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堵塞10餘載無法透析,醫生1毫米血管裡重建生命線

楚天都市報4月29日訊(記者陳媛 通訊員 鄧國歡 左梅迎)患尿毒症20年的蘇阿姨,由於長期透析血管閉塞,在同濟醫院腎病內科接受了血管球囊擴張手術,重新建立動靜脈內瘻。4月26日,用這個新動靜脈內瘻透析已經一年多的蘇阿姨來同濟醫院複診,情況良好。

眾所周知,血管通路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線,一旦出現閉塞等併發症將危及生命。同濟醫院腎病內科在全國率先開展血管通路腔內技術,讓很多血管耗竭,傳統手段無法建立透析生命線的患者有了生的希望。

血管堵塞10余载无法透析,医生1毫米血管里重建生命线

透析19年雙臂血管閉塞

今年64歲的蘇阿姨家住湖北潛江,1999年,腰不舒服的蘇阿姨去醫院看老毛病腰椎間盤突出,在常規檢查時發現有蛋白尿。“當醫生告訴我,腎臟不能工作需要透析時,我感到全身的血都凝固了,無法相信這是真的。”蘇阿姨紅著眼睛說,“孩子才讀高中,我不能就這樣病倒了,我總要看著孩子長大。”帶著這樣的信念,蘇阿姨輾轉多處求醫,並做了兩次腎移植。然而遺憾的是兩次腎移植均出現快速排斥反應未能成功,迫於無奈蘇阿姨只好選擇繼續透析。

2004年,在一次透析時蘇阿姨的左手動靜脈內瘻被穿刺針刺穿,導致動脈口破裂,左臂血管大出血差一點要截肢,好不容易做好的生命通道再也不能用了。右手的動靜脈內瘻用了一段時間後,血管也出現了堵塞。無奈之下,醫生只好在蘇阿姨的右側頸部做了長期透析管路。5年半後,因為感染不得不拔管改為足背動脈穿刺的方法透析。

“打足背動脈多疼啊!她一堅持就是7年。”蘇阿姨的老伴高叔叔說道,“最後足背動脈也打不進去了,沒辦法透析了,我們感受到了絕望,是真的絕望!”

就在走投無路之時,2018年經人介紹,蘇阿姨帶著最後試一次的想法來到同濟醫院就診。

“透析需要的血管和平時大家瞭解的輸液的血管不一樣。”同濟醫院腎病內科副主任醫師何凡介紹,一般輸液的速度是每分鐘0.5毫升至1毫升就夠了,但透析時,需要血管內血液流量達到每分鐘200毫升左右。因此,在人體內,滿足條件的血管並不多,以雙側上臂、左右頸內靜脈為主,像蘇阿姨這樣血管資源耗竭的患者,用足背動脈透析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變“廢”為用重建生命通路

“我還記得第一次見到何教授時,他親切的拉著我的手說您不要怕,這個我肯定幫您弄好,重新給您做個動靜脈內瘻。”蘇阿姨說,“從沒有一個醫生這樣直接的給予我這麼肯定的回答,何教授能在我這條已經宣告‘報廢’的左手上再給我做一個動靜脈內瘻,我不敢相信。但是看著何教授給我做了那麼多細緻的血管檢查後,讓我覺得看到了希望!”

患病多年,蘇阿姨的血管變得又細又硬,動脈及靜脈大部分閉塞,部分通暢的血管也只有1毫米,兩個手臂密密麻麻的都是針眼、傷口,完全找不到可以做動靜脈內瘻的地方。經過評估,何凡決定先用球囊擴張左臂血管再做動靜脈內瘻。

何凡介紹說,“動脈血管1.5毫米、靜脈血管1.8毫米才達到做動靜脈內瘻的手術標準,許多患者因為常年的透析,反覆打針,導致血管發生閉塞,2014年,我們在全國率先開展廢用性動靜脈內瘻開通及小尺寸動靜脈內瘻建立技術,先用球囊擴開患者閉塞的血管,等血管內腔直徑達標後再為患者做動靜脈瘻。該項技術在國內及國外的多次腎病學術會議上進行了報道,目前已經為200多位血管閉塞的透析患者重新建立了血管通路。”

2018年1月,何凡給蘇阿姨左側上臂做了球囊擴張血管手術,將球囊順著放置好的導絲滑入血管,到達需要擴張的部位,球囊注水膨脹,擴張病變血管。蘇阿姨病變的血管沒有彈性,很脆,稍不注意就會撐破血管,引起出血。何凡採取先逐步擴張,再重建的方法,分兩期為蘇阿姨擴開了血管,建立了透析通路。現在,蘇阿姨用這個動靜脈內瘻透析已經一年多,情況良好。

血管堵塞10余载无法透析,医生1毫米血管里重建生命线

“雲病房”有效延長患者生命長度

近年來,腎臟病發病率越來越高,血液透析患者的人數急劇上升,像蘇阿姨一樣,血管通路出現問題的患者也越來越多。但是能打聽到大醫院,並且有能力來就診的還是少數人。

2017年,同濟醫院腎病內科運用 “雲病房”App對透析患者開展全程化管理,定期提醒患者複診時間、推送維護血管通路小知識,如果患者遇到血管通路堵塞等緊急情況,在後臺留言後,醫務人員會第一時間與患者聯繫,開通入院綠色通道,24小時內為患者解決問題。

同時,同濟醫院腎病內科還成立了血管通路隨訪團隊,開展“攜手共創生命線,透析通路公益行”活動,目前足跡已經遍佈湖北、湖南、江西、河南等40多個基層醫院,致力將血管通路的新技術及全程化管理的理念在基層進行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