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家鄉面——手工掛麵


中國是個特別愛吃、能吃、會吃的國家,並且對吃特別挑剔,飲食上講究色、香、味、意、形,但是中國人始終離不開面條。中國麵條的製作和食用有著悠久的歷史,麵條更是居民的重要主食之一。

2017年12月,廣西藤縣,朋友帶我去了蒙江鎮一家當地有名的掛麵手工作坊。我原以為南方人以米為主,沒想到這裡的掛麵也很有名。他們上午加工,把溼麵條掛在面杆上乾燥,到中午就收,下午的太陽太熱,容易折斷乾燥的麵條。這個作坊就在潯江邊上,氣候適宜。吃麵也得益於水路來往的客人,經久而得名。他們是這裡產量最大、銷售範圍最廣的一家手工掛麵作坊。

手工掛麵是由溼麵條掛在面杆上乾燥而得名,是我國各類麵條中產量最大、銷售範圍最廣的品種。製作手工掛麵,通常會經過“和麵→醒面→盤條→繞條→二次醒面→拉條→三次醒面→上杆→二次拉長→下杆→切斷→包裝”整個工藝流程,總的來講就是以小麥粉添加鹽、鹼、水,經手工拉制懸掛乾燥後切製成一定長度。


繞條是指將盤好的面交叉地纏繞在竹扦上。扦與扦之間的距離約35釐米,繞條時要用力均勻、自然有序。一般情況下,1分鐘可繞滿兩根竹扦。每兩根竹扦可繞麵條3公斤。

麵條繞條後會放置在發酵槽中再次醒面,從發酵槽中取出後,要放置在高為2米的架子上,進行拉長與晾曬。

漫步在掛麵林,面香撲面而來。

下杆是指將晾乾的面取下。

分工有序。

工人會將幾組面杆並在一起鋪在平板上,隨後將其綁在一起。

用刀將面杆割下。

捆成束的掛麵會被小推車拉到室內進行切割分裝。

切割工人首先將掛麵的一端對齊。

那麼多面切起來也著實會費老大的勁。

掛麵被切割成相同的長度。

對切割好的掛麵進行分揀包裝。

雖然市場上掛麵品種不斷創新,各類果蔬、粗雜糧、蕎麥、高鈣掛麵等繽紛上市,但傳統手工掛麵細如髮絲、清如白玉,而且口感好,好看好吃,營養價值也很高,因此廣受歡迎。

從食補的角度來看,手工掛麵有多種飲食功效:可以補血益氣、養陰補虛 、增強免疫力。病人、老人、產婦孕婦、小孩等體虛體弱者,食用可以增強免疫力、益氣補虛。而因其易消化,易於食用,美容養顏、滋陰補腎,可以長期食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