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鄉縣脫貧產業讓萬餘貧困戶增收致富

春色漸濃,西鄉縣峽口鎮文溪村貧困戶王金明和妻子徐萬平每天還在忙著採茶。自茶園開園以來,夫婦倆採茶賣鮮葉已經掙到了1.1萬元,茶葉就是他們綠色的“金子”。

王金明家上有70歲的母親,長年多病需要吃藥,下有女兒讀高一。精準扶貧以來,他在幹部們幫扶下,扭住茶產業發展不放鬆,已發展茶園11.2畝,成為脫貧明星。在該縣像王金明一樣的脫貧致富明星不勝枚舉。據統計,該縣著力培植脫貧產業後,已讓1萬餘戶貧困戶依託產業脫貧。

明確思路,確定產業發展佈局

該縣通過深入研判,確定長抓茶葉、油牡丹,短抓黑木耳、生豬和特色產業的“兩長兩短+N個特色”產業佈局,決定用3年時間新發展茶園3萬畝、栽植油牡丹6萬畝、發展黑木耳6500萬袋,到2020年使全縣茶園總面積達35萬畝、油用牡丹達8萬畝。建設中,該縣明確項目認定標準,印發了項目立項指南、評審辦法。嚴格項目編報“四個必須”,即:產業項目實現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100%覆蓋,項目必須由新型經營主體實施,實施主體必須與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要求貧困戶至少落實1個長效產業、1-2個短效產業,項目規模、實施年度精準到戶;非貧困戶至少落實1個長效產業和1個短效產業,項目規模、實施年度精準到組,確保有發展能力的貧困戶和有發展意願的非貧困戶產業全覆蓋。

抓住關鍵,創新思路天地寬

該縣印發了產業獎補辦法,明確貧困戶和非貧困戶獎補標準;制定了黑木耳大棚建設技術標準和規範管理標準、無性系良種茶園建設標準、油牡丹栽植技術標準,規範發展行為。

縣上制定了《落實產業任務“七步工作法”》,組建“兩個精準”工作指導組,深入鎮村指導項目編報,加大對制度設計、項目選擇、扶持政策的宣傳。強化技術培訓,成立了技術服務110指揮中心,提供“菜單式”技術指導,做到產業發展技術先行。在發展黑木耳產業方面,聘請了3名技術顧問,舉辦了2期培訓班,300餘名管護人員接受全封閉式培訓。涉農部門根據主管的產業,分山區、丘陵、平川各建2個樣板點;鎮辦黨政主要領導各建立1個樣板點。各類產業通過召開現場觀摩會,樹典型、教方法、傳經驗,掀起了發展高潮。

建章立制,強化保障促發展

該縣成立了產業發展(脫貧)推進領導小組及辦公室,由縣人大常委會主要領導總牽頭,縣人大,政府分管領導抓落實。建立工作清單及任務落實銷號制,重點工作以清單形式印發鎮辦及部門明確具體內容,對工作滯後的,約談相關責任人。同時制定各類產業包抓責任制,全程跟蹤督導,有力促進了各項工作落實。

栽下產業“搖錢樹”,建好發展“聚寶盆”,產業發展經過強力推進,取得了明顯成效。去年以來,該縣完成茶園建設15259畝,栽植油用牡丹2萬畝,發展黑木耳475.8萬袋,栽植雷竹3000畝,發展中藥材3.2萬畝;生豬出欄27萬頭、牛出欄7920頭、羊出欄4.1萬隻,發展中蜂7000箱;兌付產業資金1.5億元,帶動貧困戶10883戶33235人,分別佔全縣貧困戶和貧困人口的62.9%和72.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