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準備要孩子嗎?”,90後不得不面對的痛!

“你準備要孩子嗎?”,90後不得不面對的痛!

表姐(92年,職業小學老師)和姐夫(90年公司職員)工作沒多久後在一起,兩人工資加起來不高,也就一萬塊。表姐一直很喜歡這份工作,她為學生們做了很多分外的事情,但從來沒抱怨過。這樣內心充實的她曾經一度成為我的學習對象,卻不料,最近她對這份工作產生了動搖。

原因也很簡單:收入太低,養不起兒子。

兒子想參加上海的一個夏令營活動,費用一萬多,對於月薪不足五千的她而言,這簡直有點天文數字。

不去吧,兒子說他最好的朋友都去了,自己不去會被笑話;去吧,想想房貸車貸,還有身體不佳的婆婆,經濟上真的不太允許。

兒子看她遲遲不做決定,乾脆跑到姥姥家哭訴,姥姥既擔心女兒的經濟,又心疼外孫,不得已,把自己辛苦存的一萬多塊錢拿出來,讓他去了夏令營。

表姐剛結婚那會和我感慨,現在的中學生,好像個個都是富二代,手機比大人的好,衣服也講究名牌;開家長會的時候,學生倒是一個比一個光鮮,父母卻一個比一個寒酸,要不是坐在一起,還以為學生和爸爸媽媽不是同一家的呢。

然而,當她有了孩子後,卻重蹈了這覆轍,跟很多並不富裕的家庭一樣,經濟的天枰無形中傾斜到孩子身上,小孩花錢如流水,大人花錢如抽絲,真真變成了“富小孩窮大人”。

別家孩子有的自己孩子就要有,擔心孩子被別人比下去會自卑;讓孩子參加各種培訓班各種夏令營,唯恐孩子見識太少……

可是,這樣被“富養”的孩子,見識得越多,就要的越多、越貴,表姐家的條件也越顯得捉襟見肘。

表姐說,開始的時候,她少買一件衣服就可以滿足孩子,到現在,大人生病都不敢輕易去醫院,如果再不能滿足孩子,那就只能換工作或者多兼幾份職了……

現在表姐談到孩子,就想到錢,彷彿孩子是一個胃口無比大的吃錢獸。

更讓表姐苦惱的是,自己付出這麼多,兒子不光不懂得感恩,還覺得父母欠他的,脾氣也古怪得很,真擔心他的未來……

“你準備要孩子嗎?”,90後不得不面對的痛!


其實,表姐家的這種育兒尷尬,平時並不少見。

這些交際圈和虛榮心用錢堆起來的“偽富二代”,不曾吃過苦,也從沒了解父母的不易,他們只顧享樂,卻毫無擔當。

不禁讓我們思考,這樣的“富養”教育是我們父母真心想要的嗎?這樣“富養”出的孩子,最後結果會是怎樣?

南方都市報前幾天發文提及,“窮家富養”的年輕人在進入職場以後,處理不好人際關係,不堪工作壓力,動輒就不幹了;他們享受著最奢侈的生活,卻不願付出最大的努力去工作,是因為已經習慣:即使什麼也不做,財富就會向他靠攏。

唯金錢的富養觀,培養出的不是一個有前(錢)途的人才,不過是讓他有了個不曾窮過的童年。

最近兩年,明星孩子曝光率增高,這些“真富二代”,綜合能力遠遠超越了很多“偽富二代”。

《不可思議的媽媽》中的伊萊,在媽媽生病的時候,陪著媽媽去醫院,他幫媽媽拿著檢查單、繳費單,奔走於醫院各個地方,幾歲的他,擔心媽媽卻不見絲毫慌亂,已經很有擔當了。

黃磊的女兒黃多多小時候和爸爸參加節目,為了輕裝上陣,洗漱用品和畫板一定要帶,至於衣服,她告訴爸爸,不用帶那麼多衣服,我每天都可以穿一樣的。原來公主,也可以沒有公主病。

陳小春的兒子Jasper面對爸爸的責罵和不耐煩,能夠平靜地和爸爸溝通。爸爸養育了他,他也讓爸爸變得更好。

這些孩子的“富養”,並非單純地依靠金錢,而他們的“富有”,也不僅僅擁有很多金錢能換取的東西,更多的是金錢外的品性和能力。

“你準備要孩子嗎?”,90後不得不面對的痛!


所以,不管是什麼樣經濟條件的家庭,作為父母,首先就要調整自己的“富養”觀,才能真正地“富養”孩子

如果用版圖來比喻富養孩子,經濟上儘量給予保障只是一個小拼塊,真正有了下面這五塊,拼到一起,才算得上“完整”。

· 富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很多家庭認為,只要孩子好好學習,其他事情父母都可以代勞,最後導致孩子四體不勤、眼高手低,只想坐享其成。

實際上,當孩子真正走向社會的時候,不會再有人關心他曾經考過多少分,更多地是看他能做多少事,能抗住多大壓力。

而一個連私人事情都疲於應對的人,又如何應對職場競爭?

孩子未來“豐衣足食”的資本,都來自於從小獲得的“自力更生”的本領。

我們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在孩子“可以做”和“不能做”的事情之間劃一個界限,讓孩子學會獨立,適當給予幫助,才是父母給孩子最理性的愛。

· 富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前兩天看到一則消息,一位媽媽讓孩子在公交車上練吊環,司機為安全考慮制止時,這位媽媽還大吵大鬧,強行扶著不知所措的孩子繼續吊。

在這位媽媽看來,只要孩子有需要,什麼地方都是自家地盤,什麼東西都是私有財產,儘可享用之。

這種毫無原則的愛培養出來的孩子,絕對不會有規則意識。心中沒有規則,就會越界,越界就會被懲罰。

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其實並不難,做到下面四點就可以:

和孩子提前設定好可執行的規則;和孩子一起遵守規則;承擔違反規則的後果;引導孩子修正違規行為而非批評和否定孩子。

· 富養孩子的抗挫力

心理學上有一條著名的定律:跨欄定律,即挫折越多,人的成長就越快。

在《變形計》中15歲男孩陳新穎,叛逆,不尊重媽媽,媽媽叫他吃飯,他反而動手打媽媽,彷彿是永遠長不大的孩子。

後來他被送到一個貧窮的山村,自己搬石頭賺錢,還要照顧一個小妹妹。他很用心地給小妹妹煮了一碗麵,結果被妹妹嫌棄倒掉了。

經過一個月的挫折體驗,陳新穎明白生活並非一帆風順,之前那些不平順的“坑”,是媽媽一直在幫他填。

培養孩子抗挫力,孩子更能會意父母做每件事情的初衷,達成孩子和父母的“視野融合”。

所以,當遇到困難、遭受挫折時,不必馬上幫忙,告訴他解決的思路,比直接告訴他怎麼做更好。

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正是這個道理。孩子總要學會自己去處理問題。

· 富養孩子的學習力

現代社會“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而是不會學習的人。

現在很多公司30+、40+的職員被20+的年輕人取而代之,不是因為這些“老傢伙”能力不行,而是他沒有放空自己,缺乏“終身學習”的認知,導致自己的職業生涯過早停滯。

去年一位被下崗的收費站大姐跑到公司大鬧,“我今年36歲了,我這年齡也學不了什麼東西了” , 可惜公司最終也未能給她一份穩定的工作。

雖然這是大人的故事,但也給教育孩子帶來啟迪,幫助孩子培養學習興趣,樹立自我迭代的意識,就是最大的“穩定”。

引導孩子多問“為什麼”,並鼓勵他去自己找答案,不僅能夠提高孩子學習的主動性,更能幫助孩子形成善於思考的好習慣。愛思考的孩子,學習力不會差。

· 富養孩子的金錢觀

教育學家默爾克說,金錢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是兒童教育的重心,正如金錢是家庭的重心一樣。

而這個教育的重心,總是容易被父母忽略,所以頻繁出現類似“14歲初中生打賞女主播16.6萬元”以及“10歲孩子打遊戲花光爸爸的救命錢”的新聞。

這些孩子,為了滿足一時的慾望,簡直是把錢當紙用。他們根本不懂賺錢不易、花錢節制,更不懂家庭金錢的分配。

孩子在父母那裡缺失的金錢教育,被網友和騙子“幫忙教育”了,只是這的代價真高啊。

教會孩子和金錢打交道,讓孩子懂得錢的來源和價值,瞭解家庭的收入,瞭解生活成本,讓孩子學會區分“想要的”和“需要的”,是建立孩子金錢觀的第一步。

“你準備要孩子嗎?”,90後不得不面對的痛!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小的時候,對物質的敏感度,遠遠沒有對親人的敏感度強。

父母常常出現在孩子身邊,積極樂觀地引導他們學習,孩子將收穫富裕的品格,日後無論順境逆境,都有能力照亮自己的人生。

所以,真正的“富養”,不光需要合理的經濟付出,更要良好品行的教育積累。

品格被富養的孩子,即便經濟貧窮,物質缺乏,依然對未來充滿希望。以707分考上北大的女孩說“感謝貧窮”,其實不是貧窮值得感謝,而是貧窮生活中媽媽帶給她的品格教育讓她擁有了希望。

出自寒門的孩子,也要“富養”,只是此“富養”非彼“富”養。

你準備好迎接孩子了嗎?要的話你認為孩子應該窮養還是富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