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的“圓夢”之旅:智能裝備逆勢增長打造工業集團

一筆2000.24億的營收數據,將格力的2018年年報襯托得格外亮眼。

格力電器昨晚發佈年報披露,公司2018年營收2000.24億元,同比增長33.3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62.03億元,同比增長16.97%;企業營收總額、淨利潤雙雙創出歷史新高。

出人意料的是,2018年格力在空調主業保持優勢並繼續拉大和競品差距的同時,智能裝備的增長勢頭可謂猛勁,同比增長46.19%,這樣的表現不僅打破了同行所傳遞出的“受全球經濟形勢影響業務下滑”的定調,更是對格力近幾年堅持自主創新、在裝備領域埋頭深耕的回報,夯實了企業工業基礎。

以先行者的姿態深耕智能裝備

格力電器進軍智能裝備已不是新聞,相反格力智能裝備近幾年的表現都十分“高調”。從專業化的空調企業向全球型的工業化集團轉變,是現階段格力電器的“小目標”。董明珠認為,“中國的裝備市場需求巨大,但目前多被外資品牌佔據,國產品牌要想提升競爭力,就必須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同時還要洞悉用戶的需求,創造出受用戶和市場認可的產品。”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柳百成也曾指出,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機床行業起步晚,發展時間較短,技術相對落後。我國機床產業規模雖然位居世界首位,但中低端數控機床產量大,80%的高端數控機床要進口。與國外產品相比,中國數控機床的差距主要是在機床的高速高效化和精密化上。

為此,格力在2013年就宣佈進軍智能裝備。2015年,受外部經濟環境影響,格力營收調整至1005億,後瞄準市場集中發力,3年後,格力的營收額突破2000億,呈倍數增長。不過,智能裝備並不是格力的主要增長點,在格力的全年營收中,智能裝備只有31億,佔比僅1.6%。但不可否認的是,一切從零開始的智能裝備展示了格力電器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決心和信心。相較於同行通過直接收購外資企業的方式,格力在智能裝備領域的精耕細作十分考驗耐心。

2015年,董明珠提出格力要研發自己的數控機床,兩年後格力首臺五軸數控機床自主研發成功。2017年,格力智能裝備實現1220.27%的“火箭式”增長,開始在規模上實現“裂變”。2018年,格力智能裝備出現了里程碑式的技術爆發高峰。在機器人關鍵核心零部件的研發中,格力完全自主掌握了機器人三大關鍵核心技術,其自主研發的“工業機器人用高性能伺服電機及驅動器”被鑑定為“國際先進”水平,伺服電機功率密度、過載能力等性能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以自主研發跑出“格力速度”

今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優化製造業佈局,提升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發展水平,以珠海、佛山為龍頭建設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珠三角的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走在全國前列,大灣區發展製造業,必須一手抓市場,繼續做大做強;一手抓高科技,佔據市場制高點,提高知識技術含量。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格力智能裝備的表現十分優秀。作為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佐證,美的收購的庫卡在2018年出現“負增長”,而格力智能裝備實現了46.19%的大幅躍升,這也是一場特殊經濟環境下外資併購和自主研發的正面PK。

從體量上來講,格力智能裝備相較於美的庫卡的規模仍是微不足道,但這兩年格力智能裝備展示出來的勢頭和成果不得不讓人豎起大拇指,重新審視中國創造。

在“二次改革開放”和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東風吹拂下,格力智能裝備的發展崛起給企業和國家建設都帶來了新的機遇。年初,格力智能裝備聯合民生銀行、中國聯通等行業領軍企業打造了打造中國首個“智能製造全產業鏈應用解決方案合作創新平臺”,進一步強化中國智能製造新力量。

智能製造是建設製造強國的重要內容。格力在智能裝備領域的前瞻佈局和精準卡位,為中國造注入了新動能,也為夯實中國工業基礎並提供了可供借鑑的經驗和解決方案。

可以預見,隨著智能製造產業的不斷升級,智能裝備將成為格力電器全球型工業集團的重要板塊,進一步強化企業的科技屬性,推動中國造向高端化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