,尤其是书法开始之后,由于部分繁体字的确书写不便,所以在书法上就将之简化。近代社会以来的简体字表,其实有很多就是源于古代书法家的简体字。比如“无”字就是古代碑刻字,宋徽宗有一碑刻,上书“摹勒立石,以垂无窮”,没有写成“無”字。

总的来说,在传统破体、俗体(流行于民间的通俗字体)字中,简体字可谓屡见不鲜。在古代社会,正规的文件上,一般不会出现简体字,但在民间却使用较多。所谓破体字,往往是一笔写成,相当于“一笔书”,王献之是其开山鼻祖,因为一笔写成,所以注定会简化繁体字。

福建打捞出海底古瓷,上面文字令人不解,古人会写现代简体字?

但证明了简体字古来有之,并不能说明这一件康熙古瓷上“双龙”二字的出现,属于正常现象。原因很简单,这还需要证明古代有“双”、“龙”这两个简体字。

专家考证之后确认,在1000多年前的魏碑之上,早就出现了简体的“双”和“龙”。尤其是“龙”字,让人惊讶的是,在甲骨文、金文中,也有类似简体的写法。

造瓷工匠们为什么懂得简体字,为什么将这两个字刻在古瓷之上?福建省收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谢钟梁分析指出:

从书法中演变而来的“简体字”,在明清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在民间开始使用,当时简体和繁体并行,因此民间工匠在瓷器上使用简写的“双龙”也在情理之中,此前一些古代瓷器上也曾发现过以简体字作为标记的情况。

显然,300年前的康熙古瓷上出现现代简体字,并非是什么神秘穿越事件,而是正常现象,简体字在古代民间的使用范围可能极为广泛。另外,之所以在古瓷上刻“双龙”二字,应该是工匠留下的招牌记号。

福建打捞出海底古瓷,上面文字令人不解,古人会写现代简体字?

鲜为人知的是,简体字正式推广运用,其实并非在民国之后,而是在清朝时期就有了。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后,为了提升百姓识字率,洪秀全等人就提倡了简体字。非正式统计,太平天国一共使用100多个简体字,80%通用于现代。其中,太平天国的“国”字,里面是一个“王”,而不是“玉”,所以大家看太平天国的旗帜,上面是“囯”,而非“国”!

总之,在古代社会,如果说繁体字是官方文字,那么简体字就是民间文字。对于百姓而言,不管什么字,只要好写好认就是最好的字。当然,汉字简化要有一个度,如果过于简化,就会失去汉字的表意功能,变成一个如同字母一样的符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