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立信 雪松填坑

環球老虎財經



4月22日,江西南昌中江信託總部,一場醞釀中的兌付風波最終消弭無形。

廣州富豪、雪松控股董事局主席張勁,憑一己之力,讓現場逾200名來參加投資者懇談會、本已對中江信託徹底失去信心和耐心的投資者,最終滿意而歸。

同日早上,雪松控股收購中江信託71.3%股權剛剛完成工商變更。面對中江信託35個逾期信託項目約79億元逾期規模這個燙手山芋,張老闆顯然有備而來,投資者懇談會一開始,即明確表態,“雪松從現在開始,全力支持中江啟動歷史遺留問題的專項行動,對中江問題負責到底,維護投資人的合法權益。”


中江立信 雪松填坑



張老闆的解決方案,簡單而直接:給我最多9個月的時間,通過一些技術手段,承諾給所有逾期信託項目的投資者,都能拿回本金和利息。

這個方案最後的承諾方和兌付方是雪松控股,依託大股東雄厚的資金實力,在保障了中江信託投資者權益的同時,也符合最新的監管要求。

22日晚上,這個解決方案以《敬告投資者書》的方式,在中江信託官網和官網同步發佈。“雪松控股確保支付投資者全額本金”白紙黑字的寫入條款,而落款處的簽名蓋章,除了雪松控股和中江信託,還有張老闆個人。為了消除投資者的疑慮,張老闆這次連個人聲譽也壓上了。

解決方案“皆大歡喜”。

對於本來預期就不高的中江信託投資人,雖然沒有迅速拿回本金,但收穫了一個明確的兌付時間表,最長9個月的等待也不算長,而且這段時間還可以拿到信託產品相應的利息,但如果不是雪松控股接盤,何時能兌付還是未知之數。

對於雪松控股和張老闆,初看像是吃了大虧,但這背後有著更大的生意鏈條,只有啃掉這塊“79億”的骨頭,後面的鏈條才能逐次打開。

為了中江這塊稀缺的信託牌照,張老闆和雪松控股可是花了大價錢的。以張老闆的話說,整個收購的價格還沒最終確定,遠遠沒有200億。


中江立信 雪松填坑



如果不啃掉“逾期項目問題”,任期繼續發酵,投資者信心徹底喪失,中江信託再發新的信託產品基本不可能。說白了,信託產品發行基礎是“信”,逾期問題不解決或者解決不好,這100億上下的資金,很可能就打水漂了,買回來一張“死"牌照。

況且,79億的逾期規模看似巨大,實際成本並沒有那麼高。這79億規模裡有大量的政信項目,這些項目在信託裡屬於“有拖無欠”,總有回本的一天;而另外很大的部分,屬於上市公司項目,有足額的擔保物,處置一下也能大致回本;至於剩下不多確實沒有回收保障的部分,張老闆也很明確,就當收購成本的一部分好了。

畢竟,雪松和張老闆要的,是一張能用的信託牌照。拋出讓投資者滿意的解決方案,可以迅速重新聚攏信心,雖然成本高了點。

底子雄厚,是雪松拋出此解決方案的根本原因。2018年,雪松控股憑藉2210億的營收,成為世界500強,為廣州民企守住一席。

花了大價錢,自然期望高收益。

收購中江信託,張老闆的目標也很明確,我要做大供應鏈金融。雪松在大宗商品供應鏈領域深耕多年,為其2000多億的營收貢獻了80%左右,供應鏈上服務的企業客戶有8000多家,有著豐富的應用場景和資源,兩者互補後,中江信託可便利的獲得優質的信託資產包,而雪松則可提升其供應鏈金融服務能力,加速整個產業鏈條的流轉速度,以儘快實現其“中國嘉能可”的目標。


中江立信 雪松填坑



一切看上去都很美好,但這些的前提是,中江信託能夠快速修復市場及投資者信心。而這9個月的處理期尤為關鍵,若不能按《敬告投資者書》中的解決方案明確落實,張老闆好不容易建立的投資者信任,很可能蕩然無存。

而為了加速修復投資者信心,張老闆還準備把中江信託改名為“雪松國際信託”,捆綁整個雪松控股集團的品牌效應。

雪松控股與中江信託融合的新局,考驗才剛剛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